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必然造成生活水平下滑,社会矛盾激化,各参战国都有发生国内叛乱的可能。那么哪个国家可能最先发生叛乱呢?我们逐个分析一下。英国和法国由于民主政体,可能性很小。社会矛盾激化之后,政府下台再换一届即可,不至于激化到武装暴动的程度。德意志这个民族其特点是极其严谨又富有纪律性。纪律性如此强的民族,不会首先发生叛乱。况且德国当时的经济实力全球第二,家底还是比较厚实的。相比之下,奥匈帝国和俄国都存在首先出现国内叛乱的可能性。但是奥匈帝国的位置决定了即便出现叛乱也不会成气候。德军由于其民族性影响,单兵素质在欧洲首屈一指。一旦奥匈帝国出现叛乱,德军为了防止这个盟友瓦解,必然立即出兵镇压。奥匈帝国正规军尚且不是德军的对手,镇压下去完全不成问题。因此奥匈最多就是出现小规模的叛乱,影响有限。如此推算下来,只有俄国最先出问题的可能性最大。事实上俄国在1917年发生了两次革命。从理论上预见到第一次革命比较简单,预见到第二次革命复杂得多,超过了本书容量。但是理论上讲,出现第二次革命的可能性很大。结合欧洲的地理环境和政治地图进行分析,西方文明随后的两大阵营对立是其文明决定必然出现的局面。
从国际角度说,美国的态度至关重要。美国是当时的头号经济大国,军事实力也在稳步增强之中。当时欧洲两个阵营实力势均力敌,美国支持哪一方,哪一方就能稳操胜券。从政体角度看,美国支持德国可能性不大。英国和法国都与美国政体相同,美国支持德国向国内舆论无法解释,将影响大选中的选票。另外美国支持德国也难以操作。德国的港口距离美国太远,不经过英国皇家海军控制的海域,不可能到达德国港口。美国即便想支持德国,也无路可走。综合考虑,美国最终会选择加入英法俄一方。当然美国不会过早的加入任何一方。作为中立国能够从双方挣到钱,利于发战争财。美国军队战前规模很小,美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宣战和扩军本身也需要时间。而且参战过早对美国国力消耗大,等到双方精疲力竭的时候加入,能够成为最后一个砝码,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日后最大的发言权。因此美国的影响主要在战争后期,会使战争以非常快的速度收尾。历史的实际情况正是如此。
关于战争的胜负问题,在1900年只能看到双方取胜的可能性大小,并不能断定某一方必然取得胜利。在俾斯麦之后,德国君臣的战略眼光都要差的多,两线作战的格局一旦形成,对于德军而言是相当不利的。但是据此认定德国和奥匈一定失败在事前也是缺乏足够依据的,只能说协约国集团取得胜利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是一场赌博的话,应当去押协约国胜利。但是从理论上严格分析,德国还是有取胜机会的。从军事和工业实力的对比看,同盟国集团并不弱于协约国集团,战争的结果一定程度上是取决于运气。这样的说法似乎让人难以接受,然而事实就是如此,不但一个人需要运气,一个国家也同样需要运气。如果在战争过程中,出现了明显有利于同盟国的变化,比如法国出现了全国范围的自然灾害,或者俄国沙皇由于某种原因突然逝世导致俄国不得不退出战争,那么整个欧洲的战略格局就完全不同了。如果这种变化来的足够早,以至于在美国参战之前德国就能够迫使法国或者俄国中的一个投降然后迅速集中兵力迫使另外一个投降,那么英国是不可能单独支持战争的,最后结果也必然选择与德国和谈。事实上,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曾经把英国逼到了投降的边缘,如果当时俄国的潜艇再多一些或者运气再好一些的话,迫使英国退出战争是可以做到的。当然,一切都依赖于德国的运气,只有当运气足够好的时候,德国才能够取得战争胜利。一旦德国无法在美国参战之前迫使法国和俄国退出战争,那么德国就绝无取胜的希望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及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和德国签订了停战协定,德国卸下了东线的压力,把兵力全部集中到西线,向英法发动了一战中最后一次战略进攻。这个时候英法德都已经是精疲力竭,没有后备力量可以动用了。这一波攻势谁能打垮对方,谁就是胜利者。如果谁也打不垮对方,战争就只能无休止的拖下去。德军集中全部兵力,在1918年3月至7月连续发动五次攻势,初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迫使英法联军步步后撤,其中第三次进攻一度到达距离巴黎37公里处。英法紧急向美国求援,美国于1917年5月实行义务兵役制,将陆军从战前的30万人扩充至300万人,其中的200万人陆续派往欧洲。至此战争的结局已经没有任何悬念了。德国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拼凑足够的力量去对付这两百万美军,只得转入防御直到战争结束。前线节节失利导致德国内部不稳,德皇无法控制局势被迫退位,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如果我们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去分析战争的话,应该说战争结束段所用的时间和整个战争的时间长度相比太过短暂了。也就是说,战争收尾的过于仓促。直到德国投降的时候,德国陆军的主力根本没有被歼灭,战争也没有打到德国境内。这一点日后被纳粹党利用,大讲德国不是被协约国打败的,而是被革命党在背后放冷枪搞垮的。由于德国陆军确实主力尚存,因此这一说法很有市场。倘若不是美国大力支援,在1918年结束这场战争恐怕英法自己也不敢想象。以德军的实力和英法拼消耗打到1920年不成问题,甚至把整个战争拖到1924年以后也未必没有可能。
第一次世界大战过于仓促的结束给欧洲留下了后遗症。战争结束较快当然有利于保全欧洲的经济和人民,不过深层的问题没有解决。之所以能够较快的结束,是因为有美国这样一个可以隔岸观火的大国存在,而并不是西方文明自身具有这种能力。可以说美国的存在掩盖了西方文明深层的缺陷。希望读者对于这句话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美国对整个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影响!美国的这种影响笔者数年前分析世界近代史的专文已有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下载。虽然有睿智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已经意识到西方文明的深层缺陷,但是绝大多数欧洲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意识到就不可能去进行反思,不进行反思就不会对社会制度以及其心态方面很多不合理之处进行改进。欧洲的心态依然故我。法国在“巴黎和会”上必欲让德国永世不得翻身而后快,思想中完全没有尊重弱者这样的观念起作用。这种结果不可避免地要再次流血,只有血的代价才能让整个社会从迷梦中清醒过来。巨额赔款导致德国经济崩溃,纳粹党崛起并在二战中占领法国全境,成为法国历史上最屈辱的回忆。人不管在什么时候,凡事不要做绝了,做绝了既害人也害己。这话要用古汉语的话这样表达,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当然后者的含义比前者丰富深刻的多。欧洲当时肯定是不屑于来向中国先哲学习的,那就要继续流血才能长记性。通俗的说法,这就是交学费。一个国家如果交学费,轻则千万亿的财富,重则毁灭整整一代人甚至几代人。这里有必要强调,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时代,如果不愿意主动的去思考去学习,那么就必然被历史法则强迫交学费。这种学费绝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而是成千上万的生命。后来的欧洲历史就应验了这一点。
概括来说,一战在美国的参与下提前结束,对西方世界的深层触动不多。而欧洲又没有主动去反思自身文明的缺陷,于是在此后二十余年的时间里,欧洲又用整整一代人交了学费。
日期:2009-02-24 09:17:28
大危机
到笔者完成初稿时,1929年到1933年的大危机仍然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本次金融危机是否会超过上次大危机,现在仍需要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在于扩张型文明遇到了扩张的地理极限。大危机的爆发,是西方文明遇到了一个掠夺的极限而导致。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逐利润,因此其生产能力有无限扩张的趋势。但是生产出来堆积如山的商品卖给谁,就是一个大问题了。不完成这个步骤,资本无法获得利润。这也就意味着,随着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扩张,需要不断地向这个体系输入购买力。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这个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起始阶段资本主义的生产规模不大,需要的购买力数量也不大。在征服美洲之后可以源源不断地从美洲获得黄金白银,购买力来源问题就解决了。随着产业革命的进行,掠夺范围扩大到亚洲和非洲的腹地。一方面可以在这些地方勒索战争赔款或者收税,另外一方面可以在当地倾销自己的商品,把当地积累了上千年的黄金白银变成利润源泉。当商品倾销受到阻碍,他们就寻找特殊的商品来掠夺购买力。我们熟悉的鸦片就是这种商品。英国为了能够继续在中国贩毒,不惜发动一场战争,可见资本主义对于白银的欲望是何等强烈。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