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国在其北,衣冠带剑”
“大人国在其北,为人大”
“黑齿国在其北,为人(此处有可能漏了“齿”字)黑”
不要忘了我们在前面分析的,这《山海经》最初是以图画和语言代代相传的,后来文字成熟后才变为文字和书籍,《山海经》内记述的人和国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和封国,要把人名和国名用简单抽象的图画符号表现出来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表现出来后,要让后世子孙正确传承解读更困难。当然,在给小孩取名字的时候,名字也是有所指的:小孩生下来毛多,就叫毛民,小孩生下来牙齿黑,给父母留下很深印象,就叫黑齿。也有寄予远大希望的:想将来当个堂堂君子继承封国的叫君子。也有父母做个离奇古怪的梦,梦见天上有十个太阳,就叫十日……
3.怎样解读传说故事:
《山海经》内记述的故事有很多被曲解,比较典型的有“巴蛇吞象”和“后羿射日”(后羿射日放到下一话来单独详细写)。
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
前人的理解是这样的:巴这地方有一种大蛇,它太贪心,吞了一头大象,三年了才消化完,把骨头排出来……
很多学者举南美非洲巨蟒吞吃鹿或其他较大型动物的图片例子来试图论证古代的确有大蟒。 但是,能吞象吗?
没人有把握。
这个传说我们能否用另一种方式来解读:巴这地方发现了一种大型动物的化石,用了三年时间才把它完整清理出来,这种骨头做药吃了,可以治疗心腹病(药方药效可参考《本草》里的“龙骨”)。但是,这东西长得太奇怪了。没人知道是什么。好了,有古代的砖家出来作解释了:这是一头大蛇吞了象,这蛇太贪心,把自己给撑死了。用现代人的见识一看―――这不就是个恐龙化石而已吗?
这个故事说明,砖家是古代就有的动物。
刚从某人的博客里搜出来下面这段话(引用于她参观的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
“给大家说一个小知识,为什么恐龙博物馆的恐龙化石不是特别多,虽然已经发现了许许多多的不同类型的恐龙化石却没有把它拼凑出来?讲解员告诉我,挖掘恐龙化 石和考古是两码事。挖掘恐龙化石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一个恐龙化石的挖掘需要一个经验非常丰富的人员独自挖掘,这样就需要至少3年的时间。并且挖掘的过程 中如果出现某个部位损坏,那么挖掘过程就失败了。一句话概括是,即使挖掘不出一个完整恐龙的成品,也不能移花接木的方式胡乱拼凑。”
令我吃惊的是里面恰恰讲到3年!(就像跳出来给我讲的故事做证一样)
第十三话完。
日期:2010-12-14 23:50:25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十四话,《山海经》杂谈,怎样解读“羿射十日”
“后羿射日”与“羿射十日”?
这个传说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天上出现十个太阳,烤得庄稼活不了了,民不聊生,好了,派后羿去,射了九个留一个,天地又恢复正常了。―――――咱们的先祖多么伟大啊?
但是,天上有可能出现十个太阳吗?别忘了,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和古印度,古埃居,古地中海,古两河流域文明的先民共享一个地球,如果真有十个太阳出现,为什么其他有成熟文字的文明反而没有记载?是他们都感到羞耻?因为这件大事竟然被当时文明比他们落后的中国人干了?还有很多学者把这十日解读成外星人的飞碟,但是原始弓箭能射下飞碟吗?哈哈,想起当年中国用红旗导弹打下美国的U2侦察机,当外国记者追问我们是用什么先进武器打下U2的时候,外交部长陈毅说:“是老子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
天上从来没出现过10个太阳,我们这样演绎是对“十日”完全的曲解。
先看看《山海经》对“十日”是怎样描述的:
《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山海经•海外东经》:“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雨师妾在其北。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龟。”
很明显,“十日”是人的名字,他是帝俊和羲和的儿子,并且建立了自己的封国―――“十日国”。地理上位于“黑齿国”和“雨师妾国”附近。“十日国”在山海经图上的代表符号是扶桑树,在这树上,九日位于下部枝条,一日位于上部枝条。
再看看今本《山海经》里对“羿”是怎样描述的:
《山海经.海外南经》:“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
《山海经.海内经》:“帝俊赐羿彤弓素缯,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古本《山海经》(其他古籍引用古代的《山海经》)内还有这样的记录:
宋代《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一引《山海经》云:“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十日,落沃焦”。
这说明宋代能看到的古本《山海经》中还有“羿射十日”的故事,但是后来在流传当中这段失落了。这应该是“羿射十日”最初的来源。
而《淮南子》对“羿射十日”也有和古本《山海经》非常一致的记录:
《淮南子.本经训》:“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 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希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So,“羿射十日”
本身记录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史实―――“羿”作为中央政府主管征伐的将领,受尧帝的命令,灭了十日国。什么射太阳,什么射落九个留一个,都是后世的胡乱加工。
好,故事讲完了,还有一点需要补充――――“后羿”和“羿”的区别:
《山海经》里记载的这位射日的叫“羿”,生活于夏前帝俊帝尧时代,善射,身份是一员武将。
而“后羿”生活于夏代初期,本是有穷氏的首领,在夏第二任帝“太康”即位期间,驱逐太康把持朝政,立太康弟“仲康”为第三任帝,作为傀儡。仲康死后,又立仲康儿子“相”继位第四任帝,最后终于又赶跑了相,自己称帝,加“后”字(“后”是夏帝王的加字)称为“夏后羿”。(这段历史在《史记》《竹书》等古籍里被称为“太康失邦”)
这样说来,“羿”和“后羿”这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那么,以后我们讲到的这个射日的传说,严格来说她名称应该叫“羿射十日”而非 “后羿射日”。
故事到此似乎该划上句号了。但是,1986年在四川发现了两个三星堆祭坑,里面层层叠叠堆满了象牙,青铜器(掩埋之前多被焚烧打碎),玉器。其中2号祭坑还发现了几棵青铜树,这故事就得接着讲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