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航向——大宋崇宁三年》
第1节作者:
草根读史1 看来腐败是个马蜂窝,事不关己,有些人宁愿绕它三尺,避之而过,深怕因此而为自己招惹上麻烦。
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那么,让我们通过历史的这面风月宝鉴,看看北宋末年,帝国是怎样因为政治昏暗,君臣腐败而走上亡国之路的。
对于大多数草根来说,个人只是屌丝一枚。对于现实和腐败,大都只是无可奈何,只有被动接受的份儿。对于社会历史的滚滚洪流,也只能随浪浮沉,挣脱不了它的激流旋涡。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似乎与自己是风马牛不相及。崇宁三年,发生在朝堂之上的一些事情,许多人是一无所知,一些人更是漠不关心。但是,在经历了靖康之祸以后,不知道时人是否还会再有这样的想法?
本帖只谈历史,通过史实,让历史叙说大宋帝国的这艘航船,是怎样走向沉没的。
什么?字数不够?
看来腐败是个马蜂窝,事不关己,有些人宁愿绕它三尺,避之而过,深怕因此而为自己招惹上麻烦。
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那么,让我们通过历史的这面风月宝鉴,看看北宋末年,帝国是怎样因为政治昏暗,君臣腐败而走上亡国之路的。
对于大多数草根来说,个人只是屌丝一枚。对于现实和腐败,大都只是无可奈何,只有被动接受的份儿。对于社会历史的滚滚洪流,也只能随浪浮沉,挣脱不了它的激流旋涡。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似乎与自己是风马牛不相及。崇宁三年,发生在朝堂之上的一些事情,许多人是一无所知,一些人更是漠不关心。但是,在经历了靖康之祸以后,不知道时人是否还会再有这样的想法?
本帖只谈历史,通过史实,让历史叙说大宋帝国的这艘航船,是怎样走向沉没的。
看来腐败是个马蜂窝,事不关己,有些人宁愿绕它三尺,避之而过,深怕因此而为自己招惹上麻烦。
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那么,让我们通过历史的这面风月宝鉴,看看北宋末年,帝国是怎样因为政治昏暗,君臣腐败而走上亡国之路的。
对于大多数草根来说,个人只是屌丝一枚。对于现实和腐败,大都只是无可奈何,只有被动接受的份儿。对于社会历史的滚滚洪流,也只能随浪浮沉,挣脱不了它的激流旋涡。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似乎与自己是风马牛不相及。崇宁三年,发生在朝堂之上的一些事情,许多人是一无所知,一些人更是漠不关心。但是,在经历了靖康之祸以后,不知道时人是否还会再有这样的想法?
本帖只谈历史,通过史实,让历史叙说大宋帝国的这艘航船,是怎样走向沉没的。
日期:2013-05-19 19:35:30
一、崇宁画学
大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这一年六月壬子(六月十一日), 宋徽宗赵佶下诏在国子监增设书画科,史称“崇宁画学”。
这一年,离宋徽宗赵佶在东京大内福宁殿,大行皇帝灵前即皇帝位,已经过去了四年。
这一年,离执意扶持端王赵佶登上皇帝位,并且“扶上马,送一程”,一度还“垂帘听政”的向太后崩,也已经过去了三年。
对于天下的“画画儿”来说,宋徽宗下诏在国子监增设书画科,无疑是从天而降的利好。因为,国子监增设书画科,无疑是为他们量身定制的晋身龙门。天下的“画画儿”,只要能跃过龙门,跻身进入国子监,从今以后便可以一心向学,无需再为生活问题而担忧。国子监的学生,不但可以得到众多名家的指点,更重要的是,国子监的后面,连接着的是一条通往仕途,可以穿腓衣,腰佩鱼,成为人上之人的金光大道。
在这之前,研习书画的“画画儿”地位,还是比较卑微的。士农工商,画画儿的地位,应该属于工商阶级的行列。虽然,这其中也有一些优秀人才,凭借自己的出色才华,也会得到朝廷奖授的品秩。但是他们的地位,依然还是属于为朝廷服务,隶属于工匠役夫的行列。
“崇宁画学”在中国书画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徽宗一朝,书画人才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可以说,国子监增设书画科,对于书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宋徽宗爱屋及乌,将这些“事唯小道,各擅专门”的学科,塞进国家的官学,并且“如进士科,下题取士”,对于天下士大夫的意识形态,无疑是一种挑战,对于他们的利益,也是一种公开的虢夺。这样的举措,按照以往的经验,一般它的出现,总会引起人们的议论,甚至不乏会有反对的声音。然而,世事无绝对,这一次,过去的经验失效了。
让人十分狐疑的是,帝国的文官集团,对这件事情的缄默。尤其是御史台,这本是个“无风三尺浪”,一向以言事说事为自己职责,严于律人问责的部门。对于宋徽宗在国政中夹带私意,动了他们的“奶酪”,竟然也视若无睹,“是可忍,孰不可忍”?
仅管在中国书画史上,“崇宁画学”盛誉显著,时常为人所称道。然而在北宋年间的朝政变迁中,显然是那么的普通,普通得就象它在历史的风云中,让大多数人,哪怕是许多专攻历史的人,也会对它一略而过。可是,就是这样一件极其普通,让很多人一略而过的事件,如果细细加以体味,却可以发现在其背后,其实是大有深意。普通的事件一点儿也不普通。
崇宁三年,透过“崇宁画学”,拂开历史的重重尘埃,能够让人窥探得到的,有帝国政治极其私密的,不可为外人道的内涵:
其一,宋徽宗赵佶已经毫无疑问地,是大宋帝国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只用了四年多点的时间,年轻的宋徽宗,已经轻松地掌控了整个帝国。帝国的国政,已经是“悉出圣裁”。
其二,大宋帝国的朝政,已经鲜明地烙上了徽宗个人的印记。宋徽宗赵佶那天马行空,纵横驰骋的思想,帝国的内部,已经没有任何人可以掣肘。
其三,大宋帝国的航船,已经开始偏离航向。
……
日期:2013-05-20 17:26:22
(更新)
提起中国的科举制度,国人几乎是众口一词地深恶痛绝,认为中国近现代的积弱积贫,饱受帝国主义的欺凌,都是源于科举制度的毒害。
说到学校的教学,国人又几乎是一致肯定地,认为它对提高国民的素质,增强国家的竞争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实在封建时代,学校教学的兴起,是为科举制度的服务而设立。“立德、立言、立身”,儒家教书育人的这一套,修身齐家,以继圣人绝学自许,以成百姓父母为目标,其根本的目的,就是为科举制度而打造。科举是纲,学校是目。
科举制度在中国的实施,最早是在隋朝的文帝时期。隋文帝杨坚,可是个“雄猜之主”,不但把动乱了数百年的南北朝,归为一统,而且也是推陈出新地,开创了科举取仕的选人用人制度。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如果隋文帝能假以时日,网罗天下的优秀人才,不断充实到管理国家的队伍中,那么他的“开皇盛世”,或许还可以有更加灿烂的辉煌。可惜的是,他的儿子杨广太过贪玩,不但玩儿完了他的身家性命,也把隋朝的大好河山,以及自己的大好头颅,统统地都给玩儿完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