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夺宝之宋徽宗暗语》
第36节

作者: 雷立刚
收藏本书TXT下载

  此刻,这间宽大却幽暗的会客室里,只有我和燎爷两人。
  和重庆见到那个气势冲天的汉子迥然不同,此时的燎爷第一次让我窥见他的疲惫,甚至,第一次让我意识到他的柔软。
  他端起一个紫沙壶,喝了口茶,并示意我品一品早已经摆在我面前的那杯茶。
  我仔细看了看我面前的这个杯子,用手摩梭了一下,发现也是上等紫砂做的。紫砂茶具保温性和透气性均十分理想,是沏茶的理想用具,俗称“世间茶具之首”,看来,不同于马大哥对船木的热衷,燎爷对紫砂壶的收藏想必情有独钟。
  紫砂壶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手工陶土工艺品,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又名宜兴紫砂壶。其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这是因为紫砂壶能吸收茶叶汁汤,用的时间愈长,泡出的茶水味道就愈好。

  在中国历史上,梅尧臣、蔡襄、苏东坡这些大文豪,都留下了一些咏茶名篇名句。其中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堪称千古绝唱,讲的就是用紫砂陶壶烹茶。
  明代,1595年张源撰写的《茶录》,对沏茶的程序,做了详尽的介绍:“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汤冷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过中失正……两壶后又用冷水汤涤,使壶凉洁,不则减茶香矣。”说明在那时,烹茶就已经演变为沏茶,对茶壶的质地要求也就相对增高,紫砂壶泡出的茶味道隽永醇厚,自然倍受欢迎。
  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成壶,名器层出不穷,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制作紫砂壶的高手、名家、大师,一个个走到历史的前台,与紫砂壶的兴衰交织在一起。
  尤其是近年来,紫砂壶行情看涨,民国以前所产的紫砂壶,成了极具收藏价值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我仔细看了看燎爷手中的那个紫砂壶,符合古董书中“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的12个字判语,不禁疑惑地问:“燎爷,莫非您手中拿着的,是个供春壶?”
  供春壶为壶中绝品,小时候爷爷买的那本《中国古董谱》里,将它奉为天下第一茶具,我怎么也没想到,竟然有缘亲眼见到,不禁暗自有几分激动。
  燎爷外貌近似示意图
  日期:2012-10-12 17:18:31
  39
  传说中的神器:供春壶

  这一日的燎爷,只有在谈起紫砂壶时,情绪才稍微稳定一些,他赞许地看我一眼,笑了笑说:“供春壶如今已经极其稀罕,我倒是有一件,但日常怎么舍得拿来喝茶?万一不小心碰坏了,就是损坏了国宝啊!我手里的这个,是当代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看来雷兄对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东西,的确有些研究,走,我带你到三楼,看看我收藏的紫砂壶去。平时生活里,难得遇到一个认得出供春壶的人,想聊也没人跟我聊啊。”

  我明白,除了投资的目的之外,人在财富的敛聚上,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后,越有钱,就会越寂寞,往往不得不寄情于某种古董收藏,从中寻找情感慰籍。
  紫砂壶之于燎爷,或许也是这个意义吧。
  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烧钱的方式是“玩单反,烧镜头”,在网络上的一些著名摄影论坛,时常可以看到“有钱人”买回若干个单反相机镜头,并显摆出来贴在网上——但其实,那只是穷人的炫耀,真正有钱的人,玩儿的是古董。

  就拿燎爷钟情的紫砂壶来说,单是他手里拿着的那个顾景舟“供春壶”仿品,香港市场通价也在60万港币左右,可以买一小堆单反镜头了。
  连仿品尚且如此,至于供春壶真品,其昂贵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我跟着燎爷,走到三楼,发现整个别墅的三楼,都敲掉所有的隔墙,形成整体,改造成了一个面积有200多平米的“紫砂壶展览厅”。放眼望去,琳琅满目,十分壮观。
  紫砂壶其实并不一定就是紫色,高温烧成后呈现各种各样的奇丽色彩,有朱砂红、枣红、紫铜、海棠红、铁灰铅、葵黄、墨绿、青兰等等。紫砂壶不上釉,但胜似上釉,色泽变化奇诡,丰富多彩。其中又以“紫而不姹,红而不嫣,绿而不嫩,黄而不娇,灰而不暗,黑而不墨”为上佳。
  燎爷一边缓步走着,一边给我介绍:
  靠近门边的几排博古架上,分别为当代的紫砂名家们的作品。当代紫砂大师首推顾景舟老先生,顾老潜心紫砂陶艺六十余年,炉火纯青,名传遐迩。此外,当世名家还有“建国后七老艺人”——任淦庭、吴云根、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顾景舟、蒋蓉等,也各自身怀绝技,各有专长,皆为一时俊才。

  以上这些人的紫砂壶,均有代表作被燎爷收藏。
  往里走,则是清代紫砂壶大师叶嘉庆、陈洪绶、陈鸿寿和杨彭年的作品。叶嘉庆、陈洪绶是清代中叶的大师,陈鸿寿和杨彭年则生活于清道光年间。
  其中最有特点的是陈洪绶,他同时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他的艺术主张是创新,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他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壶的制作,其一大贡献,是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另一贡献,是凭着天赋,随心所欲地即兴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为紫砂壶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
  再往里,则是清初陈鸣远、明末惠孟臣的作品。

  惠孟臣是明末天启、崇祯年间的名家,长于制作小壶,以小胜大。“孟臣壶”以竹刀划款,以器盖内有“永林”篆书小印者为精品。
  清初的陈鸣远是个天才,他以生活中常见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菇、荸荠、荷花、青蛙等造型入壶,工艺精雕细镂,善于堆花积泥,使紫砂壶的造型更加生动活泼,他还发明在壶底书款,壶盖内盖印的形式,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艺程序,对紫砂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陈鸣远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时,所以仿品、赝品大量出现。顾景舟先生说过,他从少年习艺,直至暮年,半个多世纪中也只见到几件陈鸣远真品。
  然而,燎爷这里,竟然收藏了两把陈鸣远紫砂壶真品!
  更里面,摆着明代三大紫砂“妙手”的真品,这三位大师,有两个,是创始人供春的亲传弟子,名叫时大彬、李仲芬。这二人,与时大彬的弟子徐友泉一起,并称为万历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
  时大彬的紫砂壶人称“大彬壶”,风格高雅脱俗,造型流畅灵活,虽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独运,朴雅坚致,妙不可思。
  渐渐地,我和燎爷已经走到了陈列室的最里面,只见微光烘托下,一件紫砂神器,被红色的绒布托在水晶桌子中央,显得古朴已极。

  “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紫砂壶创始人供春的真品供春壶?”我侧过头看着燎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