《西晋的狰狞面孔》
第21节

作者: 王维明
收藏本书TXT下载
  “虽说是我们击破张悌使吴国士气丧失,但王濬能抓住时机攻陷它的心脏,只能怨我们自己行动太慢。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若此时去争功,王濬绝不会忍气吞声,必会全力反击,既伤感情又伤和气,还会当众丢乖露丑。”

  周浚想法和何恽一样,但王浑始终咽不下这口气。你王濬是什么身份?居然敢把我晾在一片独自去建邺快活,实在太目中无人了吧?当司马伷领军在旁时,王浑不便发作。在回京途中,王浑立即上书指控王濬违抗诏令,并顺带捏造了王濬种种罪行。王浑儿子王济马上联络亲朋好友、部属党羽,在朝廷中编织成一张势不可当的天罗地网,势要把王濬一刀拿下。

  很快,一份请求将王濬用囚车押解回京接受军法审判的奏章,摆到了司马炎案前。王濬立了大功,司马炎怎会不知道?他把奏章丢进马桶,只给了王濬一个口头警告:
  “不遵从王浑命令,贪图小利,违抗诏令。”
  不出何恽所料,王濬果然上书还击了。他先解释为何不听王浑指令,然后又反咬一口,指责王浑坐失良机,最后不忘表白自己忠心耿耿:
  “臣愚以为,侍奉君王的态度,只要对国家有利,不管生死都要全力以赴。若为了个人免遭处罚而逃避责任,是臣僚自私不肯尽忠的做法,非君王和国家之福!”
  见王濬抗住了“不听诏令”的第一波冲击,王浑接着发动了“徇私枉法”的第二波打击。他双管齐下,先宣称:“王濬私吞了不少吴国财宝”,又指控:“王濬放纵手下焚烧孙皓皇宫。”
  王濬见招拆招,不拆不行,否则后果会很严重!他先放低姿态诉苦:
  “我孤单一身和皇亲权贵结下深仇大恨,我深知冒犯君王还有挽救的余地;冒犯当权派祸事就难以预测了!”
  接着,王濬一口否定捞好处、放大火的指控:

  “是孙皓的左右亲信抢劫宫中珠宝,掠夺宫中美女,并放火焚烧宫殿的!我抵达之后首要工作就是灭火,周浚第一个进入孙皓皇宫,王浑第一个登上禁闭孙皓的囚船。如果还有残存的财宝,周浚、王浑早就弄到手了!”
  最后,王濬自然要对王浑反戈一击:
  “周浚等人先指控我要叛变,又挑拨吴国遗民说我要搞屠杀,其实是要激起吴人反抗,就可以坐实我的罪行以报私恨。谋反这样大逆不道的严重罪名都可以加到我头上,其他恶言诽谤更是顺理成章了。今年削平吴国盘踞,实在是国家最大喜事,可我却受到不少诬陷!”
  第二次污水浪潮,再度无疾而终。
  等王濬返抵京师后,王浑党羽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打倒王濬不罢休,干脆刺刀见红,

  直接弹劾说:
  “王濬违抗诏令,犯‘大不敬’之罪(满门处斩),请下令交付廷尉严办!”
  对这么荒唐的申请,司马炎下诏不准,王浑即刻又指示人控诉说:
  “王濬在朝廷颁布大赦令之后,焚烧贼军船舰一百三十五艘,应交付廷尉调查。”
  “不必调查!”
  司马炎已被二王不停争功搞得不胜其烦,便命廷尉刘颂调查。刘颂回复说:王浑是“上功”、王濬是“中功”。司马炎闭着眼睛,也知道刘颂偏袒王浑而胡说八道。他一气之下,将刘颂贬作京兆尹(西安直辖市市长)。
  五月庚辰日,论功行赏的时候到了。

  司马炎对群臣颁发了丰厚的赏赐,许多没有参战的官员也得到了奖赏。著名的鸽派领袖、和平主义者贾充,即便在战争中作了大量的悲观预言,也被增加了八千户封民。王濬晋升为辅国大将军、封襄阳县侯;杜预封当阳县侯;王戎封安丰县侯;京陵侯王浑采邑增加八千户人家,晋封公爵。;张华晋封广武县侯,采邑增加一万户人家;羊祜正妻夏侯女士也被封为当万岁乡君(男封“侯”,女封“君”),外加采邑五千户。

  晋阳王家是北方著名的豪门士族,王浑在朝廷势力很大,关系网盘根错节。王濬虽也出身于世代为二千石的河南官吏之家,但朝廷根基不够牢固,根本斗不过家世雄厚的王浑。
  王濬自认功劳最大,却一直被王浑父子压制,实在郁闷难当。他每次晋见司马炎都要大倒苦水、大发牢骚,说到动情处就火星四冒、口不择言,该说、不该说的话全都倾泻而出。
  对此,司马炎总是大度的笑一笑,包容了这个老当益壮的王阿童。
  益州护军范通见王濬举动太张扬,犯了功高震主的忌讳,就好心提点王濬说:
  “你自然劳苦功高,可你的态度还有待改进。当初你凯旋回京时,就应脱下军服改穿便服,回家后一句不提平吴之事。就算有人问,也要说:‘这是领袖的英明领导,将帅的同心合力,我这个一把年纪的老朽之人有什么贡献!’这是蔺相如使廉颇屈服的办法,王浑难道不会感到惭愧吗?”

  王濬深深叹了一口气,道出了自己的苦衷:
  “开始时,我恐惧邓艾之事重演(王浑攻击王濬,正是钟会诬陷邓艾的翻版)。为了自救,不能不如实陈述当时细节。不过,后来越想越无法承受,确是我度量不够宽宏。”
  日期:2012-02-02 21:04:48
  33、平衡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除了火星人外,地球人都知道王濬功劳最高。

  可是,在受到奖赏的人当中,偏偏王濬的酬劳最轻。利益分配太离谱,就会有许多人为他抱不平。博士(国立大学教授)秦秀等人终于站了出来,上书申诉王濬的冤屈。
  帝王之道,首重制衡。
  司马炎此前不得已压低王濬,只是为了照顾王浑等人的面子。现在有人肯为王濬说话了,他立刻顺水推舟,再度擢升王濬为镇军大将军。从更深的层次考虑,司马炎不仅要让二王相互牵制,在军功集团内部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更需要借助军功集团,抗衡鼻孔朝天的篡位功臣集团。
  唯有扶弱抑强,君王才能游刃有余于各种势力集团之间。
  其间,王浑曾拜访过王濬。王濬不知王大黄鼠狼给自己王老公鸡拜年安什么心,于是如临大敌,全副武装后又令卫士做好戒备,然后才如上战场般与王浑相见。

  王濬的忧虑心态,让柏杨先生有感而言:
  周勃、王濬,力足以定天下之难,智足以谋取一国。然而一旦身陷鲨鱼群,惧谗畏讥,方寸都乱,智勇都竭,使人心情沉痛。
  为了安抚双方,司马炎又把王浑升为征东大将军,仍镇守寿春。
  在皇帝的调解下,二王纷争最终消于无形。王濬平平安安地过了最后六年,官拜辅国大将军、领步兵校尉,临终前又转任抚军大将军,加特进,以八十高龄安享天年。
  唐明皇李隆基曾作诗《过王濬墓》,纪念这位一代名将:
  吴国分牛斗,晋室命龙骧。受任敌已灭,策勋名不彰。
  居美未尽善,矜功徒自伤。长戟今何在,孤坟此路傍。
  不观松柏茂,空余荆棘场。叹嗟悬剑陇,谁识梦刀祥。

  当灭吴第一功臣王濬被人整得焦头烂额时,第二功臣杜预却始终风平浪静。
  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杜预深谙低调做人之道。功高震主不可取,遭人眼红嫉妒更不应该。在洛阳领完赏后,杜预回到了襄阳,继续闷不吭声做着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赠送礼物给洛阳的高官权贵。对于这种合法的贿赂行为,他坦然自若:
  “我只求他们不要陷害我,不求对我有什么帮助!”
  是的,朝中大佬们心态平衡了,杜某人也就安全了。
  即便全国统一,天下太平,杜预认为忘战必危,始终没有放松部队的训练,并将防卫重点集中到南蛮方面。在灭吴战争中,由于杜预善于用兵,常常给予吴军致命打击,所以吴人最恨杜预。杜预患有大脖子病,吴人就在狗脖子上戴个水瓢;看见长包的树,吴人就写上三个大字:杜预颈,然后把树砍掉以发泄对他的仇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