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明白!-不被忽悠的“经济学”-写给没有经济学基础的普通人》
第35节

作者: 士兵突击201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11-23 17:23:44

  顺便也举一个我身边的小例子。我们小区里有个初中毕业的老工人,倾其毕生积蓄买了一套五十多万的房子,其实,就是一个特普通的房子,两三个月前,眼巴巴看着楼市上涨势头已经停止,有人劝他卖了算了。他说不卖,他要等到这套房子涨到100万再出手。
  看来,这位老人的命运,基本上已经注定了。
  我现在很怀疑到他把这套房子卖出去的时候,能不能回本。
  有些人可能会说,没事,房价跌了,就干脆在那儿放着就行了,五六年后还能赚钱,因为还得上涨。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绝大部分百姓没有知识,只是凭“感觉”在运作自己的资产,就是说,他们的行为里根本不可能有理性。
  就拿这位大爷来说,他要是真有点经济学知识,咬咬牙挺个五六年,房子涨到一百万并不是梦,但现在的问题是,他没有知识,所以也就没有这个魄力与眼光,当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房产不断贬值的时候,一定会按捺不住“割肉离市”的,然后,五六年后再看着房价涨回来,后悔不迭。。。。。。
  这就是中国百姓的悲剧。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要想解忧,唯有知识。

日期:2011-11-23 17:44:59

  我的话再说的简单点,就是这么一个意思:你所说的“改善型住房升级要求”链条对于房价的作用,确实有,但是恐怕连百分之三十都不到。剩下的百分之七十,完全是“炒作”,而且是“恶意炒作”带来的。
  所以,在中国,包括北京,而且,越高档的小区越是这样,你可以看到大批“无人居住”的楼盘,甚至是“人烟稀少”的社区。
  我在北京就经常见到偌大一个社区,居然早上连个卖煎饼的摊子都没有,附近连家像样的超市都没有,可见,这些所谓的“社区”里,到底住着几个人。

  所以,这就意味着,按照你的逻辑,或者“改善完毕”的人并没有住进他们的新房子,或者“一下子改善了过多的新房子”,所以住不过来,只能让其他的房子闲着。
  或者,可能也会有一种情况,“改善完毕”的新房子留着不住(或因为配套设施太差而没法住),等着将来“下金蛋”,而自己依然选择住在“改善前”的旧房子里。
  所有这些现象,都无法与你的“改善型需求‘自然地’推升房价”产生任何逻辑关系。
  你说的那种状况,只能在一个“正常”的楼市里才能起到对楼市价格施加“正常影响”的作用,显然,现在的楼市,与这种现象之间,并没有本质的联系。
  将来也许会有,但不是现在。
日期:2011-12-04 17:28:02

  不过,一个有意思的观点是:
  日本的趋势大师大前研一认为,正是因为中国现在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邦联制”,即,形成了无数的天高皇帝远的土皇帝和他们自己的地盘,才是将中国推到今天世界工厂地位的重要制度保证之一。
  这个观点颇为值得玩味。
  无论管理一个企业,还是管理一个国家,放权,往往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效率的一个手段,因为放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下层机构或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他们可以充分地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灵活的发展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潜藏的生产力。
  尤为重要的是,放权,还可以充分激发出所谓的市场竞争机制,让下层机构或人员产生本能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形成一种“能者为王”“争先恐后”的竞争局面,这个东西又反过来激发出了更多的积极性,生产性和创造力。

  这个观点,我认为至少在百分之八十的程度上是应验了的,这也可以充分解释近几十年地方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历史现实。
  但是,遗憾的是,中国的现实,永远都是“一抓就死,一放就乱”。过度的放权,也造成了很多弊端,比如说重复建设,盲目竞争,掩盖真相,报喜不报忧,和中央政府玩躲猫猫游戏等等。
  就是说,这“抓”与“放”之间的分寸,还真是不好掌握。
  更加何况是一个像中国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国家,就更加如此了。

  其实,这个问题不止是中国,对全世界都有借鉴意义。
  比如说,这几年来一直肆虐西方世界的种种经济金融危机,其实从根儿上讲都是一个“制度”的问题,体制的问题,说白了,就是对“市场”这个东西,到底是“抓”好,还是“放”好,是“抓”多一点,还是“放”多一点好的问题。
  这个问题,至少从现在来看,似乎大家更倾向于“抓”好的观点,所以全世界现在都很羡慕中国的体制,认为中国的体制优越于西方的体制。
  但是,他日一旦经济情况恢复正常,恐怕“放”的理论又会重新抬头,并逐渐得势,然后一次又一次上演新的历史轮回也说不定。
  其实,即便在中国,随着经济危机的发生,以及“集中力量抵御危机”的思维,已经又逐渐出现了愈发明显的“抓”的趋势,好处是确实在短期内遏制住了危机,坏处是作为一个副产品,近些年好不容易形成的市场经济果实和民企力量,又开始重新被国企所蚕食,为今后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种下了许多负面的不确定因素,已经有许多有识之士发出了“警惕”的呼声。
  所以,看来“一招封喉”“十全十美”的东西是永远不可能存在的。
  是药三分毒,“鱼与熊掌总想兼得”的思想本身,也许是最致命的毒药也说不定。因为它会导致“不作为”,而“不作为”的害处是最大的。
  中国远古哲人早已指出了这个世界上唯一正确的东西,就是:中庸,二字。
  说白了,就是“东”和“西”不存在谁对谁错,它们都是正确的方向,但是走过头了,就错了,就得往回折点的意思,只有这一种哲学,才能准确地解释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发生的一切纷纷扰扰的事情。
  个人愚见,浅显之极,纯粹博您一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