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这些人怎么想,注定这些都与杨天启无关的了。
车门“咔”的一声打开,刘进财和许三从车内走了出来,杨天启连忙迎去。
“刘叔、许叔,你们好啊,好久不见啊”杨天启笑咪咪地打着招呼,接着,朝二人就是一个熊抱。
门口的动静,惊动了屋内的杨父与杨母,二老连忙出了厨房,看到杨天启打的火热,知道这可能是儿子认识的朋友。
“爸、妈,来,我给你们介绍一下,这位是刘进财刘叔,这位呢,就是许三许叔,可不是许三多哦”杨天启笑呵呵地介绍道。
杨父和杨母听到儿子介绍连忙上前问好。
看到刘许二人的着装,杨父与杨母知道,这两位恐怕从城市来的,何况农村也没有几个开得起车的。农村人见到城市人本身有一种难以明已的拘束感。这一点可从杨父与杨母的紧张看得出来。
“刘叔,许叔,这就是我爸杨开山,这是我妈肖青”杨天启连忙介绍了杨父与杨母,生怕他们尴尬。
“来,来,进屋坐,我们家条件有限,二位将就着点哈”到底是家里的顶梁柱,杨父经过最初的紧张,很快调整情绪,热情地招呼起来。“对了,孩子他妈,赶紧去偏屋做饭,记得整桌好菜啊”
“老哥啊,您别那么客气啦,我们呐也不是那么矫情之人,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呢”刘进财倒有点入乡随俗的样子,很快的熟络起来了。
最后在刘进财二人的强烈要求,一切从简,杨母才听从了他们的话,只给二人煮了一锅花生米粥,对付着早餐。这到弄的杨父与杨母不好意思了。在农村,家里来了客人,一定要弄最好的食物招待客人的,杨天启所在的山村,自然也不例外。
众人吃过早饭,一行人便便急匆匆的向鱼塘驶去。
二十分钟之后,众人来到了目的地。刘进财和许三便快迅速的下了车,向池塘边冲去,只见密密麻麻的,肥大的鱼群,游来游去,煞是壮观。
“杨小兄弟,你的鱼怎么养的,这么快鱼就变得如此大了”刘进财很是激动,看到果入杨天启所说的模样,他不能淡定了。
“嘿嘿,我利用在大学里学的知识应用在养鱼上了,没承想效果这么好”杨天启还是这套说辞,他当然也不能告诉刘进财是灵液的原因了。
“人才啊,人才啊”许三观察良久,、才一本正经地说道,其煞有其事的模样,配合着他那八字胡,倒有点神棍的味道。
杨父与杨母看到刘进财和许三的惊讶跟当初他们差不多,当即笑着捂嘴,想想他们当初何不是如此。同时,杨父与杨母内心渐渐爬满了一种名幸福叫骄傲。
“就是不知道鱼的味道如何,如果好吃,那就更好了”刘进财摸凸起的肚皮,忽然说道。
听到这句话,杨开山不乐意了,当即反驳道:“老弟啊,我儿子养的鱼绝对没得说,味道那鲜美的不得了”接着转过头对儿子道:”启子啊,去把网拿来,四种鱼都捕点,今儿个让二位尝尝全鱼宴”。
“好啊,老哥,我们来这里就是为了蹭饭的,可别嫌我们吃的多哦”刘进财开玩笑地道。许三则是在池边不停地观察池中的鱼群,闭幕沉思。
……
“好吃啊,好吃,这么多年,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鱼了”,鱼肉入嘴,嫩而香,清爽无比;下肚,温暖如玉,浑身轻松。这是刘进财最直观的感受。
其实刘进财不知道的是,经过灵液喂过的鱼,不仅味道鲜美,同时具有延年益寿与美容的作用。刚才其直观的反应,就是其内在效果的反应。
“是啊,这鱼确实好吃,我都有想哭的冲动了”许三揉了揉发红的眼睛,嘴里却吃个不停。他的模样很是引人发笑。
见到许三的表现,杨天启怔怔发呆:“尼玛,我养的这还是鱼么?”.
“快,杨天启家卖鱼啦”
“啊,不会吧?”
“就是,这才养多久”
“可能人家品种好吧”
说归说,讲归讲,众多村民闻讯,四处奔走相告,结伴直奔鱼塘。
一辆大型鱼罐车停靠在鱼塘边上,刘进财带来的三四个小伙,早已张罗渔网,下水捕捞。
丰收的喜悦最为让人激动,一条条白花花的大鱼上岸,引起阵阵惊呼。杨父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上前帮忙拉网、抱鱼、装车。
鱼塘的周围早已围满看热闹的人群。众多村民见一条条肥硕的大鱼上岸,眼热连连。在农村,能够捕捉到一条10斤大小的鱼,那本身就稀少,像眼前这样,二三十斤的鱼,还不是一个两个,要知道那可是白花花的银子啊。
刘进财不知从哪里拿到的扇子,拼命地摇着。夏季的炎热,不会因为你胖,而有所怜悯与恻隐。
“杨小兄弟,你这鱼味道美得不得了,我估计平均能够卖个十五元一斤”
杨天启闻言一喜,市场上卖的四大家鱼,最多也就四至五元一斤,自家鱼能够卖到如此的价格,已经出乎意料了。
“刘叔,这次多亏你帮忙了”
“不用谢,再说了哪有你救我的命重要”从另一角度来说,杨天启养的鱼确实非同凡响。要知道这才多久就养的这么肥硕,鱼苗的购买与选择,他可是全程参与的。细问许三卖鱼苗给其他的一些养殖户,但得到的效果和杨天启相差甚远。两人私下只有把这些成功归结于杨天启的养殖技术。
“看,那边捞出条红鲤鱼”
“红鲤鱼?听说很值钱啊”
“可不是么?当初我怎么想不起来承包鱼塘呢”
众多村民眼见杨家小子从承包鱼塘到鱼上市,才一月有余,就取得如此惊人收获,羡慕之余,不免有些嫉妒。有人默默心算了一把,竟然发现刚才捕鱼的一个多小时,价值已然超过五万元!这还是按照普通的市场价格推算。
鱼车走了,拉满满一车鱼走了。
天黑了,人群渐渐散去,不过有一个人却徘徊在鱼塘的周围。那人身着墨绿色的大裤衩,上身则是露背的白色背心,佝偻的腰板,飘忽不定的眼色,时不时打量不远处的鱼塘。
此人叫杨狗子,是村里出了名的无赖。偷鸡摸狗,捉鸭逮鹅,只要有便宜可沾,便想着法得到。村里少个东西,也没有把抓个正着,久而久之,众人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过分,便也由他。
今天的杨狗子,本来冲着热闹来看的。突然听闻身边之人议论,一条鱼价值上百块钱,这下他不能淡定了。
一向好吃懒惰的他,口袋里已无分文,正愁着如何搞点“外快”,瞌睡来个枕头,正中下怀。思量许久,杨狗子决定干一票,趁着暮色,便掉头回去准备工具。
觥筹交错,欢声笑语,充满整个饭桌。杨天启一家,王志民一家人,加之留下来的刘进财、许三两人,好不热闹。
杨父今天很高兴,饭桌上刘进财透露,光是今天拉的两万斤鱼就价值三十万以上。听了之后,杨父当即嘴巴张的老大,良久,兴奋舞蹈,连连叫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