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瘪三的故事--如何从助理工程师做到研发中心项》
第14节

作者: zhangshangrong
收藏本书TXT下载

  难道这个就是Y先生说的技术权威,如果P先生做到的是立法的角色,那么小瘪三岂不是舍本逐末,舍近求远。自己部门的专家在身边,不好好请教,反而天天想着质量部门的琐事,真的是笑煞旁人啊。
  日期:2013-04-06 13:24:26
  目标锁定P先生,target:找到技术的关键点,然后去积累去发展。于是小瘪三开始了他加入公司的第二次突破。
  P先生是个低调的人,一般都不怎么显摆。开项目会议都是有问才答,基本也很少发言。尽管这样,有问题的时候,大家还是会征询他的意见,而这个时候,往往他能够给出意见,一针见血的意见。

  平常P先生也很悠闲,就是画画图纸,评判一下零件或者产品的状态,给一下意见。偶尔写一下标准或者解释一下标准的内容。感觉他是整个组里面最轻松的一个了。
  日期:2013-04-06 13:36:13
  由于P先生的沉默寡言,以及低调和内敛的性格,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小瘪三跟P先生都很少沟通和交流。直到Y先生的提醒,才开始仔细观察P先生这个人物。也正是由于P先生的加入,使得小瘪三从P先生身上找到了很多资深工程师的特质。
  怎么获取P先生的信任,如何能够偷师成功呢?小瘪三静静的观察,同时自己模仿学习,终于在平常的工作中,他找到了一个切入点。
  事情的转机往往出现在不经意之间,也许这个是冥冥中注定的。就在小瘪三期望突破,期望跟P先生学习之际,这个时候另外一个设计工程师J先生提出辞职,原因不详。对项目来说是个不利消息,因为正在用人之际,却走失一个关键的设计工程师。对小瘪三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他在第一时间跟朱丽叶提出希望顶替J先生的职位,同时兼顾应用工程师。朱丽叶征求了Y先生的意见,大家都觉得小瘪三经验虽少,但是工作认真,学习能力还行,所以一致通过,建议小瘪三做好本职工作之余,先给P先生打下手,承担部分J先生的工作。就这样终于在2010年的下半年,开始了从应用到设计的转型。
  日期:2013-04-06 13:46:38
  由于有了领导的旨意,加上P先生一个人也忙不过来,所以不得已,必须有小瘪三这个小人物给P先生做下手。不管P先生乐意还是不乐意,项目在走,事情也要做下去。所以一有时间小瘪三就跟P先生请教。
  有时候P先生也不耐烦,毕竟很浅显的问题,回答起来也耗时间。所以P先生给小瘪三安排一些具体的事物,一方面小瘪三不会老是烦他,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做基本事情,获取经验。
  日期:2013-04-06 14:00:24
  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同理在职业的发展过程中,也一样会有各种不同的资深专业人士。比如Y先生和P先生就是很不一样的风格。在Y先生的教导中,沟通交流无疑很重要,会有问有答,还会反问小瘪三,促使他不停的思考和形成自己的想法。这样也是Y先生强调的思路很重要。
  而P先生呢,不善言辞也不喜欢夸夸其谈,注重研究和实践。很多东西都不怎么愿意细讲,但是会给实践的机会,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比如第一课就是关于材料的研究,P先生也不细说材料如何重要,什么是关键部分或者关键点,就布置一个任务。现在项目急于成本的原因,要release一个新材料。目前的SPEC在这里,你自己研究研究,看看有什么要点。
  然后P先生也不管,就让小瘪三自己捣腾。这个时候小瘪三只能一边自己看资料查资料,一边请教Y先生该如何思考,而Y先生往往很nice的给出思路。然后小瘪三得到Y先生的指点,找到思路和方法,结合P先生给出的具体技术资料,再去制定release计划和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小瘪三收获的不仅仅是关于材料标准的理解,以及运用。同时也找到了他冲击设计工程师的方法。比如找Y先生咨询思路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在P先生那里获取资深工程师的技术理解或者资料信息,然后自己在好好制定技术方案,仔细研究标准资料。不懂就虚心请教两位高人。如此一来,对于技术的理解有了新的天地。
  日期:2013-04-06 14:16:41
  经历了新材料release过程,小瘪三对于材料本身,以及从设计工程师角度,如何运用材料,如何定义材料,达到产品的要求,有了全面的理解。同时对于测试与设计的关系,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接下来是子零件的工艺,P先生不喜言谈,但不代表他不是个好老师。第二课是和供应商谈判,亲自带着小瘪三参与技术会谈,同时把子零件的图纸打印,交予小瘪三任务,找到关键的尺寸和零件要求。
  何为关键点呢?小瘪三私下又求教Y先生。
  1.客户接口端,影响客户装配的相关尺寸。2.自己生产线装配相关的尺寸。3.产品性能或子零件加工相关的尺寸。这些都是关键的地方。
  要了解这些,同时还要仔细研究子零件的加工工艺,要知道加工的方法和关键工艺参数。不然就无法定义关键尺寸。

  这个时候小瘪三想起了,他第一份冲压工艺的短期实习生涯,那个时间虽短,不过正是冲压子零件的关键工艺分析啊,原来可以把以前的所学结合起来,这种感觉真奇妙。
  日期:2013-04-06 14:32:43
  在经历第一课的材料知识。第二课的子零件尺寸以及加工工艺。接下来是第三课的产品装配和结构。这个时候P先生也不多说。也就是拿出产品装配图纸,自己找到装配的关键尺寸,各个子零件关系何在?生产线如何实现的?
  小瘪三渐渐开始发现很多关联,比如在自己第二份工作中,结构的受力分析,不也是要通过计算来考虑如何优化结构吗?在德国的时候,参加的生产线实习,不就是为了了解装配工艺方法吗。把这些细节综合考虑,自然就能一一找到装配图纸的关键尺寸。
  至于具体的工艺细节,关键的工艺参数和方法都在工艺文件里面。仔细研究,再结合生产线的实践,正是传说中所谓的理论加实践啊。
  日期:2013-04-06 15:09:33
  第四课是很难遗忘的一课,不仅仅是因为此课的重要性,同时也是因为项目组出现了一个质量事件。正如Y先生教导的那样,在2010年的某月某日,项目组突然被通知,发现产线有个工序超差,而且已经做出了很多此种状态的产品。
  反正就是在生产线,神奇般的出现了一个经典案例,比如某个工艺装配的尺寸,超出标准,该怎么分析。然后又如何处理呢。
  质量部门的J先生出现了,紧急召开会议,J先生开始发动攻势,首先把矛头对准生产部门。产线的具体情况比如发生的时间和工位,不良样品的状态,历史数据以及仓库的封存数据。然后就是惯用伎俩,5个Why一轮狂轰炸,对准技术部门的P先生和小瘪三。当然小瘪三是躲在P先生后面的。他亲眼见证P先生和J先生的巅峰对决。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