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回忆录:走上权力巅峰的奥秘》
第54节作者:
非魚亦魚 日期:2012-08-08 09:24:10
四十二 杨修之死
曹公撤军之时也即是杨修该死之时了。
此次汉中之战确如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曹公做出这种决定的时候心情肯定是异常郁闷的,那杨修只顾自己适意,再次耍弄聪明,他焉得不死?
所有因曹公原因致死的名士重臣之中,我唯一最不同情的就是杨修这人,这人犯的大忌实在太多。
“阔门”事件,“一盒酥”事件,“鸡肋”事件等等,都是杨修致死的原因,我认为杨修是唯一主要死在性格上的名士重臣,他太能显摆了。权力需要神秘莫测的氛围,厚黑之道要求我们“逢人短命,遇货添财”,可惜这些杨修都不懂得,都不肯为。
权力者为怕手下迎合,为怕遭受控制,所以才每每故弄玄虚,深于掩藏,杨修倒是反其意而为之,处处直迎其怕了。人消除恐惧的方式之一就是将对方消灭,曹公恰有这个能力,杨修大概是偏好枪口之人。
有人为杨修之死罗列了四种原因,其一,家族身份,政治立场;其二,犯了古代皇室权力之争中的大忌,参与了夺嫡之争;其三,恃才放旷,聪明外露,言语无忌,性格缺陷太多;其四,太有才,曹公是嫉贤妒能之辈,容不得他。这四种原因除了第四条我已不愿多费口舌去澄清之外,其它的我基本认同,但我仍认为性格才是杨修之死的最大原因。
这也就是说那两条完全不足以与其并列。
杨修为“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满天下”的华阴杨氏之后,这不假,他家族的影响力足以使曹公有所忌惮,这也不假,但是其时那作为华阴杨氏招牌人物的杨彪早已以脚疾退休在家,虽忠于大汉,却也做出了明智的让步。而杨修本人既能积极地帮助曹植争权,对取代汉朝无所诟言,曹公何能将此作为主要原因?他难道会认为杨修有驾驭曹植,图以后变的可能?以杨修之性格他能够隐晦至此吗?
杨氏有一定的威望,一定的声势,如今却无实际的权势,况且它已全面退却,摆出了低头的姿态,曹公是不可能仅凭这个就对他们下手的。他不可能期望将天下所有的名望家族都赶尽杀绝,他还有依赖名望家族的一面。
杨修之死没有牵连到家族,甚至没有牵连到他父亲杨彪,这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死纯粹是个人之死,这种死与前面的那些死都有所不同。
说到杨修为袁氏之外甥的事,这就更不靠谱了,袁氏势力早已灭绝,这种关系只能影响到早年的杨彪等人。
至于参与夺嫡之争的事,这同样不可一概而论,参与夺嫡之争的不仅是杨修一人,丁仪兄弟,吴质等人都行为非常,何以曹公会因为这事独独向杨修下手?他所做的的确很多,然而就根本性质来说也都不出一般的竞争范畴,不足以加上祸乱的罪名,其根本原因其实仍在聪明过度,有欺瞒哄辱曹公之嫌。
杨修是太不知道自己的饭量了,他高估了自己的价值,抬高了自己的位置,他太妄自尊大。帝王肚腹是可以随意窥探,自由揭露的吗?曹公那样的人是可以欺瞒哄辱的吗?他虽然为魏国重臣,但究其实质不过是曹公的一个秘书,幕僚而已,曹公信任之,重用之,他便为重臣,反之他就一钱不值。他完全颠倒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为人臣者,首要的一件事便是极力维护主上,他倒是欲与主上争光辉了。
日期:2012-08-09 09:23:39
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是什么?就是出头之鸟,枪始终是瞄准出头之鸟的。杨修的才能比得过荀彧等人吗?不能。但是才能不过如此的杨修却总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他无时无刻不想显得高人一筹,甚至曹公。
他眼里既然举世皆愚,人人都智无以过,能无以比,他如何能得在这个世界生存?他这种心态,这种举止不但曹公无法容忍,恐身边之人,天下之人无一不嫉不恨。
人类社会是消减个性的,所谓个性往往即在种种法则之外,人类社会靠法则得以维持,藐视法则之人即是与人对立之人,杨修何敢与社会对立,与大众对立,与曹公对立,他凭什么去对立!这个世界可有能超越法则之人?就是曹公这般强大的人物恐也不得不时时向法则低头。
这个世界上只有个性而无共性的人必将寸步难行,必将不得善终,这是血与泪的教训告诉我们的。压抑吗?痛苦吗?必然。所以德川家康的那句“视不自由事为常事,便不觉不足”才会成为世代尊奉的处世名言。
别人站着你就不能坐着,别人坐着你就不能躺着,少张扬,多做事,多考虑一下他人的感受,社会的法则,尽可能地完善自己,这才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发展,走向成功的根本所在——这正是厚黑学的处世之道告诉我们的。
为人要善于隐藏自己,我一向是这么认为的。我如此谦逊韬晦尚自觉不足,尚战战兢兢,那杨修何就敢如此恣肆!我以共性为荣,我只求内心充满,我一生在隐蔽中行进,我因此才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因此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我突然间越众而出,光芒万丈时,与我一起欢呼的人何止是我自己。
我是他们,他们是我,他们为我而欢呼,也同时在为自己欢呼。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曹公,今天的司马懿可能是明天的曹公,明天的司马懿可能又成为今天的曹公,从这一点来说人们也应该欢呼。
在人的一生中你要玩转各种各样的游戏,而且要大部分都赢,你需要想的东西,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
总之,杨修是死了,曹公给他的罪名是“扰乱军心,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杨修名为“扰乱军心”,曹公却不是因为杨修的扰乱才撤军的。杨修“前后漏泄言教”,却只表现在一些小聪明上,与军国大事无关。“交关诸侯”之人非限于杨修,但是曹公对其他人一概不究。
杨修确实是死在了自己的性格上,在嗣位已定的情况下,他的性格必然将使他继续支持曹植,作祟不断,这一点才是杨修“交关诸侯”的最可怕之处,也正是曹公最不能放过他的原因。
有这个原因,再加上杨修的家族身份,他数次触犯曹公大忌的旧事,遂造成了一门智士不得存活的局面。
曹公杀死杨修之后,于219年五月返回长安,再于冬十月陆续向洛阳进发,他接下来要应对的就是关羽为他造成的困扰了。
然而这一战他却并没有直接参与,其原因不只在他到达洛阳后不久关羽已死,还在于他自己也很快将长眠于地下了。
曹公在最后的那段时间里倒是见了杨彪一面,他因为杀死杨修,早先就曾派人给杨彪送去了很多物品以安其心,这时候即在考察杨彪的反应了。
曹公见到杨彪后问他:“公何瘦之甚?”杨彪何得不瘦?曹公却是在问杨彪可有怨言?那杨彪答道:“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金日磾当年因儿子放荡不羁,恐他惹祸累及家门,所以亲手将他杀死,杨彪既直言自己有爱子之心,又表明杨修罪有应得,此言发乎情理,更表明了态度,曹公深知自己有亏,故而就此放过了此事。
杨彪自此闭门不出达十余年,至死仍自称汉臣,他焉得不恨?但那时曹公已经死了,天下已改朝换代。那时的杨彪再拥汉又能怎么样呢?因此曹丕为笼络人心,表彰忠义,遂“礼遇汉老臣杨彪不夺其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