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期货生涯——兼谈中国金融业乱象》
第15节

作者: 水仙长在咖啡杯里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11-21 17:36:27

  18
  平心而论,作为计划生育后的“独一代”,我和同辈们大多是集长辈们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其中,爷爷、奶奶们竭尽所能的关怀,总是童年乃至少年时记忆里不可或缺的部分。记得奶奶很爱看《读者》,每次有了好文章,就打电话念给我选段,让我总为那些美文所感动和激励。寒暑假,我也经常是回到数百千米以外那座我出生的城市去看他们。天伦之乐也许就是如此吧。
  还是让记忆回到2008年12月,我打电话回家的时候吧,现在已记不得和母上大人怎么低三下四地讲了些什么,只知道,“就在你出去混的时候,爷爷走了。”这句话,虽然前一年祖父确诊为肺癌晚期时(母亲还借机数落爱抽烟的父亲:“你们家可是有遗传病史啊!”),大家都已心下明白。可是,这一天在这个时候到来,我还真没想到。祖母、祖父的最后一面我都没见到,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永恒之遗憾。

  只不过,我有时也想,假如到了最终的时刻,连自己枯竭、干瘪的肌肤、脏器朽坏的味道都已清晰可闻,神经的失控使肌肉神经质般抽搐、松弛,体内液体肆意横流时,你愿意让人看到吗?再说,离世前看到还将继续存世的别人,你又何尝不是满心对生的渴盼和对死的恐惧,从而在Fare away的时刻还给自己徒添烦恼呢?
  于是,我在想幻中,给自己设计了很多种死法,最喜欢的角本还是在某个雪花漫天的初更,白发苍苍的我身着浅绿羊毛呢外套,罩着当年我在期货公司跑业务的蓝黑色西装,围着灰色围脖坐在公园的长凳上,把拐杖扔在一旁,直到雪花落于鼻尖不再融化……因为回长沙给爷爷上坟时,孝衣里就是这套西装,记得那天我披着麻戴着孝,在阴郁、灰暗的天空下,冒着寒气透骨的纷纷冬雨,捧着爷爷遗照,走在上坟的队伍最前列。到了墓前,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坟里,是早在10月下旬便结束了与病魔苦苦抗争而离世的爷爷和前一年年底因照顾爷爷过于疲劳以致心脏病突发,先行一步的奶奶。记得那天,我天真地想,命运的轮盘已经给了我翻身的契机,我一定要好好干,赢给你们看!

  没想到的是,借着回家上坟的机会,我竟然偷了半个月的闲,这竟然成了我一年多期货生涯中最逍遥的日子。美中不足的就是,父母和我都住在外公的老屋里,老屋没电脑,于是我每天便准时在8:30至10:30于网吧里发布行情评论、并在QQ群里和业务员交代一天的工作事项。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商务效率、拉低了商务成本,我再一次亲身感受。
  但是另一方面,还得感谢在股市和期货里都适用的“顶筑三天、低打三月”。这句话是许多老股民在经历了多次“血的教训”后,总结出的众多言简意赅、好懂易记的顺口溜之一。其意思是,股票/期货品种,在大量资金涌入、价格节节攀高的上涨后,由于缺乏新晋利好消息及资金流入,以致前期获利资本纷纷撤离、结清盈利,于是价格松动,投资者“恐高症”发作,带动更多资金撤离,一时间价格暴跌、投资者争相践踏出局,以致刚刚创下的高位终成一定时期的顶点。这个筑顶的过程,往往就发生在市场中毫无征兆的某一瞬间。而在山崩地裂般的下跌走势结束后,市场情绪往往需要一个休整的时期,让惊魂未定的投资者们或盘点胜果、或庆祝侥幸、或舔舐伤口……鉴于休整时间远远长于筑顶时间,便有了如此形象的股谚。

  实际上,2008年至2011年国际油价两次冲上100美元一桶关口便是这一规律的典型体现:2008年1月3日,国际油价首次迈上100美元/桶大关,并在短期回调再探80美元一桶支撑后,节节高攀,直到7月15日触及147美元/桶顶部,然后又因中国结束战略储备原油采购、欧美发生金融海啸而跌跌不休,摔到2009年初的32美元/桶才终究见底。见底后,国际油价又在50至70美元/桶关口盘整接近一年有多才再次展开迈向100美元/桶的征途。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