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位记——老将弥坚新秀潮涌,华语影坛刀光剑影》
第4节

作者: 方三卓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今天香港金像奖,先放四个我认为有指标意义的提名名单:
  新晋导演:
  岸西 《月满轩尼诗》
  庄文强 《飞砂风中转》

  黄国兆 《酒徒》
  最佳电影:
  《打擂台》 监制:林家栋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监制:陈国富
  《叶问2》 监制:黄百鸣、李欣、安晓芬

  《剑雨》 监制:吴宇森、张家振
  《线人》 监制:梁凤英、张大军、任月
  最佳导演:
  郭子健、郑思杰 《打擂台》
  徐克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叶伟信 《叶问2》

  苏照彬 《剑雨》
  林超贤 《线人》
  最佳编剧:
  郑丹瑞、黄真真 《分手说爱你》
  岸西 《月满轩尼诗》

  郭子健、郑思杰、谭广源 《打擂台》
  彭浩翔、麦曦茵 《志明与春娇》
  吴炜伦《线人》
  日期:2011-04-17 17:53:39
  【伍】30香港金像奖•杂谈(一)

  今天晚上香港金像奖,谢霆锋能否拿影帝不重要。经过去年阮经天“击败”王学圻获得金马影帝的洗礼,再加上前天明报的“电影奖地方保护主义有理”论,内地观众对金马金像的热情早已不似五年前旺盛。而两奖的权威性和代表性也备受质疑。
  但是作为一个依然有指标意义的华语电影大奖,怎么看它很有门道。所有人都明白,现在的金像是地方保护+分猪肉,演员这块谁得奖都是情理之中。但是金像对华语电影的意义,还是在于每年都有步骤得推出幕后专业人才。比如说,彭浩翔是04年拿到的新晋导演奖,今年凭《志明与春娇》提名编剧奖。姑且不说彭这个人,但他导演加编剧的路线,是不是符合姜文说的“好导演都是能编能导”?香港电影市场重视编导培养的传统还在,这种传统不是在北电中戏开导演系,而是在市场磨练下被逼出来的技能。

  这才是香港电影高度商业化的秘密所在。编导对什么题材受观众欢迎有灵敏的嗅觉,前两天一个香港导演接受采访的时候明确表示,自己没有内地四大导演的情怀,也拍不出那种情怀的大片。这是实话。所以香港导演对内地电影界的冲击,一方面是带来商业化思维,使自视为艺术家但同时鄙视大众审美的装逼导演被市场抛弃;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缺少大情怀,把握不住内地观众对情感体验的要求而很难拍出有共鸣的大片。

  看看上面列出的四个奖,新晋导演中除了庄文强是内地观众比较熟悉的,岸西和黄国兆都没正式北上。
  最佳电影主打监制,吴宇森、黄百鸣和林家栋都在转型。其实包括这两年的陈可辛也是(虽然他本人以前就是监制)。如果从大导演转向监制是一部分电影实权人物今后的选择,那么这个动向值得关注,是否会形成和好莱坞一样的监制中心制还有待时间的考验,三年内应该能看出端倪。在内地导演中心制稳固的当下,这个趋势对内地市场有什么影响,现在还不好说。

  另外最佳导演除了徐克是老面孔外,叶伟信已经凭《叶问》和甄子丹系列在内地拥有一定的知名度;苏照彬算是抱着吴宇森上位,但还处于混熟脸的阶段;林超贤今明两年应该会靠《逆战》正式杀入内地市场;郭子健不熟,但是看到他还有最佳编剧的提名,看来应该还是走传统香港电影导演的路线。所以对这几个人来说,获奖对其事业帮助最大的,是叶伟信(《新倩女》票房强行针)>林超贤(《逆战》提前宣传)>苏照彬(摆脱吴宇森影响自立门户)>徐克。

  日期:2011-04-17 18:49:54
  金像奖颁出来以前,我会统计一下亿元导演俱乐部的名单,可能会费点时间。
  不过这个名单能聊不少内容,应该还是有价值的。
  日期:2011-04-17 19:31:26
  【六】亿元导演俱乐部 内地篇

  用票房分是功利了些,不过有数字作指标,还算客观。
  2000年以前的,资料来源《法制晚报》
  1981年 张华勋 45岁 《神秘的大佛》 1部
  2000年 于本正 59岁 《生死抉择》 1部
  这两位已经上了年纪,02年后也没有商业电影问世,所以排除在第一梯队以外
  -------------------------------

  第一梯队:
  张艺谋 60岁英雄 / 十面埋伏 / 黄金甲 / 三枪 / 山楂树共5部
  冯小刚 53岁天下无贼 / 夜宴 / 集结号 / 唐山大地震 / 非诚1、2共6部
  陈凯歌 59岁无极 / 梅兰芳 / 赵氏孤儿共3部
  姜文 48岁让子丨弹丨飞1部

  ----------------
  第二梯队:
  韩三平 58岁建国大业 1部
  黄建新 57岁建国大业 1部
  胡玫 54岁孔子1部

  尚敬 54岁武林外传 1部
  (今年可能还会加入)
  顾长卫 54岁 最爱
  王全安 46岁 白鹿原
  ------

  年轻导演梯队:
  高群书 45岁风声 1部
  丁晟 42岁大兵小将 1部
  陆 川40岁南京!南京! 1部
  黄伟明 39岁喜羊羊与灰太狼3部
  张一白 39岁将爱情进行到底1部

  徐静蕾 38岁杜拉拉升职记1部
  宁 浩34岁疯狂的赛车1部
  (明年可能还会加入)
  乌尔善 39岁画皮2
  ---------------

  这里的二三梯队没有高低之分,我划分的标准除了票房还有年龄,导演年龄决定他的职业生涯长短,有利于我们预测今后内地影坛的中坚力量。
  日期:2011-04-17 19:54:07
  第一梯队没什么好说的,前面已经分析过了,这四个人至少还会霸占影坛10年。
  第二梯队的人,年龄上和四大差不多,近几年转战商业片也是想有所作为。
  韩三平这个比较搞笑,凭借行政力量上位,不硬气。所以他的艺术生命由他的仕途长短决定。

  黄建新不算一个纯粹的导演,他的身份其实可以往实权派上靠,当年陈可辛坑爹的“人人影视”里他也出了一大笔钱,这两年致力于主流电影商业化,上头有人。
  胡玫、尚敬都是电视导演转行电影,这个算内地导演上位很特别的一点。但是他们遇到相同的问题,大多算技巧上的,不知道多拍几部片会不会在电影语言上有所长进。
  王全安、顾长卫都是今年发力,他们想走的商业+情怀路线,应该是这两年受到电影市场启发,再结合自身特点所做的明智选择。观众捧不捧场,年底见分晓。
  日期:2011-04-17 20:28:43
  第三梯队里目前最被看好的是陆川和宁浩,如果接下来5年有佳作问世,接第一梯队的班基本板上钉钉。这批人是完全拥抱市场的,大部分都放下了架子。但是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徐静蕾这样的商业至上,为了利润不惜牺牲电影的艺术价值。我觉得这种做法对新导演来说也许是无奈,要被市场认可首先要保证盈利,赚钱过亿上位了才能有新项目。但是如果被钱套住,对于长线经营来说得不偿失。我很同意腥风楼楼主的看法,内地观众的口味是高度好莱坞化的,审美是世界级的。烂片一时票房得意,不意味着真正的成功。四大导演为什么能坐稳江山,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尊重电影市场规律。艺术和商业兼得,这里面的火候新导演还掌握不好。

  第二个问题是陆川的“精英至上”,自我隔绝。电影是大众艺术,你要是觉得自己智商优越过观众,早晚被抽。南京的话题之前很多人讨论过,别的不讲,我就说一点,陆导的豪言“票房过亿就去裸奔”还没被人淡忘呢,至少我没有忘记。同样是战争片,斯皮尔伯格拍完《辛德勒的名单》没有说这种话,张艺谋拍完《十三钗》估计也不会说这种话。靠什么题材赚钱,赚得漂不漂亮,那是本事,但是做人的底线不要轻易暴露在老百姓面前,因为三观的正确性不由你掌握。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