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战国》
第34节

作者: 老铁手
收藏本书TXT下载
  韩国渐渐支持不住,向齐国求救。为此齐威王开了一个高层决策会议。由于上次齐国救赵并没有沾到便宜,邹忌主张不救。田忌担心魏国吞并韩国之后实力更强大,主张早救。孙膑将该不该救,什么时候救的问题量化了。他说:“如果我们在韩国还没有疲惫的时候出兵相救,是替韩国挨魏国的打,反倒让韩国在一旁捡渔翁之利。这次魏国出征,意在消灭韩国,我们不如口头上答应韩国的请求,而晚些出兵,这样韩国以为有齐国的帮助,便会以死相抗。两国做减法运算的结果是魏国疲惫,韩国更疲惫,疲惫的韩国会委身齐国;疲惫的魏国,我们打起来更省劲。”

  齐威王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告诉韩国:你们放心,齐国一定会出手相救。韩国听信了齐国的虚言,在新郑城下反攻了五次,每次都被庞涓杀得大败,眼看韩国都城不保,魏国也筋疲力尽。齐威王这才准备出手相助,时光老人已经把时间带到了公元前342年。
  此番出征,孙膑是毫无争议的军师。但在统帅的问题上,齐威王有点犯难,田忌由于在运筹帷幄方面的缺陷,他的地位已经在齐威王心目中大打折扣。一旁的帅哥邹忌看出齐威王的难处,说道“田忌在军中素有威名,可以为将。其人虽然不善筹谋,但实战经验无人能及。”齐威王听从了邹忌的建议,令田忌为将,又派田盼为副将。
  邹忌推荐田忌为将是有原因的。邹忌的“忌”是主动语态,是说邹忌这个人心眼小,比较爱嫉妒别人。田忌的“忌”是被动语态,是说田忌这个人为人不谨慎,比较爱招人嫉妒。邹忌嫉妒田忌的原因是邹忌担心田忌靠才干和功勋爬到自己头上。一个叫公孙闳的门人给邹忌出了个主意,让邹忌推荐田忌为将,如果取得胜利,则邹忌有推荐之功;如果战争失败,田忌不是战死前线,就是受到处罚,无论出现何种结果,邹忌都是获利的一方。邹忌采纳了这个建议。当然邹忌更愿意看到的是田忌干脆死在魏国的刀箭之下。

  田忌、田盼、孙膑率领10万大军向魏国杀去。桂陵之战后的十一年,齐国的国力更加强大。反映在军队上是,齐军的武器更加精良,装甲更加牢固,粮草更加丰盛,士兵的体魄更加强壮,训练也更加充分,格斗技巧也更加成熟。总而言之,齐军的战斗力与以前相比更上一层楼。
  孙膑制定的作战方案几乎和桂陵之战中齐军的作战方案同出一辙:放弃远在韩魏前线的魏军,直指魏国防守空虚的首都大梁。但需要注意的是:同样是攻击大梁,引魏军回救。桂陵之战时,齐军采用的是佯攻战术,庞涓虽然耐着性子攻破了邯郸,但在回救的时候过分的低估了齐军的实力,所以才钻进了孙膑布置的埋伏。庞涓上当之后,他还会象以前一样不管大梁的安危一心进攻新郑么?还会再次被齐军的假相迷惑么?

  当然不会!庞涓也是成名多年的将领。同样的错误不可能重复再犯,而且他已经知道老同学孙膑在齐军中效力,所以再与齐军交锋过程中必然慎之又慎。
  再说一遍,同学期间,做脑筋急转弯的时候,庞涓能转两个弯,孙膑能转三个弯。
  所以孙膑这次进攻大梁是玩真的。于是10万齐军对大梁展开激烈的攻击。魏国在与韩国的交锋中,损失也很大,大梁城中成年男子都被送上了韩国前线。此时大梁的防卫比桂陵之战时更虚弱,齐军实力比桂陵之战时更强,结论是:齐军对大梁的威胁性更大。
  魏惠王担心大梁有失,急忙唤庞涓回救。其实他完全可以率领大梁军民多抵抗一段时间,以保证庞涓攻破新郑,同时也可以消耗齐军的力量。此时的齐军其实处境也不妙,如果魏惠王坚守大梁,如果庞涓攻破新郑之后再谨慎地回救,齐军获胜的几率不大,孙膑已经摸透了魏国君臣的心态。魏惠王狂妄自大,不可一世,特别是称王之后,更是不把天下诸侯放在眼里。魏齐的第一次交锋以齐国的告饶结束,魏惠王打心眼里看不起齐军,此番齐国进攻国都大梁,更是触动了魏国的禁忌。魏惠王根本不想劳神费力地守城,只想调回庞涓,一仗就把齐军打垮。魏惠王回救大梁其道理与一战期间法军死守凡尔登一样,并不是从军事的角度考虑,都是心理因素使然。

  庞涓一看齐军也确实在认真的攻城,也就听从了魏惠王的命令,便放弃韩国回军大梁。魏惠王调集魏国境内的地方武装,以太子申为上将军,以庞涓为将军向齐军发动反攻。这个人事配置是有问题的,太子申不习军事,属于外行,却担任庞涓的上级,这叫做外行指挥内行。魏惠王这样的目的或许是为了锻炼太子,培养接班人,但却为魏军的失败埋下了祸根。当时有人看出了这个问题,提醒魏惠王:“战争是一国之大事。太子年纪尚浅,对军中事务多不熟悉。对方的田盼是沙场老将,孙膑诡计多端。两军交锋,魏军必败,太子会被俘虏。”魏惠王执意不听。

  齐军没有等魏军回到大梁,已经撒丫子走人了。这个事情可以说是孙膑的有意安排,也可以说是齐军不得已而为之,至少庞涓的理解是:齐军钝兵城下久不得进,由于前线魏军回救,齐军担心被内外夹击,主动退却。魏惠王和太子申更是认为齐军怯懦,不敢面对强大的魏军。
  魏军开始了对齐军的追击,这正是孙膑想要看到的,为了诱使魏军坚持不懈地追下去,齐军玩起了减灶的游戏。第一天,齐军留下的灶坑能供应10万人吃饭,第二天只能供应五万人,到了第三天就只能供应3万人了。齐军之所以能这样做是由于延长了吃饭的时间,让更多的士兵排着队共用一个灶坑。但魏军的头头脑脑想不到这一条,他们压根就没有把齐军当成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对手,以为这是由于齐军士兵纷纷涣散造成的,更激起了追击的欲望,于是又一次抛弃辎重,放心大胆的跟着齐军的足迹追去。有种说法是庞涓建议魏军小心谨慎的追击,但掌大权的太子申不同意庞涓的建议,因为如果小心追击,速度必然会降下来,有可能让齐军逃脱。反正最后魏军像在桂陵之战前一样,甩掉辎重,放弃巡逻,冒失而又疯狂地向齐军追去。

  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魏军跟着齐军的足迹走到了一个大峡谷,峡谷的名字因为魏军的到来而出名,曰:马陵。所谓峡谷,两山夹一沟,但马陵峡谷中央比较宽阔,正好能容纳十万人,好像是专门为魏国准备的好坟场。为了对得起魏军曾经有过的辉煌,孙膑对坟场进行了精心的布置,峡谷中间的树木几乎都被砍掉,只在路中央剩下一棵,这棵树的存留有它的特殊目的。砍下的树被用做路障,排列成马蹄铁形,树木的后面还塞满了齐军的车辆。整个工程完美无缺,无懈可击,主要目的是确保魏军进去之后就跑不出来,这个工程的工艺规程在《孙膑兵法•陈忌问垒篇》中有详细叙述,有兴趣的看官可以去查阅一下。

  坟场是好的,死亡也不能差,为了能让魏军痛快地享用坟场,齐军同时也在做另外的布置。齐军在马陵峡谷两旁的高山之上,依据地形布置了1万多支弩。弩这个东西的优点是力道大,射程远,准确度高,缺点是比较笨重,装卡弩箭比较费力。弩的这些特点使它成为伏击的首选武器。
  太子申、庞涓率领着魏军以必胜的信心在马陵峡谷中走着,当然他们不知道孙膑已经给他们布置好了坟场。
  马陵的夜啊,静悄悄,渴血的死神在四处跑,可爱的魏军啊,就要睡觉。
  突然,魏军的前哨向庞涓报告在大路中央出现了一棵树,是方圆数里唯一的一棵树。这个生物学上的奇怪现象引起了庞涓的好奇,那时候中国森林资源极其丰富,野生的树木都是成片的。走近树木,庞涓发现这棵树和魏国的其他树的唯一区别是有一块地方没有树皮,露着白刷刷的树干,上面还隐隐约约有人类文明活动过的痕迹,意思是说有文字。庞涓命人点亮火把,定睛观瞧,只见上面写着七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下”。一瞬间,庞涓又想起了许多事情,最后想到的是自己此刻要玩完,他的最后一句话也颇为经典,千古流传,“Fuck!遂让竖子成名”。(靠!反倒成就了那个臭小子的英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