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复兴的内外挑战》
第60节

作者: 卢泰然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前面的一些论述之后,一定有人会以为,我完全否认了儒家思想的治国价值。其实不是这样。
  先举个例子,南京建城的时候,用花岗石作基础,并在砖缝内灌入桐油、糯米汁和石灰汁。不要小看糯米汁这种东西,他能把城砖粘合在一起,更加坚固。
  儒家文化不是城墙、不是城砖,儒家文化的作用就是糯米汁,能够和诸子治国思想中具体手段融为一体,同样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如果把儒家文化当作城砖来使用,没有不失败的。前面提到的齐宣王,他还真的把儒家的治国之术拿来实践,这是找死。
  儒家文化里面哪些是可取的呢?有三点:

  第一,民为邦本的仁政思想,作为执政理念,这是必须的。
  第二,家庭伦理观。无论在什么时代,家庭都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重要性都不会下降。儒家强调人伦、强调个人在家庭中的责任,这对于形成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三,个人道德修养和入世的政治理想。儒家鼓励每个人都应该入世去做一番事业,通过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个人理想,把个人理想与国家的治平融为一体,这都有非常进步的积极意义。
  儒家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内在凝聚力的形成和巩固有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中国人的文化皈依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儒家在历史上的积极意义,到了当代仍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孔子在我们这个时代可以做为中国文化的符号,有利于中国文化对外的传播。
  但是,我们不用像儒家独尊时期的古人那样来膜拜儒家和孔子,而是可以更加理性和建设性地给他们定位。
  儒家在治国的具体方法上,也就是治国的“术”这个方面乏善可陈,但是治国的“道”还是要继承的就是前面说的三点。

  儒家文化中对于家庭伦理和个人修养方面的重视,仍然值得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继承,但是不能像古代那样走向极端。对于儒家经典也要重新评价,《弟子规》之类的狭小偏颇教材不能用来影响青少年。
  日期:2012-04-20 10:05:13
  【法家的故事——帝王的法术]】
  姜太公是法家的源头。管仲横空出世,以其在齐国的卓越执政,成为后世法家模仿榜样。
  很多人说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其实,韩非子只是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但是他本人基本没有政治实践活动。
  管仲是法家的集大成者。管仲思想不仅是法家的源头,而且还是诸子的源头。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儒家、法家、道家、兵家都从管子的思想和政治实践中学到了很多。
  下面这个部分,先讲一个姜太公治理齐国的故事,然后是管子治理齐国,李俚射箭断狱的故事、商鞅变法的故事、汉武帝的故事,他们的作为有大小,但是都符合法家的几个特点:
  第一,以富国强兵为根本目的,以维护国君有效统治为根本目的

  第二,因势利导,善于以法令引导社会和人民,善于运用政治权力
  第三,一切从实际问题出发,重效果、重手段,厚今薄古,不拘泥于已有的传统习惯和道德要求。法家的适应挑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非常强,如果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是法家当道,就不至于长期懵懂、无力振作,落到亡国绝种的悲惨地步。
  法家的法术势,可谓是“帝王的法术”。如果帝王果然能够强国固权,老百姓的福祉也就不远了。
  日期:2012-04-20 10:42:30
  【姜太公治理齐国的故事】

  姜太公时期的齐国当时还是非常落后的边远地区,位于东海之滨,国都营丘在现在的昌邑附近。
  “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
  齐国的土地多盐碱,土地瘠薄,不适和耕种,人烟稀少。太公就鼓励大姑娘小媳妇缝衣服、织腰带、做鞋子、制帽子销往各国。
  齐国的好处是靠近大海,太公支持民众捕鱼晒盐,长途贩运,供应天下。
  也就是说,太公的治国方针是,改进完善政治制度,适应当地的具体情况,治国措施简便易行,大力倡导商业手工业,为发展渔业制盐提供方便,让国民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太公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发展经济作为重中之重,充分照顾民众利益,同时,政策措施简便易行。

  齐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逐渐富裕。“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使泰山东海之间的诸侯国都纷纷前来朝拜。太公建立的国本思想,在以后的齐国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得到继承发扬。
  日期:2012-04-20 12:09:37
  【立德立功立言的管子——管仲治国的道和术】
  下面关于管仲治理齐国的故事,转帖自贾志刚的《说春秋》。他讲得非常好,所以,我只做了少量改动。看看法家是如何治国的,再对比一下儒家的那一套,差别之大,犹如博士之于文盲。
  管仲被齐桓公任命为上卿——也就是齐国的总理,开始按照他的思路治理齐国。
  管仲制定了两个原则:一、稳定压倒一切;二、先富民,后强国。

  我们来看看管仲是怎样治理国家的,看过之后,不要不相信,不要以为管仲是美国总统,管仲就是管仲,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理。有人说中国重孔子而轻管仲是这个国家最大的悲哀,也许真是这样,事实上确实是这样。
  ——首先,构建和谐社会
  一个国家怎么样才能和谐呢?怎么样才能稳定呢?管仲认为,分业管理是要点。他把老百姓分成四个类别:士、农、工、商。这四类人之间职业不同、收入不同,因此他们之间最容易出现矛盾,也容易使人见异思迁,导致社会混乱。
  因此,管仲首先推行了四民分业、三国五鄙制度。让士、农、工、商四民互不杂处,各归所属,父子相袭,安居乐业。四民中,士、工、商三民居于国都,农民居于郊野。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家和高家各管五个乡。
  国都中五家为一轨,十轨为一里,四里为一连,十连为一乡。这就是“三其国”。每级各设官长,各负其责,每年正月乡长向国君报告治理情况。对在郊野的农民,三十家为一邑,十邑为一卒,十卒为一乡,三乡为一县,十县为一属。这就是“五其鄙”。全国共有五属,设五大夫。每年正月,由五属大夫把属内情况向齐桓公汇报,督察其功过。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

  这一套管理方法简称“分居”和“定业”,“分居”不是如今的夫妻分居,而是四业分居,好处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定业”就是父业子承,促进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和技术化。
  这样的社会管理体系十分科学,成为其后各个朝代的范本。令人敬佩的是,这样的管理体系并不是户籍制,并不限制人口流动,更没有像后来的秦国那样搞成连保和连坐,十分人性化,完全符合管仲以民为天的思想。
  ——其次,农业是根本
  那个年代是农业社会,农业被管仲放在绝对重要的第一位。管仲对于农业的论述十分高深,土地的成色、灌溉的构成等等绝对技术的东西都说得清清楚楚,可见管仲是个怎样的通才。
  管仲用了大量的篇幅讲述土地的重要性,讲述农业的重要性。

  管仲认为,历代统一天下的君主,其原因就是“国富而粟多”,而粮食来源于农业,因此历朝历代的君主都是非常重视粮食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