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解读:唐诗演义》
第51节

作者: 李晓润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8-06 10:51:01

  第十八回李君虞夜上受降城刘禹锡怀古西塞山
  元朝有个姓辛的官员狂热痴迷唐诗,谁要是敢在他面前贬低唐诗,出门最好穿上防弹衣。他的偶像是中唐诗人刘长卿和“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的作者于良史。刘长卿字文房,于是他改名辛文房,字良史。
  辛文房根据唐宋史料和唐五代人的笔记,写成《唐才子传》。此书是研究唐诗的重要文献。《唐才子传》实际上就是唐代诗人传。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诗人大多恃才傲物飞扬跋扈。有个性的人才能写出有风格的诗。南宋以后在程朱理学的束缚下,诗人千人一面,诗歌也乏善可陈。
  当然,文如其人并不是普遍真理。初唐宋之问、沈佺期都有受贿以及卖身投靠权臣的经历,千夫所指,但他们却是格律诗的定型者,文辞清丽。中唐元稹和李益始乱终弃,声名狼藉,但元稹的悼亡诗古今第一,李益的边塞诗在中晚唐首屈一指。

  成为唐代诗人四大恶人之一,李益肯定觉得特别委屈。最让他难堪的是,他的骂名还被写进唐传奇。
  传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其实就是文言短篇小说。这种小说为了让人信以为真,经常使用真实的人名地名。香港电影为了避免麻烦,往往声称“本故事纯属虚构”,唐传奇则刚好相反,习惯用名人做主角,而且作者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如果有人怀疑故事的真实性,作者就跟你拼命。
日期:2012-08-06 10:51:37

  李益和晚唐诗人韩翃都是“传奇人物”。李益做主角的这篇名叫《霍小玉传》。作者蒋防是江苏宜兴人,在李绅和元稹推荐下做过翰林学士、司封员外郎、知制诰等官,名副其实的皇帝近臣。《霍小玉传》写陇西李益与歌姬霍小玉的情爱故事。诗人李益的家乡就是陇西,而且他是当时天下知名的才子,所以谁也不怀疑传奇中的李益就是现实中的李益。正因为唐传奇如此贴近现实,所以有时让人怀疑是政敌在幕后操纵的人身攻击。

  李益起初与霍小玉相恋,同丨居丨多日山盟海誓,得官后却娶了表妹卢氏。小玉日夜思念成疾,得知李益负心,病情加剧奄奄一息。有江湖豪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挟持李益至小玉家中认错。小玉见李益毫无悔意,誓言死后必为厉鬼报复。李益后来果然家无宁日,连结三次婚都以离婚结束。作者蒋防同情霍小玉的悲惨遭遇,谴责李益的背信弃义。
  传奇中的李益从小才名远扬,丽词嘉句时谓无双,和真实的李益一模一样。作者生怕别人以为是虚构,还特别提到他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密友。这等于当众指着李益说,没错,我写的就是你,别装糊涂。
  李益当时和李贺齐名,他的歌诗比李贺更流行。他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流行音乐作家,也是最早拿到版税的词作家。此前虽有很多诗人的作品被伶人传唱,但都是免费提供。到了李益这里,教坊乐工为了得到他的新诗谱曲,竟相掏出银子。他的代表作《夜上受降城闻笛》自然最受欢迎,天下传唱。有些富贵人家还请画师把他的诗意再现在屏风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汉唐两朝都有受降城。唐朝有三座受降城,中城在朔州,西城在灵州,东城在胜州。回乐峰在山西大同府西,有学者判断诗人登临的是中受降城。
日期:2012-08-06 10:52:02

  李益的命运也比李贺好。因为父亲名叫李晋肃,李贺避讳不能考进士,而李益在大历四年登第,是最正宗的大历才子,建中四年又考取书判拔萃科。李贺只做过奉礼郎之类的小官,李益官至礼部尚书。李贺三十岁不到就离开人间,李益活到八十高龄。
  李益中进士后因为才名远扬,所以各地军府争相招揽。那时候地方政府尤其是节度使府延揽人才是一种时尚,互相之间还进行攀比较量。当时进士做官的标准程序是,先到地方军府去做几年幕僚,积累资历后回到中央。李益非常自负,认为自己可以不走寻常路,所以拒绝了各地军府的聘书。
  可能是因为《霍小玉传》的负面影响,事与愿违,他没能留在朝廷,不得不去做了郑县尉,而且数年不见升迁。他以为自己资历还不够,又去参加书判拔萃科考试。可是通过考试之后依然备受冷落,一气之下弃官东游燕赵、北游河朔,顺便为自己做幕僚探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