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个公司,你能赚钱吗》
第27节

作者: e路狂飙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10-21 08:31:43

  货币。从货币的演变历史来看,经历了以物易物、金属铸币、金银、纸币、电子货币等发展类型,但无论其如何演变,具体形式怎么样,其最原始、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交换媒介以及价值尺度。只要能有效具备这两大价值,无论是何种形式,都是可以用来充当货币的。从人类长远的发展历史来看,以上5种形式基本上可以代表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后来的发展阶段上不可能再出现前面几个阶段的货币形式。事实上,人们在某个特定阶段或者特定的交易中,选择什么样的形式来作为货币,是考虑其现实的便捷性和其他一些具体因素的。这也就是说,尽管货币的表现形式在整体上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发展阶段性,但在某个特定条件下,人们会采取哪种形式来作为货币,有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在法定货币形式由于恶性通货膨胀等原因失去信誉,主流货币供应严重不足,或者交易者手中主流货币极度匮乏的状况下,人们就会选择其他货币形式进行交易。这也是为什么尽管有了纸币和电子货币等非常“先进”手段的情况下,货币处于“高度现代化”的历史时期,在很多具体的交易中仍存在以物易物,或者金银充当货币的现象。我国早在北宋时期就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但由于元代纸币的泛滥,到明清又恢复到了以银本位为主导的货币体制。全国解放前夕,国统区由于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很多人在日常交易中,不得不采用以物易物这种最为原始的货币形式。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的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农民手中的人民币比较短缺,当时以小麦、大豆、淀粉、胡油交换日常用品的现象相当普遍。甚至在纸币和电子货币一统全球的今天,很多专家和学者还以“法币”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而金银价值超常稳定为由,主张为了人类的福祉,全面恢复金银本位的货币体制,这种呼声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丨潮丨。“以物易物”这种尽管原始,在目前的国际贸易中也屡见不鲜,“项目换石油”、“工程换资源”其实质就是一种以物易物的交易。笔者认为,尽管货币形式还会有所创新,但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以物易物、金属铸币、金银、纸币、电子货币这5种形式还会在具体交易中出现,金银本位固然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但并不能够彻底取代其他货币形式。

日期:2011-10-21 10:50:15

  价格。价格是商品同货币交换比例的指数,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从其终极意义上来看,价格在具体交易过程中执行的是价值度量的功能,如果没有这个功能,任何交换都无从实现,再好的货币形式也都成了“水中花”、“镜中月”,变得不可捉摸。价格实质上是货币派生出来的一种功能,其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货币顺利发挥作用,或者说促使交换更为顺畅地实现。如果将放在整个社会体系中进行考量,货币又实实在在是财富的分配手段,而价格则是财富分配的比例关系。一个经济体系能否正常运转,自然跟货币以及商品价格的绝对值有关,但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比例关系。价格变化,亦或各类商品价格比例关系的变化,实际上就意味着社会财富分配结构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某类商品价格太高或者出现暴涨,社会财富和劳动成果的分配,就会向生产这类商品的部门倾斜。比如,在房价奇高和仍在持续暴涨的情况下,社会财富就以非常惊人的速度向房地产及其紧密相关的行业集聚,房地产行业的产值与全国农业总产值相当,开发商、地方财政及部分官员成为最大的利益既得集团就是毫不奇怪的事情了。与此同时,某类商品尤其是必需品在社会价格体系中的比例过高,财富和其他社会资源都会往提供该类商品的行业集中,在价格比例或者分配比例严重失衡的情况,其他生产部门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会被深深抑制,难以得到有效释放,“内需不足”自然成为了困扰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一大顽疾。谈到这里,我们还可以推导出来另外一个逻辑,就是在社会经济运行中,最为关键的不是货币的绝对数量和价格的绝对值,而是纷繁复杂的各类商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一个均衡的比例关系,才是老百姓真正的福祉。假如这种比例结构均衡,无论出现通货膨胀还是紧缩,无论商品表面的价格是涨还是降,对老百姓的生活都没有太大影响;假如这种比例结构失衡,大多数商品的价格无论是涨还是降,社会的有效需求都难以真正释放出来。如果理解了以上内容,我们很好理解价格最为根本的职能是价值衡量和社会分配,也就很好理解为什么近十多年来粮价水平和农民的收入一直在增长,但日子却越过越难、幸福感越来越低。价格本质上体现的分配比例关系,在经济生活中非常容易被价格高低这一表象所掩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日期:2011-10-21 16:19:01

  商品。与产品相比,商品是一个非常社会化的概念,只有用来交换的产品才是商品。在商品所具备的众多功能当中,最为核心的价值实际上还是其最为原始的价值,即商品的使用价值,因此商品本来用途的质量才是经营活动的关键。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商品身上附着的经营性功能逐渐丰富了起来,标准、VI、包装、定位、品牌、广告、公关和公益、营销、概念、互动、口碑等各种各样的手段不断闯入企业运营人员的“法眼”。在现代营销理念和体系的冲击下,数以万计的老板们和职业经理人满脑子都是细分、定位、包装、产品线、广告、品牌、渠道、网络等概念,进而在这些概念中迷失了自我,将自己所经营商品使用价值遗忘在一个角落里,让这些经营活动中派生出来的概念“反客为主”。在笔者接触到的个案中,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因为过分迷信营销、品牌、广告和包装的神力,不太重视产品本身的质量,甚至信奉“好的营销,即使狗屎也能卖得很好”。但多年持续跟踪下来,发现过分迷信营销等派生手段而不太注重产品本身质量的企业,虽然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确能够风生水起、业绩惊人,其风光往往也只是昙花一现,没几年的功夫就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同时我们也观察到,那些看上去营销、品牌、广告和包装等方面都做的不算太好,但非常注重产品本身质量的企业,发展虽然速度一般,反而显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慢慢地做大做强。其实,商品的“灵魂”还是其本身的质量,而包装、营销、品牌和广告等手段只是一些锦上添花的东西,如果缺乏质量上的保障,这些派生手段做得再好,也难以达到雪中送炭之功效。放弃商品本身质量,而将赌注压在那些派生手段上,这种经营无疑是一种舍本逐末之举,亲手将自己的事业引入歧途,断送美好前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