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8-17 21:12:25
继续讨论:
抓住公子昂,有可能就是商鞅指挥的最后一次战斗。历史上记载的下一次关于秦国的战争,是在前338年,俘虏了魏国将军魏错。史书上没有记载这次战争是商鞅指挥的。这一年是秦孝公去世的年份,即使在秦孝公死前,商鞅的处境也已经是岌岌可危了,他应该没什么心思还在组织对外作战。鉴于商鞅正准备逃往魏国,寄希望魏国能救他一命,他这个时候还发动战争惹怒魏国,显然是愚蠢的。
所以,我认为,俘虏魏错的战斗更可能是魏国看到秦孝公死的时候秦国发生内乱,试图来捞便宜的试探性攻击,毕竟商鞅的商邑包括15个城,它和中央发生的对抗相当于一场小规模的内战了。但是刚上台的秦惠王很快消灭了商鞅,稳定了内部政局,并且打败俘虏了魏错。表明这个时候立足未稳的秦惠王和秦国也并不是那么好惹的。
日期:2012-08-17 21:57:40
继续讨论:
从前340年受封商君,到前338年,商鞅生命的最后两年,坐拥庞大封地,他是不是过着舒心满足的富贵生活呢?很难这么说。因为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迹象,商鞅,甚至秦孝公对国家的权力和掌控能力正在不断下降。司马迁详细的记载了赵良见到商鞅时候说的话,他说话的内容中,有描写商鞅出门时候的情景:几十辆坐满全副武装警卫的车子前后保护,还有拿着矛和戟的人跑步跟随,没有这些保护措施,商鞅就一步不出门。
反对商鞅的人势力之大,已经让他感觉到生命威胁了。有些人不相信这个记载,因为这段言论太细致生动,象是有人在场专门记录的。我认为,赵良见商鞅并且劝说他这件事大致可信。司马迁还记载了这事发生的具体时间,秦孝公死前5个月。秦孝公一死,反对势力就马上对商鞅发动猛烈攻击而且牢固的掌握了国家政权,这么强大和团结的反对势力肯定不是秦孝公死的时候才开始互相联络的,他们应该有一个较长的酝酿,集结,组织和谋划的过程。正是这些人的势力增长让商鞅感受到了生命威胁。
日期:2012-08-17 23:09:41
继续讨论:
反对商鞅变法的声音很大,反对商鞅变法的势力很强,连到秦国不久的赵良也知道了。看看赵良对商鞅说话时候的口气,再想想以前商鞅不允许人议论国政,就是说好话也不行。现在有人当着商鞅的面批评国政,商鞅却只能客气的回答,说明他也意识到了现在不比从前,自身难保,更没有精力去对付别人了。
赵良能够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商鞅的面前,本身就是商鞅面临着危机的一个表现。商鞅变法的政策当中有一条就是不允许六国游说之士进入秦国,赵良是怎么进来的呢?他还不是刚到的,不然他不会对秦国的内部情况和政局这么熟悉。很可能,这是太子,也就是以后的秦惠王作出的决定。秦惠王后来一直喜欢任用公孙衍,张仪这些游说之士。看来,以太子为首的反商鞅势力,在秦孝公死之前,他们就已经强大到了可以公开撤消商鞅变法的某些措施。他们的权力增加和商鞅的权力减小,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变化过程。
日期:2012-08-18 11:37:55
继续讨论:
秦孝公呢?他看着这样的趋势发展也坐视不管吗?象这样公开的改变国策,这样大的反对势力,秦孝公不可能一点没察觉。我想,他也是有心无力。秦孝公和商鞅的许多看法观点都相似,所以他重用商鞅,所以他全力支持商鞅实行变法。商鞅变法中暴露出来的很多问题,秦孝公也有重大责任。他的威望和权力一样会下降,象以前打压贵族,警告反对势力这种事情他也不敢做了。
当初开始变法的时候,商鞅的严刑峻法就引起了普通百姓阶层的不满,打击贵族,集权于君主引起了上层阶级的不满,变法措施能够推行下去,主要是因为商鞅军法治国的政策得到了某些军队人士的支持。这种政策对军队有利,军人到各级政府当官,以军法做为全国人的行为标准,能够扩大军队的权力,加强军队对整个社会的控制。我想,即使商鞅的做法不能让秦国强大,只要他能基本保持秦献公时期的军事实力,保持秦国的国际地位不下坠,军队就能够一直容忍他。
日期:2012-08-18 13:03:53
继续讨论:
可惜的是,商鞅连这一点也没能作到。商鞅变法才几年,秦国就在进攻河西的战役中被打的损失严重,秦军的战斗力显著下降。在魏国称王和马陵之战前后这段时间,秦国的政治决策和军事行动可以用杂乱无章和糟糕来形容。商鞅缺乏能力,这点相信很多人早就看出来了,但是渐渐的他连对敌军正面开战的勇气都没有了,他指挥下的秦军被其他国家看作胆小怯懦的军队。秦国有这么大的兵力优势,商鞅却要用投机取巧的方式来抓公子昂,在军队看来简直是丢了秦军的脸,而且这种做法也没有削弱一点点魏国真正的军事实力。
所以,这个时候军队也撤回了对商鞅的支持,秦孝公和商鞅成了孤家寡人,他们的权力和威望下降到了谷底。没有了社会各阶层的支持,即使秦孝公是国君,他也做不了什么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