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为证——孙氏的崛起与东吴的建国:这是一段青春激昂的三国史!》
第58节

作者: 含笑看吴钩2015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6-03 08:43:32
  最后,若是从中细加分析魏腾和高岱的遭遇,不难发现的是,对魏腾,孙策的态度其实是杀赦皆可,毕竟两人的矛盾最早源于意见上的分歧,这一点说实话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孙策也极可能是在气昏了头的状态下,才破口说出要取魏腾的性命,过后,这一页也许就会悄然无息地被翻过。
  而高岱则不然,因为孙策已经认定——此人必须杀,不杀不足以立威,不杀不足以震慑江东大族。
  毕竟,高岱较之于魏腾的最大不同点就是:太得人心了!
  要知道,专制体系下的统治者最忌讳的就是这一点,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往往不惜代价,竭尽全力地希望百姓相信,自己的统治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所有人都必须围着他转,为他的统治服务。因而任何一个统治者都不会允许有任何人或任何团体的社会影响力超过或者接近自己,再说,杀掉和江东大族关系密切的高岱,还能起到杀鸡儆猴的附加效果。
  所以,高岱的死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处决了高岱后,或许是由于愧疚,孙策曾专门前往其墓地祭拜,并在墓碑旁伫立了许久,期间,或许他还留下过这样的话:
  江东之固,有赖于卿。
  卿若不死,孤不得安!
  读到这里,可能有人会发出孙策过于残暴,过于专制之类的感叹,但事实恐怕并非如此简单。
  日期:2015-06-03 12:59:55
  应该说,作为一个性格异常鲜明的人,孙策的面孔确实常变幻出两副截然相反的表情,一边满是和蔼与可亲,另一面则透露着残暴和无情。
  虽说他的残暴无情只对准那些反对他的人,但是靠屠杀的方式来压制不同的声音,这本身并不能说明自我的强大,恰恰相反,只能说明他的心虚。
  而之后的事实也证明,在他统治江东的那些年里,各地的反对者仍始终存在着,并没有因为他的杀戮而消声灭迹,倒是历史如实地保存下了他残暴的印记。
  越过历史的迷雾,我们能够发现在那把明晃晃的屠刀上,所映照出的那张喜怒无常的脸,他时而热情似火,时而阴沉如霜。
  这张脸似乎在对所有人作着一个无声地警告:
  “是我打下了江东,它只属于我!”
  我相信,这就是上述故事背后的真相。

  总而言之,江东在孙策的统治期间,对本地大族基本上是采取了一种强硬的政策,这一状况始终维持到了孙策身亡为止。
  之后孙权统事,情况才逐步有所好转,虽说开始之初,孙权也曾镇压过名士盛宪、沈友,并且在对待江东大族的态度上出现过多次的反复,但总体而言,他的施政态度还是比较内敛的,对江东大族的政策也多是以笼络为主,而后者的处境在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后,对孙吴政权亦相应由反抗或观望逐渐转为了合作。
  虽然双方经历了一个很长的磨合期,而且难免会有磕磕碰碰的时候,但总归还是完成了,毕竟这才是江东发展的大方向,或者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日期:2015-06-03 22:40:02
  【曹操和袁绍】
  如果时光回到三十年前,那时候的曹操和袁绍,还只是两个年纪相仿的束发少年,他们相识于汉帝国的都城洛阳,如果单纯就出身而言,曹操系“赘阉遗丑”,即死太监的后代,而袁绍却是根正苗红的“四世三公”之后,二人所代表的政治阶层,一贯是相互对立的,由此推断,他们即使没有成为敌人,也绝难成为朋友。然而,由于在共同的志趣影响下,使两人认识后便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据史料记载,曹操是一个“任侠放荡”之人,而袁绍则“好游侠”,可见两人都极为崇尚侠义之风。他们在年轻时,还曾演绎过下面两个有趣的故事:
  ①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
  ②袁绍年少时,曾遣人以剑掷魏武,少下,不着。魏武揆之,其后来必高。因帖卧床上,剑至果高。(见《世说新语?假谲》)
  儿时相近的性格和共同的理想,使曹操和袁绍长大后也保持着非同一般的交情,尤其是和那些只知道挥霍无度,醉生梦死的贵族子弟不同,尽管成长的过程及经历有所差别,可在完成了从少年到青年的转变后,双方均历练成了出类拔萃的一代旷世之材,其心智和胆魄,也早已远胜绝大多数同龄人。
  此时的他俩,都怀有一颗雄心,树立着势冲云霄的志向,渴望成功,渴望辉煌,期冀时代因自己而改变,并以青史留名,永载史册为毕生追求的终极目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