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那些事儿》
第17节

作者: 晴雯撕扇2010
收藏本书TXT下载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东林党表面上痛斥马士英、阮大铖,实际上是借以表达对朱由崧的不满。不敢打主人,那就打狗给主人看,马士英、阮大铖成了弘光皇帝的“替罪羊”,饱受攻讦。
  骂了几个月,东林党并没有达到目的,朱由崧继续玩,马、阮继续贪,他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东林党连香味都闻不到。

  对手太强大,斗争手段需要升级,东林党开始下狠手。于是,被重金收买的大悲和尚出现了。大悲和尚假冒王子不过是幌子,真实的目的是要制造舆论,也就是那句至关重要的话“潞王施恩百姓,人人服之,该与他作正位”。
  按照东林党的计划,通过牺牲一个大悲和尚,唤起群臣的“良知”,将当初“选嗣”的案子再翻出来晒一晒,说不定就能翻身。
  另外,东林党还谋划了一个“副产品”——构陷东林党的大叛徒钱谦益。
  正是这个“副产品”,差点让东林党被连锅端掉。挨了这么久的骂,阮大铖早就想伺机反扑。钱谦益叛变了,但曾经也是东林党,谁敢保证他不是卧底?于是,准备将东林党一网打尽的“黑名单”正式出炉。
  东林党的头号敌人朱由崧、二号敌人马士英一致认为,大家都在一条船上,整翻了全得淹死,不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算是给东林党一个台阶下,“大悲案”也就草草了结。
  出师不利的东林党开始谋划第二招:既然假冒王子不靠谱,索性冒充太子,看你朱由崧怎么办!

  于是,假冒太子的王之明出现了。东林党的本意,当然不是真的要让一介草民王之明浑水摸鱼、以假乱真,而是想给朱由崧难堪,摸一摸他的底牌。
  朱由崧虽然昏庸无能,但在保住位置的问题上还是比较狡猾的。得知有“太子”南来后,朱由崧很大度,公开表态:如果真是先帝的太子,反正我也没儿子,就做我儿子吧。(若果系真东宫,朕尚无子,即爱养他。)
  朱由崧的话有两层意思:其一,我对先帝之子没有什么忌惮;其二,想现在顶替我?免谈!等我死了再说。
  “太子”经验视为“赝品”后,朱由崧不无“遗憾”地感叹:“若果真,即迎入大内,仍为皇太子,谁知又不是”。

  朱由崧见招拆招,东林党又败下一城。最后,不甘失败的东林党终于使出了杀手锏,假冒的“童妃”出现了。
  为什么说“童妃”是东林党的杀手锏呢?我们先做一个推理题。
  现有甲、乙二人,乙声称自己是甲的妻子,但甲不承认,什么情况?
  答:乙是冒充的。

  错!确切地说,不全对。
  应该存在两种可能的情况:A.乙是冒充的;B.甲是冒充的。
  朱由崧、马士英当然选A,但东林党选B。
  ——“童妃案”变成“假皇帝案”!这就是“童妃”出现的真实目的!
  假冒的“童妃”必然会被戳穿,因为朱由崧根本就不知道哪里又冒出一个“原配”来。但东林党所需要的,就是朱由崧说他不认识。
  假设“童妃”是真的,但朱由崧却说他不认识,为什么?答案是唯一的——坐在皇位上的朱由崧是假的——这就是东林党的逻辑!
  如果朱由崧将错就错,认了这个“童妃”,东林党就把自己给绕进去了。可惜,窝了一肚子火的朱由崧打死也不承认,马士英也没看出其中的玄机,无意中落入了东林党设好的圈套。
  不过,东林党还是忽略了很关键的一点:赌注太大,玩的人就少了。

  和尚冒充王子、草民冒充太子,都有不少人跟着瞎起哄,但真要认定台上的朱由崧是“赝品”,这风险就太大了。别看“愤青”们平时叫嚷得比谁都厉害,真到冲锋陷阵的时候,绝大部分都会家里有事,一哄而散。
  没人响应,东林党纯粹白忙活一场。
  日期:2013-04-20 08:32:35
  睢州之变
  弘光朝廷被“三大疑案”搞得鸡飞狗跳之时,作为“督师”的史可法虽然远在扬州,却没有双手插袖管里,蹲一旁看好戏。
  史可法决定趁多铎率军剿灭李自成之机,做一件大事!
  崇祯十七年(1644年)十二月,史可法命令高杰率军北进,这是弘光政权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老史,你有种!
  别忙着鼓掌欢呼,史可法可是一直都不同意主动招惹清军的,他派高杰北进,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十二月,高杰向留守黄河的清肃王豪格发了一封信,中心思想就一句话:“欲会师剿闯,始终成贵国恤邻之名。”
  原来如此!
  志气高昂地率军北进,原来是想帮清政权“打短工”,一起收拾李自成。
  老史,你有才!
  弘光军队想帮忙,还得看东家愿意不愿意。肃王豪格的回书开宗明义地写道:“果能弃暗投明,择主而事,决意躬来,过河面会,将军功名不在寻常中矣。”
  一张热脸,贴一冷屁股上!
  原本是奉命来帮忙的,却被清军默认为“投诚”,上哪儿说理去?既然清军不识抬举,高杰索性沿着黄河展开防御。(沿河筑墙,专力备御。)
  到达归德(今河南商丘)后,高杰要求睢州(今河南睢县)总兵许定国前来商议防御事宜,但许定国竟然不来。高杰郁闷了:破天荒地搞了一次“北伐”,怎么总遇到冷屁股?
  许定国这样做,源自多年前的一桩血案。
  高杰曾经跟着李自成闯荡江湖,带着一群乌合之众路过一个小村子,搞了一次“三光”。其中的一户全家老幼都被残害,只有一人侥幸得脱,这个人就是许定国。后来,高杰向明军投降,两人共同效力于朝廷。许定国表面上与高杰交好,却一直怀恨在心,伺机报仇。
  当年四处乱窜,杀人如麻,高杰哪里知道还有这桩旧案,只是觉得作为堂堂的四镇总兵之一,老朋友却不给面子,自己有点下不来台。高杰咽不下这口气,于弘光元年(1645年)正月初十,带着河南巡抚越其杰、巡按陈潜夫前往睢州,找许定国把话讲清楚。
  其实,王之纲奉命以河南总兵的名义“开疆”归德时,久居睢州的许定国担心被吃掉,早就坐不住了,暗中让两个儿子过河做人质,投靠了肃王豪格。
  高杰到来后,许定国派人给豪格传话,要求清军过河支援。哪壶不开提哪壶,豪格一听就窝火:老子手上要是有兵,还用等你来请?
  当然,这话不能对许定国讲,豪格后来给多尔衮的奏报中说“未奉旨不敢擅往”,其实就是兵太少,不敢轻举妄动。
  清军的援军不肯来,许定国只有自己想办法。十二日,许定国摆了一场“鸿门宴”,高杰不听越、陈两人的劝阻,执意赴会。当夜,高杰被许定国暗杀,越其杰、陈潜夫仓皇逃走,史称“睢州之变”。

  十三日,得知主将被杀的“高家军”大举攻入睢州,充分发扬乌合之众的“优良传统”,不分青红皂白地大肆屠杀,兵力处于劣势的许定国趁乱渡过黄河,正式向清军投降。
  高杰死后,几万军队群龙无首,早就看高杰不顺眼的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开始蠢蠢欲动,纷纷痛打落水狗,准备将四镇中兵力最强的“高家军”据为己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