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真相——从汇率与劳动力价格说起》
第2节

作者: 一文不名平天下
收藏本书TXT下载
  汇率只有在纸币时代的贸易往来时才有意义,在硬通货时代,无论金币银币铸成什么样,都可以按照重量计算。由于纸币与贵金属存在比价问题,不同币种间才有了汇率问题。纸币在经济社会里原本不应该是强制使用的货币,法定货币的称谓本身就代表了对币值的不自信,或者说发行之初就不准备维护币值稳定所以才强制推行使用。纸币以前叫做银行券,代表的是可以从银行兑换出硬通货的价值。当金本位制完蛋以后,纸币就成了信用货币,信用货币的意思基本就等于没有什么价值完全靠嘴皮子活着,我没有调侃周立波的意思。

  建国后我国出口产品主要以农产品和原材料为主,进口则以机器设备为主,比较多采用易货贸易。国产农产品中凝结了较多的劳动力,原材料则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福祉,都是不可以贱卖的东西,所以当时采用1比2的汇率是比较合理的。但是78年以后,由于RMB在15年间从2块变成8块多,结果就是原本只能买一双袜子的美元现在可以买四双袜子了。难道15年间中国袜子质量下降那么多,竟然要打折销售吗?当然不是质量下降的原因,美国采用的是我作为美国人民领袖时提出的第一种选择。这个选择可以降低美国人民生活成本,另外由于这一时期中国出口大多以原料为主,RMB的贬值有利于西方国家买到相对便宜的原材料。这里面有没有汇率操纵,当然有,但是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汇率操纵会被指责吗?当然不会。

  当一个败家子想要弄钱花的时候,通常的选择都是从家里偷点东西拿到外面便宜卖掉。谁家有这么个孩子肯定都要往死里揍,可惜的是,当家长开始往外偷东西卖的时候,这家就开始破落了。当织袜工人的产品开始被贱卖的时候,这意味着织袜工人的劳动力价值被贱卖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劳工奴隶化的梦想竟然在建国30年后的中国实现了,而且还不费一枪一弹,看来洋人的领袖人物的确是后浪推前浪,问题是我们的领导人怎么成了九斤老太了呢?

  马克思曾经曰过,商品里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重点是无差别。参照麦当劳员工的例子,同样技能的员工仅仅因为国籍不同在付出相同劳动之后换回的货币竟然是不等值的,这就说明里面有鬼。这个鬼不是汇率,而是有人刻意通过压低劳动力价格进行了不合理的剥削。
  金本位制的确不适合高速发展的工业化社会,所以完蛋是必然的,也是不可恢复的。黄金生产能力有限,在全球化时代产金国和非产金国的利益难以协调,这些都是金本位制的天然缺陷。但是,我们还可以采用另一种本位制,那就是劳动力价格本位制。这只是我的设想,那些总想着剥削别人的资本家是不会同意的。劳动力价格本位制的核心就是针对各个行业的同等技能工人进行最低工资规定,而这个规定是全球化的。例如美国中国日本欧洲的织袜工人统一规定为无论币值每小时工资1元,当大多数行业都规定最低工资之后,各国间汇率就会倾向于1:1:1:1。当然,为了不对现有经济环境造成太大影响,可以参照现行汇率进行最低工资规定,那么欧洲可能会规定为5欧元,美国则是7美元,中国则是50RMB,日本则是600日元,在这种全球同工同酬的情势下,汇率就不会存在操纵情况。而在这种劳动力价格与汇率完全相关的情况下,就没有人可以像现在一样剥削到中国织袜工人或者麦当劳员工,可惜官僚们和资本家们一定不会同意的。

  日期:2011-08-03 09:12:13
  谈谈低工资低物价到现在的低工资高物价
  从一个比较头的头说起。建国以后,我朝实行的经济制度名义上叫做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质上是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国家资本主义制度以前秦始皇用过,是一种比较优秀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始皇帝借此横扫六国,本朝太祖亦借此在立国后多次局部战争获得胜利,比如抗美援朝、中印战争、中苏珍宝岛战争,抗美援越,假如没有这个制度,刚建国就在周边国家打一圈并获胜的可能性基本没有。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就是所有剥削利益归国家所有,实行按需分配,比如本朝当年的凭票供应,这个按需分配指的是维持生命的需要,秦国当年也这么干的,老百姓口粮都是按工种定量的。可惜这个制度有个比较明显的缺陷,就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比较慢,而最终这个缺陷被右翼政治集团借用,导致我朝公有制被破坏,开始重走资本主义初级阶段道路。

  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实际上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就开始真正运作了。由于晚清赔掉太多白银,蒋公又带走太多黄金,加上抗美援朝的开销,中国当时确实很穷,所以必须对工人实行低工资政策,当时分蛋糕的办法叫四马分肥,国家-资方-工厂-工人各得四分之一。和今天对比一下,可以发现,现在商品价格里大约一半都是税费(有人说能达到64%但是我觉得没有可能有那么多),工人所得连十分之一都不到了,这就是国家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差别了。

  工人的低工资政策必须要保证工人可以生存,再加上工人养家的开销,所以低工资必须要低物价来对应。维持生存最主要的商品是农产品,所以压低农产品价格,实行农产品定价收购统购统销就是必不可少的选择了,中国的农民很伟大,60年来农民为中国建设做出的巨大牺牲是不可想象的,这种牺牲主要来自工农业剪刀差并非来自农业税。而这就是农民和工人低收入政策的源头。而这种特殊时期的定价方式后来被官僚资本家利用,从而获得了超高暴利。

  另外,由于战争预期和农田基本建设,开国后花费了太多精力在挖沟和挖洞上。当然,该挖还是要挖的,78年以后不挖了,所以现在旱涝灾害频繁出现,据说30年来水利欠账十万亿,问题是钱容易找,这年头上哪找几亿人次的人工呢,积重难返就只能听天由命了。挖沟和挖洞的另一个问题是在物质生产方面投入的人工减少,所以商品供应比较贫乏,这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而这个落后的社会生产后来也被充分利用来抨击开国后的政策,结果就是今天的世界工厂在生产上不落后了,但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仍然没有得到满足,都拿去换美国绿纸了。说到主要矛盾,今天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搞清了低工资低物价的目的之后,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政策在制定之后,实际是有很大转圜余地的。那就是在国家摆脱紧急状态之后,工资可以逐步提高,物价也有上涨空间,而在政策操作上余地相当大,这就是为什么78年之后摸着石头过河摸错那么多次都没有淹死的原因,太祖在经济上留下的弹性非常大,所以有犯错的空间,但是在该犯的不该犯的错都犯了之后,现在弹性用完了,所有的政策都变成在钢丝上跳舞,一着不慎则会满盘皆输。

  低工资的核心意义是将剥削所得归公,然后集中起来办大事,比如打个架或者建造个大型项目。这部分资金必须用在有战略意义的项目上,而不能用在某些组织或者个人的消费上。可是很遗憾,国企改革完成后,当年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土崩瓦解,资本主义复辟了,但是为了境外资本与境内官僚的利益,工人依旧维持了低工资的待遇。后果就是原本归公办大事的剥削利益进了某些组织或者个人的腰包,成为了消费性资金,进而推高物价,但是这只是推高物价的一个次要原因。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