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曾经被Manking诟病为“自束手脚”的限仓制度,却第一次救了我。就在我开始提醒大家关注沪金0906合约“近期买入机会”时,已有客户捷足先登,在180余元每克的位置建仓买入,其时国际金价在860多美元一盎司的价位。可随着以色列铸铅行动遭遇越来越多的谴责声浪,Gaza地带的战斗刚刚持续两个星期,便到了最后收尾之时,国际形势一舒缓,黄金价格就下跌,沪金也以连续数天低开低走的行情做出了回应,以致在1月13日走去了176元/克的低位。如果按照以前的交易模式,我很可能会按MACD指标上出现的快线收敛、下穿慢线的提示开始止损。但是我毕竟总结出了一套结合消息,讲市场心理进行量化分析的方法。我把当时的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简要地整理了一下,得出了这样三个基本观点:
一、截至2008年初,全球广义货币供应量(M3)已有近300万亿美元,按可比汇率折算。而为应对金融海啸,预计仅美联储一家央行就要将基础货币发行量扩大一倍,而其他国家为了维持货币汇率、拯救出口也将降低利率、提高货币发行量作为唯一的法宝来抵挡热钱。这都将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以致最终压垮企业,带来大萧条。黄金收益于通货膨胀和大萧条后的国际动荡政局都将是大概率事件。
二、本轮经济危机最大的特点是,国际市场开发殆尽,新技术对生产力的提高已臻极限,而二战后全球性人口红利的终结,亦令1978年形成的“新兴国家作为全球总供给的大头向作为全球总需求的大头——发达国家输出廉价商品、劳动力、服务”的国际商贸模式面临严峻考验。在大萧条时期,消化往日繁荣时期过剩产品将成为全球各国的首要问题。在具体产业上,很可能出现第一产业重新发达,第二产业停滞、萎缩,第三产业两极分化的局面。其中,国际航运业将走向长期萧条格局,因为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讲,用三亿年时间才能形成一滴的燃料将一分钟便可制造10双的人字拖,运输到1万多千米外的大洋彼岸,并不是种经济的行为;至于国际金融产业,经过了过去三十年的高度繁荣,在信息化日渐深入的时代,经纪人的作用也将日益弱化,因为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银行无疑具备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这样一来,投资经纪公司的消亡只是个时间问题。实际上,目前国内期货、证券业界争相用“超低手续费”吸引客户就是种自掘坟墓的行为。钱越少,就越难请到素质全面、质量过硬的业务员和分析师,越难招揽人才,业务就越差,公司形象就越次……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的,就是死亡;相反、医学、文化娱乐产业却有繁荣的机会,越是垂垂老矣,越有延命需求,越是现实境况不佳,越有逃避冲动。
三、在这一全球历史转折关口,新的模式不会一蹴而就的确立,正如旧的规则不会一蹴而就地消亡。故以色列向Islam抵抗组织宣战,只是经济滞胀到萧条的一系列国际动荡的开始,随后发生的,很可能是一系列国家,特别是新兴国家中财富分配不均、民众缺乏表达利益诉求者发生动乱乃至改朝换代。这都将带来黄金的巨大需求。市场总体情绪毫无疑问是指向上涨。至于目标,我认为,若以2009年1月世界黄金协会统计的16.3万吨地表黄金存量来看,当时的总市值以850美元一盎司计算当为4.5万多亿美元。若以2007年全球GDP——63.3万亿美元的10%计算,再加上预计在2009年年底达到的16.5万吨地表黄金存量,那么国际金价的最低目标1150美元/盎司,而10%的资金配置在黄金上,仅是一个家庭平时资产的“标准配置”,如果算上炒作和战乱的因素,这一配置上20%也不稀奇。要知道,在1980年国际金价涨上850美元一盎司时,黄金总市值占全球GDP(世界银行并未统计非洲、大洋洲和部分前苏联阵营国家)约在21%左右。对于年底是否能到国际黄金市值占全球GDP10%的位置,我的信心十分充足。因为2009年年底时,全球金融机构将因印钞救市而暂时“稳住”,但是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将带来一系列矛盾日渐紧张。……
为了鼓舞投资者,我将这一系列结论写成文章,贴上了公司网站,还把链接发去了客户QQ群和业务员QQ群。大家反应自然较好。只不过美中不足的是,投稿去了某金融网站,却一直石沉大海。
当然,我也更清楚的是,限仓令和一再提醒的谨慎下单,使有条件的客户即使交易,也只是一、两手沪金0906多单,例如新开户的Y女士——John的婶婶,尽管她的资金量并不小,可她下的三手多只让她最多浮亏了不到1万块。打电话解释一下还讲得通。随着大洋彼岸失业人数叠创新高、中国返乡农民工超1500万人等消息的传来,国际金价又一次昂起了牛头,向着我预测的1150美元/盎司“低目标”冲去,沪金亦很快收复了失地,继续站在上升趋势线上高歌猛进。
窗外,虽然“四万亿”投资的结果是各种新车猛增,可总体的街景却是十分寂寥:凌晨0点不到,饭铺就早早关门,想起当年两点多钟吃宵夜时,马路上还熙熙攘攘的情景,恍如隔世。“《萧条经济学》就这样回归了。”某个洗澡的瞬间,我突然想到。
日期:2011-11-26 16:45:17
22
很多人都把金融说成是“高薪”行业,其实那是要看领域、看部门的。作为经纪人领域,又属相对收益部门,那完全是“看天吃饭”。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把它列入“高收入”的范畴。
于是每逢“十大高薪行业一览:证券公司排名第X”这类新闻出现,便有“张家有钱一千万,邻居都是穷光蛋,平均起来算一算,各个都是张百万”这样一首打油诗作为网友热顶的评论。是的,由于群众基础较广,2006、07年的超级牛市更是吸引了无数中国中产参与其中,一时间证券公司无论大小,皆赚得盆盈钵满。但是大部分钱并没有去到业务员那里。而熊市一来,业务人员却更如树倒猢狲散,留下的只有几个行政人员、分析师和领导在“坚守”。所幸的是,业务员一走,提成就归了这些人,这还没算上银行按活期存款利率支付给证券公司的部分存管资金“利息”,尽管这个乘数是小得惊人,可乘以一个极大的资金总量,分得的积,也足够这些人高薪厚禄了。要知道,证券公司在计算薪酬时,根本没在分母里给那些曾替他们发展客户、冲锋在前的业务员一丝一毫的位置。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