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史的欢天喜地和苦大仇深》
第53节

作者: 暮杳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8-29 17:57:01

  =================第二卷 第三章 继续更新==================
  冒顿活得够长,到文帝时期才去世,继位的是他儿子老上单于。文帝延续基本国策,继续派宗室女子作为公主去和亲,这时冒出了一个奇葩人物。
  他叫中行说【音“中航月”】,燕人,太监,往后还会证明他是个聪明人。文帝要他陪同公主去匈奴,他不肯,死也不肯,但文帝非要他去,他于是发下宏愿:【“必我行也,为汉患者。”】我要是去了,一定让你们汉朝吃不了兜着走!
  以下就是“太监复仇之旅”——这种深刻的仇恨,阿杳是体会不了,也许任何不曾亲临其境的人都难以体会吧——不过,我们应该试着去理解他,而不要把他视为怪胎。
  中行说来到匈奴,即刻就投降了匈奴,老上单于喜欢他得紧。中行说是个汉人,而且是个高功能反社会的汉人,他以他无比高瞻远瞩的思维习惯对匈奴单于各种劝诫——如果说冒顿单于使匈奴民族真正在地缘概念上形成并且壮大,那么中行说就是使匈奴找到了自己的民族自觉,甚至民族自豪感。
  请看案例。
  案例一:
  起初,匈奴人喜欢汉朝送过来的各种好布料好食物(大概那时候匈奴人看到汉朝食物,就跟阿杳看到广东食物一样?),朝野都跟风,以汉朝东西为时髦,中行说就冷了脸了,跟单于说:
  “我们匈奴,人口比不上汉朝的一个郡,但为什么能强过汉朝?因为我们衣食习惯与他们不同,我们不必靠着他们生活。然而如果现在单于您放任这种崇汉风气,匈奴的风俗一点点地被改变,那汉人送来的东西还没超过他们总量的十分之二(阿杳曰:十分之二也够多的好伐……中行说这是闭着眼睛瞎编的)匈奴就已经并入汉朝了。”

  为了显示自己说的是真理,他让人穿上汉人的丝质衣服,去苍茫的草原上骑马,一圈兜风下来胯下的衣物就烂得不成样子了——这不废话么!
  ——这隐含着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今天,匈奴人抛弃了旃裘,选择了丝绸,明天,匈奴人就会抛弃骑术,选择读书,后天,匈奴人就会抛弃草原,选择城市……往后,就难以逆料了。
  这是种什么远见?保留自己的民族特性,因为那是自己民族赖以为生的东西。我很欣赏他说的那句“为什么我们比他们强大?因为我们不靠着他们活”。至于联系现实,这不是阿杳的长项,而且我相信大家都懂的。
日期:2012-08-29 18:00:01

  案例二:
  汉朝给单于送来一封信,写信的木片【“牍”】长一尺,写的内容是“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后面就是我给你们送来的东西啊吧啦吧啦。中行说就让单于给汉朝回了一封信,木片长二尺,印信什么的统统比汉朝的要长、要宽、要大,然后抬头是“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
  好吧,我不想说这很霸气,也不想说这很解气,这只不过是一个太监在跟一个王朝斗气而已。但是我们可以学到的是什么呢,就是不只是做人要争一口气,国家也要。当然,这口气也是有标准的,比如被什么外国超市骂了啊或者某个艳星断章取义的侮辱啊,这些我们还是别太在意了,因为在意这种“外界的流言蜚语”属于小家子气。
  看来我们要从史册里学习的东西还多着呢。
  案例三:
  来访的汉使批评匈奴人的作风说:“你们的习俗,把老人看得太低。”无疑,潜台词就是阿杳在之前分析过的,仁义孝悌忠恕啊之类的,汉人喜欢整这些,还喜欢把这些施加给别家,这个习惯倒是直到如今分毫未改。
  中行说冷冷反问:“那汉人青壮年要被送去戍边或从军打仗的,他们家的老人们难道不会把肥美的好食物留给他们作为途中饮食么?”
  汉使说:“对啊,怎么着?”
  中行说义正词严:“匈奴天天都得为自己的生存而斗争,老弱者不能打仗,所以给肥美的食物给健康的青壮年吃,要知道他们是要守护我们的家园的,这样老的少的才可以全都保住,请问你凭什么说匈奴轻贱老人?”
  汉使说出了三点理由:1,匈奴父子都睡在同一个帐篷里。2,匈奴子烝父妾、弟娶兄嫂的习俗。3,匈奴“无冠带之饰,无阙庭之礼”。
  ——从汉使的这个回答,可以看出这人的水平真不算高。这三点,阿杳在前文都已解释过,此不赘述;总之呢,我觉得他完全是站在汉人自己拟定的道德制高点上嘲笑别人还待在史前伊甸园里。

日期:2012-08-29 18:01:14

  中行说的反驳是长篇大论,但非常有力:
  “我看,你对匈奴的风俗还并没彻底了解,让我来教教你吧。匈奴人吃的是牲畜的肉,穿的是牲畜的皮,牲畜吃的是草,喝的是水,随时转移。所以呢,有急事的时候所有人都会练习骑射时刻准备着,而没事的时候大家相安无事其乐融融。法律简洁,推行就方便;君臣之间讲究的少,关系就长久。一国之政就像自己一个身体一样,运转自如。至于父兄死了要娶他们的老婆,那是为了不让自己的种姓血统流失。所以,匈奴即使在变乱的时期,拥立的也一定是自己宗族的纯种人。

  “而汉人是怎样的呢?汉人明里虽然不会娶自己的后母寡嫂,但亲属之间相互疏远甚至相互残杀、最后家国改姓,这种例子还少吗?再说汉人种田种桑作为衣食,修城建墙作为防备,那老百姓在紧急时刻又不懂怎么打仗,在不紧急的时刻又懒得干活,而你们自在那边喋喋不休,你以为你们戴了帽子了不起啊?!”
  中行说这段话信息量太大,阿杳需要把它整理一下:
  他是从匈汉两方面来反驳汉使的,他的这段反驳,基本描述出了匈奴民族的特点和他们强大的缘由。
  匈奴方面:1,他们是必须时刻战斗的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习性注定他们无法安逸。2,他们一切都崇尚简洁,这应该和草原养成的人的脾性有关,同时他们也没功夫弄那么麻烦的书面东西。3,匈奴社会是一个以部落种族为单位的社会,以血统为纽带,而不像汉人是以地缘为纽带。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正常的步骤,而阿杳倾向于认为匈奴确实属于养成链上落后的一方。

  汉朝方面:中行说对汉人的批评是感性的,但也切中肯綮,我想他骂的这些东西汉人是几千年也没能改成的,想想鲁迅是怎么骂中国人的吧。阿杳觉得,他骂得,挺有道理。
日期:2012-08-29 18:02:34

  案例四:
  其实案例四是接着案例三的:往后每当汉使想来找中行说辩论(这种辩论还能上瘾的啊?——可见我们是一个多么喜欢说教与被说教的民族),中行说都不耐烦听了,直接甩下话来:“你还说个甚呐?你只管给我们送来布料粮食,数量质量都达标了就算了,要是不达标,等到秋天你们庄稼成熟,就等着我们的马蹄践踏吧!”于是,他总教唆着单于守在要害的地方,专等某个时候方便了就杀出边境去。

  好,有了这四个案例,我们来试着分析总结一下中行说的逻辑——
  案例一讲的是他对匈奴人的教导。
  案例二讲的是他在外交中如何在名义的形式上给匈奴争一口气。
  案例三讲的是他在外交中如何阐释匈奴的民族价值——能够被阐释的价值都是高价值。
  案例四讲的是他不仅有舌尖上的报复,还有真正的行动力。

  阿杳以为,这四个案例合在一起,基本是应对敌国外交的一条无懈可击的长链。
  本章只讲到汉初,所以,这就要结尾了。阿杳想声明一下,我并没有喜欢匈奴或者轻贱汉朝,我不是任何人的粉也不是任何人的黑,我只是就事论事,就史论史。如果有不好的联想,那么对不起——我就是想让你这么联想的。
  往后呢,汉朝面对匈奴,基本只有“屯边消极防御——防御朝夕即破——扶额吐槽无力——拱手送人送财”这样的流程可走。没什么委屈的,打不赢人家,你得服输,屈辱外交那也是自找的。要我说,真正委屈的才不是那高坐龙廷一根汗毛都没伤着的皇帝,而是那些和亲的公主、一去无回的使臣、被杀掠的百姓……这些人,其实才应该是历史的主角。
  历史是写给人看的,不是写给鬼魂看的。即使那鬼魂是你英明神武的祖宗,也不成。
  ================第二卷 第三章 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待续精品推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