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趣话》
第11节

作者: 擢倚天之剑
收藏本书TXT下载
  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

  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
  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这篇文章很快传到武则天手里,武则天付诸一笑:这些狗屁东西朕看得多哩,有什么作用?真是蚍蜉撼树谈何易!但后来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马上严肃起来,问:“此文是谁写的?”有人回答是骆宾王,武后感叹地说:“这样富有才华的人,竟然我们朝廷里没有发现,这是宰相不能用人的责任!”这些狗屁丞相啊,吃饭、拍马、吹牛,是他们的本事,对于荐贤任能,对不起,做不了。

  正是杰出的才华和正直的品格,让他没有堕落为宋之问式的宫廷诗人(骆与宋诗好朋友),能够在“初唐四杰”中坐到一把交椅。不管历史怎样评价徐敬业讨伐武则天之事,委屈了一世的骆宾王晚年也终于做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吐胸中的块垒。“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他留下的那些慷慨激昂的诗文却让他永远辉映在唐代文坛的星空。

  虽然骆宾王在檄文里称徐敬业的大军是“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可是徐敬业的军队后快土崩瓦解,作鸟兽散了。骆宾王从此下落不明。闲云野鹤身如飘萍,魂归何处?成为历史之谜。

  日期:2011-06-10 10:01:51
  为了避嫌,我将开头一段改写如下:
  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诗的王国,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几乎成人都能够扯上几句诗。连那些盗贼也喜欢会作诗的文士。盗贼向过往行人索要买路钱,但听说来人是擅长作诗的李涉先生,马上肃然起敬,请李涉写诗一首叫放行。还有一个叫晁采的民女,从小就与邻居文茂情投意合,两人常常在一起做过家家都游戏。等到年纪渐增,情窦初开,便日久生情,私下相爱了。为避嫌疑,两人白天不再多见,而是文茂与晁采约定,另外想办法沟通心意,文茂暗底里常写情书给晁采来表达心中对她的深爱。晁采私下里也送莲子给文茂通达情意。六朝以来,莲子就有一种特殊的含义。“莲”者,“怜”也,也就是爱的意思,“子”就是“您”,合起来,“莲子”就是爱您的意思。文茂知道晁采柔情不变,兴奋不已。他无意中将一粒莲子掉在盆子里。过了十来天,这颗莲子竟然长出叶子,后来又开出并蒂之花。看到这一奇观,文茂激动极了,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晁采。晁采懂得他们相爱是老天的旨意,也就更加坚定。趁无人在家之际交合了,结果珠胎暗结,看来生米煮成熟饭了。唐代虽然比较开明,但是未婚先孕,这是绝不允许的,然而晁采的母亲知道这件事后,并没有责怪女儿,只是慨叹说:才子佳人,俊男靓女,本来就会发生这种情况。于是赶紧让他们俩结为伉俪。晁采的母亲真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好母亲,如果换了李冶、薛涛的父亲,早就把女儿打得半死了。

  后来文茂去长安寻求机会做官,晁采思念极了,就写了首《雨中忆夫》:
  春风过雨过窗东,忽忆良人在客中。
  安得妾身今如雨,也随风去与郎同。
  春季是最容易思念情人的季节,晁采看着外面春风经过之处,下起了密密细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是就农作物而言,对一个丈夫远行,独自在家的女子来说,这春雨就像老天织成的一张愁怨的网,把她的心紧紧地网住。丈夫是自己自由恋爱找的可心男子,他远去他乡,本来实在舍不得,但男人以事业为重,女人不应该用儿女之情来拴住他的身。她只能看着外面的雨,不紧不慢地下,哇塞,她好羡慕这自由自在的雨,想下到哪里就到哪里,如果自己能够像雨一样,随风而去,飘到文郎那边,滋润他的心灵,那该多好!

  这是十分天真的想法,也是非常真诚的情意。女子得到自己可心的丈夫,她会不顾一切地爱他,忠于他。
  看看,这首诗写的不错吧!但是,晁采并非是大户人家的女儿,不会识多少字。可见,那样的时代,诗歌创作的群众基础实在太好了,写诗简直就是全民运动,谁都可以有板有眼地诌几句。一个隐居深山几十年的所谓“太上隐者”写的《答人》把自己那种远离人世的隐居生活写得非常形象具体,入木三分,从而能够选进《唐诗三百首》: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据《古今诗话》载,这位“太上隐者”的来历为人所不知,曾有一位“好事者”当面询问他的姓名,他笑而不答,写下了这首诗。如果说陶渊明身居魏晋乱世,因对现实的黑暗腐败强烈不满,而慨想羲皇时代;那么,唐人向往那无为而治的太古时代,则多带消极浪漫的意味。你看,这位高人是怎样为自己画像的:偶然来到松树下面,疲劳了,就躺在那里“高枕”石头而卧,睡上一觉,行踪自由无羁。可见其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悠然自得的心态。长年在山中,连岁月迟早也不知道,只凭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观察来判断寒来暑往,四季交替。与其说是这个社会忘记了他,倒不如说是他抛弃了这个社会。这样的人物会是谁呢?除了那些一心修道炼丹远世绝俗的隐士外,不可能是其他人了。这种隐士,应该说是真正的隐居。其目的就是为了摆脱尘世的纷扰,追求绝对的清净无为,追求生命的永恒。

  我想,所谓太上隐者,大概是一个资深的学道者,冀求长生不老,似乎道行很深,但写诗呢?应该是外行了。可是,我们读这首诗,你会感到他是外行吗?否!
  那时的诗人就仿佛如现在的流行歌星一样有好多的FANS,像有个叫魏万的追星族,听说了李白的大名后,就慕名去拜访,但李白这个人是闲云野鹤,到处云游四海,居无定所,萍踪不定,到哪里去寻找他啊?结果魏万追了几千里,才终于见到了李白。李白也很感动,当场和他结为忘年之交好,并把自己所写的诗交给他编辑整理,随时都可以出版发行。

  有伟大的诗人,也有追捧的粉丝,诗歌能不繁荣么?
  白居易《与元九书》里有如下一段话:
  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
  哉?”由是增价。
  呵呵,连小姐们也都追随白居易先生,做他的铁杆粉丝,以会背白居易的诗都能身价高一筹,那么,王之涣他们旗亭赛诗也就不是无中生有的了。可见当时社会的诗歌流行的盛景。

  既然诗歌创作繁荣了,有趣的故事也就多了,后人根据历史记载而编写的典籍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故事趣话。例如《本事诗》、《唐摭言》、《唐诗纪事》、《唐才子传》,还有大量的唐代笔记、传奇里都有作诗故事的记载,阅读这些材料,对我们了解唐代诗歌,增加我们阅读兴趣是大有裨益的。
  下面我们说说有关诗人的逸事来解读他们的作品。
  日期:2011-06-11 19:49:15
  8.唐代的评诗方法
  大唐是诗的王朝,许多人都会写诗,即使那些不识字的人也会诌几句。这样,评诗就成为一种时髦的活动。

  古代诗人写诗,谁来评判高下。这大概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唐代这方面的故事最多,那时评诗的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1.以赋诗的快慢决定胜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