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趣话》
第13节

作者: 擢倚天之剑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首诗深得意在言外之法的神韵。山还是那样的山,水还是那样的水,月亮依旧是那个月亮,可是,朝代却改变了。昔日繁华的金陵城现今却是如此的冷清,冷冷的一轮月儿从女墙上头照过来,令人感到一层灰冷的颜色笼罩在我们的心头。金陵六朝时的繁华与眼前的冷清正好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予人们深深的思考。
  《唐诗品汇》云:山水月色皆无异于东晋,而“东晋之宗庙、宫室、英雄豪杰,俱不可见矣。意在言外,寄有于无。”《增订唐诗摘钞》也说:“寓炎凉之情在景中。”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里也这样称道:“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华,俱归乌有,令人于言外思之。”

  第二首是《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诗以小见大,让读者阅读中能够见微知著,借金陵城里的一角感受到社会的巨大变化。朱雀桥、乌衣巷都是南朝时热闹的地方,尤其是乌衣巷,住在那儿的都是王谢贵族,声名显赫。而现在,这些人的后代中哪里啊?这里的繁华都到哪儿去了?作者没有回答,却从野草花、夕阳斜里透示给我们。既然乌衣巷、朱雀桥如此,那么,整个金陵城的变化也就不言而喻了。《唐诗解》云:“不言王、谢堂为百姓家,而借言于燕,正诗人托兴玄妙处。”《历代诗发》也这样说:“总见世异时殊,人更物换,而造语妙。”《唐诗选脉汇通评林》引周敬的话:“缘物寓意,吊古高手。”唐汝询是这样评价的:“笔意自是高华。”呵呵,赞誉之声不绝于耳。令我们爱之不释。

  另外一首《台城》也值得反复诵读: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此诗用撷取特例之法。言六代兴亡交替,"只缘一曲《后庭花》"。历史固然并非如此简单,但见一叶而知秋。《才调集》云:"陈亡,则江南王气尽矣。首句自六代说起,不止伤陈叔宝也。六朝尽于陈亡,末句可叹可恨"。
  以上是《金陵五题》中的三首。今人刘永济在《唐人绝句精华》里说:"此所录三首,皆有惩前毖后之意。诗人见盛衰无常,而当其盛时,恣情逸乐之帝王及豪门贵族,曾不知警戒,大可悯伤,故借往事再三唱叹,冀今人知所畏惮而稍加敛抑也。"
  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比较有名。此类作品在刘诗中数量虽不算多,却是思想最深刻、艺术最精湛的部分。它们大多采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紧紧抓住与前朝史事有关的风景遗迹,突出地抒发家国兴亡之感,往往于其中潜含着精辟的议论,引人深思和玩味。

  那时的人们大概头脑比较简单,比赛时没有什么潜规则,获得好评也没有多少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不像现在,比赛可以出名,可以得奖,可以变成明星,所以做评委的也就大权在握了,谁不懂潜规则,谁就注定失败!
  日期:2011-06-17 15:54:23
  9.祖咏科考破禁忌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青年时代就在士子中很有名气。与王翰、王维等文士结交,也喜欢写诗。那时候的读书人,不会写诗,就不能走入仕途,因为考试必考赋诗。这个祖咏可有些反潮流精神。唐朝开元十二年(724),他去长安参加朝廷的考试。考试的诗正如今天的高考作文在体裁、形式和字数上有一定的要求一样,有硬性的规定,即要求写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诗(六十个字),这次考试的诗题是《终南望余雪》。

  祖咏推敲了一下,大笔一挥,写了下面四句诗: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写完后,他就把卷子交上去了。主考官接过他交来的试卷,一看,只有四句,不合要求,马上问他为什么不遵守考试规定而只写四句,难道和自己的前途开玩笑吗?他回答说:“意思已经全部在里面,再写下去就是画蛇添足了。”从内容来说,他的确说得对:这首诗写尽了终南山余雪的位置(阴岭)、高度(云端)、颜色及光度、对当地气候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这些,都是通过“望”得到的视觉与触觉上的反应,写得恰到好处,再多写写什么呢?总不能写嗅觉、听觉的感受吧?

  祖咏认为:把应该写的景象和自己的感受写完就行,而不能为了考试勉强拼凑一些毫无意义的文字。这种洒脱不羁的行为,既反映了他遵循诗的创作规律,又表现了他对科举考试违反创作规律的批判,当然会得到士林中那些具有革新思想的人们称赞。试想,本是一个非常英俊的小伙,但为了使他胖一些,就打肿脸,这岂不很荒唐吗?但现在的各种考试就不同了,在要求后面,总规定具体的字数,如高考语文阅读题答案“不得超过或少于若干字,不能写诗歌”等等,让考生尽力拼凑,或者削足适履,这样的考试,岂不是束缚学生的思想吗?

  据说,当时的主考官思想也非常开通,觉得这首诗非同一般,考生也有较为开阔的思想境界,尽管诗不合格式和规矩,还是属上乘之作。结果,祖咏考中了进士。
  日期:2011-06-18 14:11:19
  祖咏这样写,并非是江郎才尽,其实,他也写长一些的诗篇,例如《望蓟门》就是一首成熟的七律: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这诗第一句突兀而来,给全诗奠定了一种豪迈壮阔的氛围。诗人有机会来到闻名已久的东北边塞重镇,刚到燕地,正是大雪之后的早晨,满眼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他不禁热血澎湃,豪情满怀。一个“惊”字,是惊异此地特有的辽阔,惊异这里的军营备战的热闹,道出他这个由关中而来的远方游子所特有的激动。北国的冬季本来就非常寒冷,何况又在雪后的清晨?朔风呼啸,积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练兵场上却早已人欢马叫。你听,汉家军营里,吹笳击鼓,喧声阵阵;在这笳鼓之声,隐隐夹杂着此起彼伏的喊杀声。将士们为什么不怕严寒而苦练杀敌本领?因为他们的心中,有一个值得骄傲的大唐帝国,自觉责任在肩,不敢稍有怠慢。诗人虽然在远处眺望,但他的心灵,已经被这种气氛激荡着,鼓勇着。天空里云层厚厚,曙色不明;但军营中高悬的帅旗(危旌)在空中猎猎飘扬,显得十分庄严肃穆,严整的军容如在眼前。

  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是战争即将来临的朕兆。“沙场烽火连胡月”是战事不断,我军正处于进攻的态势。“海畔云山拥蓟城”,云山簇拥,又是那样的稳如磐石。诗人看到这样的形势,感到将士们不愧为保卫国家的钢铁长城。豪情激荡、热血澎湃之时,一个念头忽然涌上心来:虽然我不能像班超那样有机会投笔从戎,出使异域,但是,要真要想建立丰功伟绩,还应该像当年终军一样,用长缨缚得敌酋而归。

  这首诗里,我们看不到战争的残酷,听不到对战争的怨艾,而是气势壮阔,格调高昂,流淌于诗中的是一股为国出力的沛然激情。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