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皇五帝到夏商》
第31节

作者: 卢江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夏本纪》虽然没提防风氏这个巨人,当然也就没提大禹杀他这件事,但后来的《孔子世家》里司马迁全文援引《国语》关于防风氏的记载。当时吴国攻入越国会稽,找到一根巨大的骨头,吴人好奇心和我一样强,听说孔子博学大名,就派使者去请教孔子。
  估计该使者不会千里迢迢扛着一个大骨头从越国去鲁国,所以孔子应该没有看到骨头,但孔子一听就猜出那是防风氏遗骸。本来人家只是想知道大骨头是怎么回事,孔圣人话里的一个字又勾起了吴使的好奇心,便问“群神”都是哪些知名神仙(我也特想知道)?孔子又使出绕晕宰我的那套RAP功夫:“山川之神足以统管天下,守护山川之神的就是神,祭祀土地神(社)和谷神(稷)的是公侯,他们全都属于王”(“山川之神足以纲纪天下,其守为神,社稷为公侯,皆属王者。”),孔圣人说的话每个字我都认识,可我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谁要用这种调调跟我说话,我肯定会疯掉,吴国使者涵养挺好的,临走时说话的口气像个和尚:“善哉,圣人!”,当然那时候还没有和尚。

  孔子对于“群神”的解释让我醉了,没心思考证吴人挖出来的骨头究竟是恐龙骨头还是人骨头。南宋大学者吕祖谦可能不喜欢醉酒的感觉,又不好意思和圣人较真,于是悄悄地在《左氏博议》里把“群神”改为“群臣”:“昔禹致群臣于会稽之山”,一字之差,天人相隔,甚于千里之遥也。(3.6)
  日期:2015-05-31 10:06:43
  孔子回答吴人什么是群神的那段话,简直是一场“偷换概念”的“盛宴”。他首先偷换的是群体与个体的概念,“群神”被他解释称“山川之神”,“山川之神”是谁?大禹呀,孔子连防风氏都知道,不可能不知道大禹生前便被封为“山川之神”吧?第二步,他偷换神、人概念;第三步,他干脆捣浆糊了:一个王者把神和人一锅端!
  浆糊也罢,恐龙或是防风氏也罢,让我们赶紧回到会稽山,作为“群神”或是“群众”之一和大禹在一起,因为大禹来日无多。
  大禹做“会计”的时间只有几个月,从春天做到秋天,一直做到死,比诸葛亮还要鞠躬尽瘁。(“秋八月,帝陟于会稽。”)大禹去世时,年仅68岁,比尧在位的时间还短,看来“偏枯”之症对大禹的寿命影响极大,五帝里寿命最短的颛顼都活了98岁。

  有传说云大禹后来为防风氏平反,并恩准防风氏后人立庙祭祀,因为查明防风氏是因为治水才迟到。这个可能不大,因为大禹没有时间搞外调,再说大禹刚杀了人立马就平反,不太符合大禹的作风,那时他可是“山川之神”兼人间天子,怎能犯下如此严重的过失?。
  《竹书》说大禹仅做了七年天子,《夏本纪》说是十年,有三年误差,我也不知道该信哪个,如果孔子还活着,我一定会用微信请教他老人家。现在说什么都晚了,“余生也晚”,不过我能猜得出孔圣人是如何解释三年误差的,加上“三年之丧”就对上了,不过我没法相信。因为《夏本纪》上明确说“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不含“三年之丧”。好在只有三年误差,对于号称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不算啥。(本节完)

  日期:2015-06-01 10:26:05
  五 承前“启”后
  《夏本纪》里关于大禹指定接班人的记载非常匆忙,司马迁好像有点不耐烦了。“举益,任之政”,“以天下授益”,就这些,再没别的了。也难怪,这段说辞用于尧、舜,又用于禹和益,实在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司马迁自己首先就“疲劳“了。
  其实《五帝本纪》和《夏本纪》里关于尧、舜、禹、益禅让的记载全部来自孟子《万章》里的一段话:“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司马迁把这几十个字用到了极致,分别套在四个人身上!

  “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和“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这两句话是不是特别耳熟?对的,司马迁提前把它用在舜身上了,“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所以在后面司马迁实在不好意思再让打官司的人(狱讼者)麻烦禹、启父子了,也不好意思再讴歌谁了。司马迁要是连续“讴歌”三次的话,我担心他会呕吐。
  司马迁写得这么潦草,也许还有别的原因,他没底气多说了。史籍里对于禹禅位于伯益的质疑太多,我相信太史公看到过相关“参考消息”,起码他看过《战国策》和《天问》。
  《战国策?燕策一》说:“禹授益,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段古文像白话文一样明了,大禹明里说让伯益继承大位,暗地里使一个高明的阴招:他把儿子启的人马安插到伯益的办公室,伯益缺少自己的人马,他的政令怎么可能得到执行,他的位置怎么可能稳固?
  伯益是大禹身边资格最老的臣子之一,大禹刚被舜任命为司空时伯益就是他的左膀,右臂是弃(后稷)。他和大禹一起征召民工,一起规划治水方案,洪灾之后,他发给灾民稻种并且叫他们耕种的技术(“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汉儒们甚至认为他们俩还有着共同的文学爱好,合著《山海经》。伯益和大禹在一起的工作时间比皋陶还长,如此显赫的履历居然被人认为资格太浅,人民不服他做天子?“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这样的言论听上去像安插在“益办”里的启的马仔们炮制出来的借口,而且还不太高明:伯益辅佐大禹的时间无论如何比启长得多吧?伯益治水的时候,启还在女娇的肚里里转筋哩!我最吃惊的是孟子居然和马仔们持相同观点,孟子说:“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我只能无语。(5.1)

  日期:2015-06-02 11:09:57
  跟伯益比资历,亏那些马仔想得出来!不怪马仔无能,而是伯益太强大了,实在没什么拿得出手的诽谤招儿,就算聘请美国总统竞选班子里的职业抹黑写手来,也编排不出什么来。伯益工作能力强、服务态度好,不贪污,不包二奶(对了,那时包二奶不算作风问题),不抽有异味的雪茄,不走私石斧类的大规模杀伤武器,不酗酒,不搞豆腐渣工程,除了有点不务正业搞文学创作的嫌疑,基本上没有缺点。

  启的马仔们还是有点本事,除了不负责任地批评伯益资历浅外,同时不负责任地讴歌启,说启做天子那是必须的(“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启为什么贤,做了什么“贤”事?可以试举二三例为证乎?例子嘛,这个真的没有,没有也没关系,只要会“讴歌”就行了:“启呀启,大禹的儿子启,就是好呀就是个好,就是呀个好!”,当马仔们咬着腮帮、意志坚定地“讴歌”时,谁也拿他们没办法,如果著名音乐家夔愿意给他们谱曲的话,效果就更好了。这样的歌从“益办”传唱开来,很快传遍大街小巷,并且最终传到孟子的耳朵里。启的竞选班子说的唯一句实话就是:启,“吾君之子也”。绕了那么远的弯路,浪费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和口水,最终实在没辙,亮出最后一张牌:我爸爸是大禹!

  伯益不知道是太自信还是太迟钝,他竟然仿效尧舜禹,《夏本纪》里说“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孟子是说的是“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其间的差异在于一阴一阳,司马迁把孟子的“阴”改成了“阳”!阴阳对应南北、黑白,可以如此随意转换、颠倒吗?司马迁应该是有意为之,这才是高级的春秋笔法啊!西汉时,儒学如日中天,司马迁曲笔写春秋,真真是极好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显然没学好“春秋笔法”,悲剧的是他以为他会,自称“上法春秋”,《新五代史?唐本纪》里他牛皮哄哄地说“契丹立晋”,让人笑掉大牙,就像一个胖子非要以为自己身轻如燕玩跳高,结果杆子倒了,脑袋磕在地上,肿得如同猪头。

  伯益如果不是个“猪头”的话,他避于箕山之阴或阳的事绝对是“圣人”的杜撰,难怪荀子气哼哼地说那“是浅者之传,是陋者之说也”!从孟子的言论里,他明显把伯益当作猪头,既然上天把天下赐给启,又有不明真相的群众和明白真相的群众喊口号:让天子的儿子做天子,那么伯益何苦还“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益和舜、禹的处境完全不一样(假设正史里说的是实话),益还学舜、禹“辟位”实在傻得让人心碎,这个剧本编得太蹩脚了,完全拿观众当猪头。益如果不是太傻,就是“心太软,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5.2)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