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北朝后期至隋唐那一百多年间令人心碎的红颜》
第49节

作者: 实梦zs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7-31 22:59:01

  23 覆水难收,寻死何太急:朱买臣发妻
  “覆水难收”的成语大部分人都听说过,但是其背后的故事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了解。本文就是详细说说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
  汉朝有个人,名叫朱买臣。这人出身贫寒,但是从小好学,很爱读书。他年长娶妻之后,靠从山上砍柴挑到集市中卖为生。只要满足温饱,便不再干活,将闲暇的时间用来读书,因此他无法置办田产,看着身边的人靠勤劳耕作都富裕了,但是他却依旧在温饱线上下徘徊挣扎。
  因为酷爱读书,并且期望自己的才华能够被官府发现,他每次挑着柴火到集市上去,总是一边走一边大声诵读。他的妻子也担着柴跟随着,一开始还可以接受,大约心中相信自己的丈夫确实与众不同,总有一天可以出人头地。
  读书是有闲人的事,忙人读书那就是懒。读书又是有钱人的事,穷人读书那就是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朱买臣只不过是个穷的要命的卖柴人,却在集市上装模作样的高声诵读身份贵重的人才能读的书,自然会惹来很多市井上身份低贱的人的讥笑。虽然朱买臣自己不在意,但是正常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觉得难堪,他的妻子知道周边的人都对她丈夫侧目,但是一直在默默忍耐着。我们可以设想,假如在我们现代的菜场里,有一个人一边守着菜摊子,一边高声朗读“之乎者也”,又或者读的是天文地理,周围的人会有什么反应!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说:“读书是好事啊,只要能考上科举,就像《儒林外史》里的范进一样,一中科举就什么都有了。为什么不让他读书,为什么不去考科举呢?”
  这里要说说中国古代朝廷取士的发展历史。八股文在现代来说,就是陈腐守旧的事物,但是科举制度在它刚刚产生的时候,却是时代极大的进步。
  在晋朝以前,朝廷根本没有专业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在东周战国时期,因为国家之间战争频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竞争就有压力,因此国君一般都比较发愤图强,多有想任用贤能的想法,于是在那个时代流传下来很多很多国君不拘一格降人才取士纳贤的故事。虽然有百里奚那种在“版筑”之间以贱民身份被发现的例子,但是大部分被纳取的人才还是读书的士子,知名而有才能的士子自己去国君面前推荐自己的学问,然后得到任用,一展才华,例如商鞅、申不害、苏秦、张仪等等。

  孔子、孟子一辈子都在各国奔走,想要国君任用他们,可是一辈子都无法如愿,不过是因为他们的学说在大争之世不合时宜。在那种国家之间战争频繁的时代,国家一旦弱小,就被其他国家吞并,而孔孟所推崇的王道则是确定国君的地位,让百姓乖乖听话,不是激发百姓的主观能动性,君主受命于天,没有任何竞争,很容易耽于安逸,就算头几个国君为国为民,宵旰忧勤,但是“生于深宫之中,养于妇人之手”的后代子孙就很难说了,最终自然会使国家颓废,王朝灭亡。

  当然,孟子的学说里也有很多好的东西,例如“民为重,社稷次之,君轻”,这句话太过超越时代了,当时的国君思想都还达不到层次,因此不予理会,后来的国君思想跟的上,但是大部分国君为了自己的利益,因此也不予理会,只是特别提高“三纲五常”的地位。
  战国之后,国家大统一,没有了这种竞争,国君求贤若渴的心思也不那么强烈了,白衣士子直接面见皇帝称述自己的意见并且被任用为丞相之类的高官的事例就很少见了。朝廷选取人才主要是靠亲贵大臣、博学大儒、地方官员推荐,然后由皇帝录用。因此就算你学富五车,如果出身卑贱,无人推荐,一生也都没有出头之日。
  到了晋朝,制定了九品中正制作为选取人才的标准。这种制度将人分成三六九等。人生来是贵族,以后便是贵族,生来是贱民,便是贱民。人生下来的一刻就已经决定了今后的命运,任何努力和奋斗都是无用的。这样的制度就导致两种结果,一种就是贱民随波逐流得过且过,二则是对贵族充满怨恨,当然,在民众多半没有什么文化的古代,第二种人是很少的。秦朝末年的陈胜能够说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话,那真是极大的超越了时代。另一方面,贵族们因为有制度作为保障,生下来就只用吃喝玩乐,没有危机意识,不思进取,百姓的能力也完全无法发挥。因此,这种制度根本是极大的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到了隋朝,隋文帝首创了科举制度,就算是平民,也可以通过读书考科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给无数出生贫寒但是却通过自己努力颇有能力的贫寒士子希望,这个制度的产生,在当时绝对是社会的伟大进步。
  隋朝只持续了几十年就灭亡,唐代继续了隋代的科举制度,但是从晋朝流传下来的那种只看门阀不看能力的思想依旧根深蒂固,唐初房玄龄修氏族志,甚至认为李氏皇族都是次等的姓氏,唐太宗很生气,对房玄龄耳提面命,房玄龄才将陇西李氏改为第一等贵姓。不过无论如何,科举制度的确立,到底是给当时的贱民们一个出人头地的希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