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日的高级酒店--中国高级酒店管理创新》
第23节

作者: 江河慧海
收藏本书TXT下载
  如果说这是几个时代对于大学教育的产品的标准定规,今天,大学教育产业化下的批次生产的产品,我看也很难以一招鲜来通吃了。企业用人应该实际点了,应该清醒点了,不要以为有大学本科就能够为企业创造利润,也不要以为有MBA就能够把企业做到国际,任何格式化、形式化、程序化的理论,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别人也都会想到,也都能做到,而创新的思维,在格式化、形式化的教育模板里,难以诞生,长期以来,正被逐渐抹杀,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正逐渐背离社会、企业、国家的需要。所谓的产业化教育的成功,正有很多人在欢呼呢,产业化的结果,不仅仅是教育费用的全民化,更重要的是教育产品的无用化、无序化。这是从教育上来看,教育产品的组合失败或之后于市场需求。看看农业职业高中教育,现在已经没有人要去读了,看看职业高中教育,通过这么多的偏废,终于有人注意了,警醒了,再看看大专教育,想读大专教育的越来越少,某些大学在为了评上本科类院校,处处做假,平时学生早上都在宿舍里大睡特睡,一旦评价组来了,就组织学生到操场上、草地上晨读,锻炼,给人以学风很浓厚的感觉,等到检查团一走,就没有一人去操场跑步,没有一人去草地晨读了。结果是评价上了一类本科,但是,这样的弄虚作假,几年后,出去的学生质量依然那么差,跟不上社会的需要、企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一样的,这样的大学要砸掉自己的招牌,生产这样的产品,一样的使学生吃亏,学生家长吃亏。大学学校,纯粹的短期行为,纯粹的商业行为,为了赚取利润而不惜任何手段,进行愚弄别人和自我愚弄。我在这家大学进行过一次英语四级监考,结果,就抓了个学生利用手机作弊,想象这样的教育,也看看对于英语级别的要求,就觉得那些要求英语如何如何好的企业,有多么的傻冒。我不知道有多少企业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每天都需要英语!也不知道那么多岗位对英语那么严格要求,到底英语能够在该岗位上为企业带来什么利润。比如一个行政前台,也要求英语四级、甚至六级,难道这样的企业和这样的岗位都负责国际商务谈判吗?

  在看看最近的对于广告市场的批判和讽刺,看看所谓的经典广告案例,就让人呕吐,对于广告,许多企业在进行盲目的狂轰烂炸,资金投入那么多,效果却是那么差,有谁会去相信,有谁会去购买?虽然提高了思想占有率,但是没有提高产品销售增长率,如果说史玉柱的广告不地道,做的比较恶心,至少,这个广告利用了中国传统的送礼文化、面子文化,至于产品实质上有什么意义、功能,已经在其次了,这个广告比三株好一点的地方,在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报道说因为吃了而导致死亡的。这是幸运还是……就不得而知了,至于产品的组合和产品的实质内容,我没有看到相关报道,也从来没有买过、更没有吃过,所以就不作评论。

  在大家异口同声的骂广告没有德行的时候,商家怎么看?消费者怎么看?一边是在骂商业广告的不地道,骂商业广告的弄虚作假,一边在陪老婆、老妈、女朋友逛商场的时候,眼睛专门盯着所谓的名牌,比如买西服,一双贼眼老在国际名牌上转,买皮鞋,看老人头,买运动鞋,看……虽然不买,心理也犯嘀咕,但嘴巴里还是说,要看看这个,看看那个。春节前帮一朋友做一新产品策划,是个奶酒,投放市场,都说“没听说过,怎么没见做广告啊?怎么没有名气啊?要是好产品,怎么不在中央台做广告呢?”这些心态,能让商家不寒心吗?能让商家不采用广告吗?必然要采取,不然,那些买酒的人,怎么能够有面子呢?一个奶酒有20多个品种规格,投放市场,却因为没有做广告,就不愿意接受,同样的,要上超市、柜台,就必须给进场费,所谓“买断”,果真买断吗?超市货架上,哪家超市不是放了几十种酒?比如进酒店和所谓的高级酒店,也都声称酒水已经被买断,可是,只要给几万给他们,依然能够摆进他们的酒店,酒店和超市在用这样的“买断”的幌子,对产品生产商、经销商压榨,这最后的负担,实际上都由消费者承担,我真的不知道现在的消费者是聪明了还是糊涂了,也不知道现在的商家是笨蛋,还是聪明了。总之,在广告与产品的投放过程中,最后受伤的还是消费者,做广告的最终负担,还是消费者,商家不会做傻瓜、不会做冤种去为消费者承担什么广告费用、市场开发费用。

  日期:2006-2-6 15:23:10
  目前,浙江的经济发展势头迅猛过程中,已经出现下滑态势,产业集群的出现和衰败,都是必然的,在一个大区域经济来说,同样面临产品组合问题,小的区域产业集群来说,也同样面临产品组合问题。绍兴的纺织产业集群的利润低薄,到了难以生存的境地,慈溪的电子产品组合,在量上有优势,在价格上有优势的同时,是否在利润和原料上占有优势呢?昨天在网上看到高恒集团,在进行盲目的多元化扩张,以前是做急电产品的,现在要在绿化和园林上发展,去年底,结合该公司,盲目多元化写了篇论文发到澳大利亚。没想到今年,他们真的开始盲目多元化,在进行近30年的机电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同鲁冠球一起起家,一个做成了国际化公司,一个还在国内进行盲目多元化,如果不在专业化的道路上下功夫,不进行创新和产品组合创新,出路是越来越窄了,整个公司在一种慢慢吞吞的温吞水中,员工的精神面貌,管理者的精神状态,经营者的决策思维,都很混乱,怎么能够进行凝聚?怎么能够创新?怎么能够找到企业的最佳利润点?如果说要多元化,前几年,房地产不进入,现在还盲目的进入园林绿化,必然难以获得期望的利润。但是,一些基本的道理都被忽略,一些基本的市场机会都被忽视,与该公司的一些高级管理人交流,感觉到他们公司比较持重,比较求稳,这样的心态,这样的做事风格,只适合做生产型、加工型企业,不适合做投机型企业,所以,安排一些面对机器车床的管理人员,去进行园林绿化,实在有点张飞绣花—大眼瞪小眼了。

  除了产品组合,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组合,也是比较关注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要质量好,许多产品真的如老百姓说的那样,如果用一辈子都用不坏,那商家不就倒闭了吗?产品质量也讲究组合层次,也就决定了产品价格层次,也就自动的选择了消费者、顾客群。可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现在的市场,产品在市场上的生命周期,许多时候厂家难以预料,也难以把握,不要以为进行所谓的市场调查,就有把握,可以说,85%的市场调查都是空洞的,自说自话的,朝着预期的结果去圆谎。很多资料、信息,都是摘来的、抄来的,甚至的套用的,况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区域选择、样本选择的时候,是否具有代表性,值得怀疑。我曾经负责一家公司的市场调研,需要找些临时的调研人员,对于调研结果,进行复查,结果却是大失所望,好多调查表,都是弄虚作假的。还有的问题是,一些咨询公司,调查公司所选择的样本,几乎都是大城市或是公司所在的城市,并不能够代表产品需要的样本城市的特点。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也都有自己的消费偏好和流行时尚,这些,很难在一个时间内统一,也很难在一定范围内同化。比如在宁波,这个稍微算南方的城市,北方的产品过来,很难打开市场,比如青岛啤酒,到现在,销售都很难,当地人的饮食文化和地方心态,直接构成了对于北方产品的购买封锁,一些北方的产品,只能又在南方的北方人消费,这个口味的问题,实质还是饮食文化、习惯的问题,这是产品组合进入市场时所必须注意的。对于产品的市场教育、消费者教育,如果盲目进入,吃亏的还是企业自己。但是,作为北方的企业,在进入南方的市场,就开始运用了多种策略进行市场渗透,利用一些小企业、小老板,进行南方市场的游击战,进行一到三年的市场游击战后,才开始大规模的进入,进行时常规模化云做、教育,往往能够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成功的案例要算伊利、蒙牛了,他们开始进应的时候,是那么的不起眼的北方企业,进入南方市场,要获得市场准入,就得寻找南方市场的代理,在产品被南方市场代理和被消费者逐渐接受、认可后,就撤换掉原来的代理,而改用大区域应小的模式,所谓店大欺客,客大欺主的做法,就是北方企业的作风,现在北方企业如龙驹奶酒也是采用这样的做法,进行南方市场的开辟。2002年春天,伊利撕毁了与好好企业的华东六省一市的牛奶产品总代理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案例,而其成功向南方市场过度,反客为主的实践,也是商业场上的一个经典。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