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情激动的落第举子却还在不断呐喊:“我们要见皇上,我们有不白之冤,我们要重新考试,我们要重换考官……。”此时,略整衣衫的梅尧臣威严庄肃地挺身而出,他大义凛然地振臂高呼:“各位举子,各位举子,你们皆是尊孔敬孟的儒学雅士,寒窗苦读,只为一展抱负,为民造福。哪个学子博取功名是为了生官发财,贪脏枉法?所以只有真正懂得兴国世理、明白大是大非之人,才能为国效力。想自唐末五代以来,风俗奢迷,文教衰败,坏了多少后生学子的进取之心和兴国之志,欧阳公乃是颇俱远见卓识的饱学之士,而且此次变革文风、罢去词赋,以古文取进十,也正是禀承皇上的旨意。朝廷希望默守经义华章、善写虚词冗赋的天下学子,能够研习古文,广学而治国,各位若是有志之人,报国为民不在此一朝一夕,今后振兴文坛,扫除浮靡之气,还要依靠你们这些后起之秀继续禀承。”一番抚慰之理,算是压下了沸腾之怨,万般无奈的大群举子,只有相伴失落,交错无序地纷杂而归了。
日期:2012-08-13 20:48:28
大相国寺,是京城开封的一大景观,这里很能展现汴梁的风尚之最和风俗之美,寺中那精妙至极的观音巨像和慈祥庄严的金身大佛颇为值得欣赏,就连一国之君也常率百官到这里祈福许愿。相国寺每月对外开放五次,前来欢聚观光的南北游客,自朝至暮总是落驿不绝,更有穿梭往来的善男信女,在广阔堂皇的大雄宝殿当中,报着有求必应之心,竭诚参拜神佛塑像,以求灵魂安慰,以付精神寄托。这青烟燎绕、香雾弥漫的别境人间,成了凡尘俗子,去伪存真的心灵桃源!
寺中有位法号佛印的僧人,此时正在一株仙姿妙态的垂枊之下与一位年轻书生谈笑风生。这位二十刚过的书生,一身傲岸清高,一派超然浩气,对于佛家的慈悲为怀劝人行善,虽然并未虔心信奉,但也绝不厌恶鄙视。他言谈之中,似有巧趣之疏狂,举止之间,略显风流之放荡,此人便是苏轼苏子瞻。金榜题名,脱颖而出之后,尽显如鱼得水,他手持折扇,笑看慈眉善目的佛印,直言不讳而问:“佛印师父整日面对青灯泥佛,不觉苦闷烦躁吗?”只见佛印手提念珠,徐徐而答:“阿弥陀佛,一心修佛,从始至终,生则无悔。”苏轼并不罢休,又问出其不意之言:“佛印师父如此执着地信佛修佛,难道佛家就果真尽善尽美吗?”佛印平和而答:“佛之本身确实如此,只是人心过于庸扰,对这无量佛法的领悟不够深厚罢了。”佛印言谈之时,似乎对那红尘俗世,感到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苏轼随后却显得故作高深:“佛印师父可知,身在俗世红尘之人,以为佛家最大的缺陷是什么吗?”佛印笑态反问:“子瞻以为是什么呢?”苏轼言中带趣地笑口出语:“就是没有爱情。”只见佛印不恼不怒,依然淡定如故:“阿弥陀佛,出家之人本是六根清静,对于俗家情爱淡视如水,可对尘世一切,尽以洁心视之,就似子瞻在贫僧眼中,如何看,都是一尊佛。”却听苏轼快意笑问:“佛印师父可知,你在我眼中像什么吗?”佛印摇头:“贫僧不知。”苏轼随后高声乘兴地轻佻逗弄:“你在我看来,就似一堆牛粪。”说完之后,便诡计得逞地捧腹大笑,佛印却是一派安静,依旧笑含春风。
苏轼正在欢乐开怀之时,却忽然听到一番自负高深的狂浪之谈,寻声望去,也是一位年纪相仿的书生,这位衣着体面之人,眼空无物地高声诵读着刚刚写完的一副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看着围群百姓一脸景慕地跷足相望,书生气势高傲地得意而笑:“妙对一出,我李定一家光耀门楣且后世名垂。”刚出此言便四面展现,使得围观之众,纷纷称赞,且尽是深感不如之叹。
日期:2012-08-13 20:49:06
抖尽威风的进士李定,则因赚尽虚荣而更加忘形:“我李定父子,饱读圣贤诗书,乃是满腹经纶的圣贤弟子,孔老夫子才是我真正的恩师,可惜生不逢时,难得相见,否则定让孔老夫子的第一大弟子颜回,羞惭自愧,对我万分敬佩。”自赞自扬的绝口自颂,都被自负才学的苏轼听在耳中,他对此班门弄斧,实在难以忍受,便抬足上前地高声笑谈:“这有何难?李兄不必遗憾,小弟可保让你圆此心愿。”话音刚落,便惹得众人疑惑。相形之下,这个素衣书生,使得李定不屑一顾:“此话何意?”苏轼高深莫测地谦然一笑:“借您笔墨一用,李兄敬请稍等。”李定听得此言,并未深思多想,只是昂然而坐,显出一副闭目养神之态。
片刻之后,忽闻哄声四起,尖笑不止,惊疑迷惑的李定猛睁双眼,再看自己的绝妙对联已经翻胎改骨为:“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皆失夫。”火冒三丈的李定怒瞪苏轼,高声喝斥:“无礼之辈,你敢当众对我恶言羞辱,你是何居心?”苏轼却似显吃惊:“李兄此言差矣,我是好心让你如愿,怎能惹来羞辱之嫌。”李定立即责问:“你这大胆狂徒,竟然随手胡为,随口自吹,你有何德何能,敢说让我如愿?”苏轼不禁泰然处之地当众解释:“进士如何变进土?婆媳如何愿失夫?要见也孔子羞颜回,进士只能变进土。”听此嬉笑怒骂,围观之众再次狂笑不已。
气塞胸头的李定却是羞怒交集:“无礼之人,报上姓名。”苏轼神色坦然:“眉山人士,苏轼,苏子瞻。”李定惊愣之时,不由重新审视:“可是今科进士,名列第二的苏轼苏子瞻?”苏轼昂扬点头:“正是。”李定更显高傲地开口讽笑:“不过如此之人,请俯首听真:耳闻似英豪,眼看是棵草,风云变幻时,难免尽折腰。”苏轼连忙开口回应:“心浮目短之人,请竖耳听闻:远看似棵草,近看如只鸟,鸟语闹吵吵,不如静悄悄。”听着两人语对针锋,互相嘲弄,围观之众却交头结耳地笑口点评。李定不禁愤恼难平地口出狂声:“这些不懂世事的无知百姓,难以传诵佳话,不如在满腹诗书的欧阳公面前,一比高下,如何?”面对公然挑战,艺高胆大的苏轼豪爽而应:“愿意奉陪。”互不相让的二人只想争胜争负,以所得结果迫使对方垂首屈服。
心如静水的佛印,将这一切看在眼中,起身踏步,走进跟前指点迷津:“阿弥陀佛,年纪轻轻,偶而必然陷于意气之争,贫僧有句良言,二位不妨斟酌思量。”苏轼愿闻其详:“佛印师父请讲。”佛印的口中之语,蕴藏深意:“世人渺小,如同一粒尘灰,天地博大,何必争是争非。一时之胜,本就无足轻重,应将心地宽宏,当做人之本能,不必为此徒劳无益之事,趋友为敌。”听到诚言至论,李定依然心存气闷:“大师虽然言之有理,可苏轼狂妄自大,欺人太甚,等我李定让他输个心服口服,看他甘拜下风之时,还如何张扬无度。”两个恃才傲物之人皆是初出茅庐,却在一时之间将彼此推入乱尘深处!
不忍旁观的佛印心有善愿地论理再劝:“阿弥陀佛,人的一生当中,除了胜过别人,压倒别人和超越别人之外,更主要的是理解别人和尊重别人,你们二人,都应将这个道理紧记在心。”苏轼却是心在不甘:“佛印师父,对于这种觉悟浅陋之人,岂能用哲论至理将其训服,我看,只能用事之结果,令其清醒。”李定更为不逊:“满口狂言,不如一比千秋,请。”李定前头带路,苏轼随后急行,二人虽已结伴消失,身后众人逐渐散开之时,却还在津津乐道地谈是说非!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