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大唐寻花问柳的文人骚客们》
第46节

作者: __花无心__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8-21 14:21:33

  尽管张九龄远离朝廷已两年了,但他的“曲江风度”依然为风流天子唐玄宗所惦记,每逢有人举荐人才的时候,总会忍不住询问:“其人风度得如九龄否?”即使张九龄远在荆州,还追封为始兴开国伯,食邑五百户,嘉许他的风范操守高洁自重。然而,在没有一丝温度的政治权力博弈中,风度又有何用?所谓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都只能付与那流不尽的长江水。
  在宁静祥和的荆州古城,张九龄独享晚年。渐渐的,他的目光多了几份孤寂,他的身影多了几份沧桑,象一片飘零的叶在风里急速地枯萎,身边除了一盏孤灯,还有谁能陪伴他寂寞的心灵?大概只有故乡了吧。故乡就像一个遥远而又亲切的影子在闪烁的微光里深情地呼唤,让他总在午夜梦回时透不过气来。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返。
  归去,归去,当春风从江面上吹来,将古城染上青碧的色彩时,张九龄急切地向岭南奔去,向着那片深埋着母亲的土地奔去,只有在那里,他那颗疲惫的心才能得到彻底的抚慰。
  在蓝烟缭绕的故乡,他只是一个儿孙绕膝的老人,关心天上的云霞、石上的青苔、水草的滋长和新来的鸟语,以及粮食和蔬菜,惟独没有朝野。

  日子突然变得无比宁静,张九龄看几处凝静的树影,喊两声小儿的乳名,数一回螺细的波纹,那悠然的心境,那些惬意的闲暇,让他忍不住一再感叹,原来活着还有比权力更加美好的事情。
  在这些日子里,最让他惦记的还是曲江县尉王履震,这位老朋友也同样惦念着他,只要一有空,他们就一起痛饮,越是辣烈的酒,便越是能够深入肺腑,言语也越是投机,古今中外天南海北都能说出一二。直到酒杯空干,才摇晃着身子说再见;他们下棋,黑子白子因着朦胧的光影,常常笼统为一色。两个人便索性打个盹,直到红日西坠了,晚风摇落了树叶,完全搅乱了桌上的局面时,他们才揉着眼睛,就着乱局,开始落子……

  自然,在这蜜甜的单独里,张九龄也曾一再回顾自已的仕途历程,甚至在《酬王履震游园林见贻》一诗中,还以历史上的失意文人自况,表达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既有一种无法再施展抱负的失落感,又有“乐因南涧藻,忧岂北堂萱”的自解,这是他在心理上对自己的另一种补偿。
  只是,祸福难料,这个春天才刚刚结束,六十三岁的他却突然病倒了,没几天就突兀的,不可置信的,悄悄的,在偏僻的故乡死去,使得那一方天空墨一般地昏黑,悲泣锁住每一个闻讯者的嗓子。
  唐玄宗知道后,特意追赠张九龄为荆州大都督,并赐谥号为“文献”------荆州大都督这个职位还是在唐高祖李渊打天下时实授过的,出任人都是其侄儿,此后通常只设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代行职权,统摄周围的上十个州。像现在这样的追赠,对这位状元宰相而言,也算是极尽哀荣了。
  张九龄留给后人一个风华绝代的落寞背影,独自去了,盛唐的大幕也随之徐徐落下。
  他的离去不仅是整个唐朝的损失,也是唐玄宗的人生重创,他很快就被奸相李林甫所诱发的社会大动乱推进了苦难的渊薮之中。十五年后,曾被九龄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果真掀起了“安史之乱”,兵指长安,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最终,这位一度奋发有为的皇帝先丟了长安,后丟了杨贵妃,最后连皇位也丟了,在仓皇逃往蜀中的路上,想起曲江公张九龄当初的劝谏时,肠子都悔青了:“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老泪纵横的他派遣使者前往曲江祭奠贤相的英灵。可是,这时的张九龄早已含恨长眠于故乡的一抔黄土之下了。后人对这段历史极为惋惜,宋人晁无咎感叹说:“九龄已老韩休死,无复明朝谏疏来。”唉,唐玄宗的妇人之仁害国害己,还害了自己的忠臣和风情万种的杨妃,怎一个叹字了得。

  怆然回顾,只见张九龄如一只孤鸿,踌躇满志地从海上飞来,携着无限的感伤隐于山林,面对风清日朗的江山振翮高飞,兀自展开孤高清莹的襟怀,那么高洁,又那么孤独。他一生是神奇的一生,三度入朝,为官二十余载,所到之处,颇重文士的奖掖与提携,在他的周围几乎聚集了当时最优秀的诗人------王维、杜甫、孟浩然、王昌龄、储光羲等等诗人,致使京城诗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他成于一代贤相张说,败于一代奸相李林甫,前后两位宰相一扶一压,再加上一个前明后昏的唐玄宗左右命运,结局竟是两重天。

  今天,当我重读《唐诗三百首》中的开篇之作,从“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清新的诗句里,再次触见一代贤相心中啼血般的感伤,便忍不住扼腕叹息,对这具有“神味超轶,可与陈子昂方驾,文笔宏博典实,有垂绅正笏气象,亦具大雅之遗。”的诗文和这样风度翩翩的诗人一再感慨,这究竟是怎样的人生,怎样的道路?怎样的风度?
  江山静好,岁月无声。贤相诗人已无处可寻,但他并没有真正的离去,他的“曲江风度”永远在我的心头------也永在世人的心上,我相信。
  ---本文完---
日期:2012-08-21 14:36:05

  写了张九龄之后,就不能不写王之涣,王之涣与张九龄,一个是擅写孤城苍凉的大漠英雄,一个是素以香草美人自喻的清澹君子。在初唐至盛唐的转折时期,他们的诗风一文一武、一豪一婉,虽气质迥异,却成就相同,均为唐诗中一等一的高手。

  十一. 王之涣
  档案:
  名: 王之涣
  字: 字季凌
  生卒: 生活在盛唐时期,公元688年~公元742年
  籍贯: 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后移家绛州
  出身: 出身普通官宦世家,从祖父到父亲皆为小官,排行第四。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
  诗歌: 共六首
  诗风: 苍凉豪放
  成就: 其诗为“绝句之最”,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既是盛唐气象的缔造者之一,也是杰出的盛唐气象讴歌者之一。
  名诗: 《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和《送别》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两首最脍炙人口,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

  名句: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死亡: 病逝。
  简历:
  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他少年时豪侠义气,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到了中年后一改前习,虚心求教,专心写诗,在十余年间,诗名大振,与王昌龄、高适等相唱和。后来,曾一度作过冀州衡水县主簿,时间不久就被人诬陷,于是拂衣去官,在家居住十五年,晚年任文安县尉,在任上死去。
日期:2012-08-21 18:14:10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