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怎样被埋没掉的(职场规律总结,20万字)》
第13节

作者: e路狂飙
收藏本书TXT下载
  对于很多刚刚走入社会年轻人来说,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这个问题。如果自己有可能到社会核心行业或产业部门,比如机关、国企、外企、大型民营企业,或者银行和证券、保险、煤炭、电力、化工等大中企业,就尽量争取这样的机会。如果能去一个单位的核心业务部门,比如研发、销售、市场、生产,就一定要去。很多时候,选择工作不光要看单位的名头,还要看去什么样的部门,你进去之后具体是做什么事情,所在岗位的发展前景如何。再牛的企业,照样存在非核心部门的非核心岗位,此种位置不但薪酬待遇低、职业前景差,将来还有被解散、外包和裁员的可能。当然,也有很多从第三象限成功转型到第一象限的案例,但难度要大得多,甚至会超乎想象,而且你干的时间越长越不容易转型。

  日期:2011-05-07 19:19:12
  我有一次和朋友在外面吃饭,邻桌坐着一位中国科技大学工科类专业刚毕业的女生,正在和她朋友聊就业的事情。小姑娘气质很好,人也精干,说为了在北京呆下来,想到世界500强企业做前台,起薪3500元,已经面试好几家,现在正在考虑要接受哪家的Offer。我听了之后不禁心中叹息,这个女生肯定是来自寻常之家,父母不能在职业上给她指导,自己有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将来的职业生涯,很有可能要比她的校友和同学差很多,甚至还会被边缘化。按照她的条件,完全可以给中等规模以上的对口企业做研发、销售、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有五六年工作经验之后,年薪15~20万问题不大,还有良好的持续发展空间。而前台属于典型的第三象限工作,待遇和前景都难以与核心部门同日而语。

  日期:2011-05-07 21:26:43
  连续剧《蜗居》中有一个隐含情节,海萍199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工专业。受当年就业热衷于“北上广”和“外企”时代大潮的影响,她放弃回到家乡从事对口工作的机会,留在了上海,在一家日企担任普通文员。十年时间一晃而过,海萍已经三十多岁了,还是一个普文员,面临方方面面的经济压力,已经无法再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此时她的处境大致可以描述成这样,月薪4000多元,部门同事很多都是二十多岁刚出校门的年轻人,租住棚户区,面临购房压力,小孩快要上学,心理不平衡、工作怠慢,涨薪升迁无望,专业已经荒废,职场社会竞争力差,随时都可能丢掉工作,为了补贴家用还不得不当中文家教,很多同学在对口企业的年薪早已超过十万、回到家乡的不少已经担任领导职务。

  日期:2011-05-08 09:22:49
  原著作者六六擅长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对社会把握洞若观火。剧中的海萍,是非常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在现实当中也具有很大代表性。在此我们可以假使,如果海萍当年毕业没有留在上海,而是回到家乡,凭复旦这块金字招牌,也不难进入一家不算太差的单位,赶上2000年前后的领导干部年轻化,说不定还能或大或小混个领导职位。如果她不是铁了心非要进沪上外企,而是变通一下,在上海找一家实力还算不错的本土企业,从事技术或销售类工作,抑或在长三角其他城市寻找一家专业对口的外企,十年之后肯定不至于如此困窘。然而假设毕竟是假设,剧中的她在非核心部门的非核心岗位上干了整整十年,早已把自己废掉了,给人留下的只有感叹。

  ——
  日期:2011-05-08 16:52:11
  (016)
  铁律之十六:所谓工作经验,其实更多的就是一些细节性技巧,可能这些东西别人一说你就明白,做过以后都觉得非常简单,但是这些细节性技巧的数量如此之大,非有人指点或者经历过,没有三五年耐得住寂寞的积累,是难以形成系统的。
  有人对某一细分领域的经验过分看重,认为任何事情都得深入其中才能体会,对此方面没有太深经历的人很看不上眼,大有非经历不能言的倾向。有人则对细分领域的经验不屑一顾,一句大同小异,足以扫平某些行业实践和经验的独特性。当然,这两种看法都有一定程度的正确成份,但相对来说又都是比较极端的看法。

  日期:2011-05-08 21:35:17
  对某个领域的把握,的确需要一定程度的实践和深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际上就是站在这个角度上来说的。但也不是说非得在每一个环境都得亲身实践几年,才能有发言权,如果真是这样,德鲁克和科特勒即使活到1000岁,也未必能成得了大师。我们也不能否认,不同领域和行业的同一专业,比如销售,确实存在一定的相通性,但每个行业都还有些自己的独特性,你没有一定程度的积累,或者必要周期的过渡,是难以适应要求的。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企业在招聘销售或管理人员的时候,要求相关行业从业经验,即使一些世界500强企业也不例外。

  日期:2011-05-08 22:38:54
  你现在位置很尴尬,尽量不要同直属领导正面冲突,一旦矛盾不可调和的话,非要大老板做出一个选择,牺牲掉的只能是你。另外,这也许是你大老板对你现在的顶头上司不满意,通过你给他施加压力,或者是想提拔你,但在考验你的能力。尽量把本职工作和临时性的任务都干好,尽可能向现在的顶头上司多争取一部分产品。通过了这次考验,你可能前程似锦,如果通不过,以后的日子会非常麻烦。甚至还可能被迫离开公司。这样的事情在公司里面比较常见。祝你好运。

  日期:2011-05-08 23:18:40
  如果我们把工作经验看作是一个系统,其大致可以分为框架和细节两大部分。如果单从框架来看,只要是专业相同的工作,基本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太大差异,可以采用大而化之的方式加以掌握。你做过饮料行业的企划,到了数码产品行业,并不是完全不能胜任。倘若从细节上来看,即使专业相同,不同行业之间还是有较大的一些差异,你将这个行业的经验照搬到那个行业,肯定是有一些问题的。你没有直接相关的经验,又不认真去对待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没有过渡周期的心理准备,遭受挫折基本上是必然的。

  日期:2011-05-09 10:05:09
  在现实当中,很多工作经验说起来并不复杂,基本都是由一些非常具体和易懂的东西组成。但倘若你没有经历过,也没人给你系统讲解过,完全靠你从头领悟,这个周期会十分漫长。即使有人给你专门培训,你也会觉得其中的很多关键点都非常简单,稍加记忆就可以完全掌握。其实这里头是有误区的。这些关键点和模式相当于化学当中的元素,以及数学因式分解中的公式,尽管元素和公式本身非常简单和容易掌握,但如果将他们排列组合起来,就足以组成纷繁复杂的世界,你想利用这些东西来熟练解决问题,还是需要不断去实践和练习的。汉语当中最常用的字,也就800多个,但经常写作之人和很少写东西的,即使对最简单事情的记录,还是存在明显的差距。

  日期:2011-05-09 11:33:14
  现实中的工作经验,更多是一些细节性技巧。而任何一个领域的经验,都是由成百上千个细节性技巧组成的,如果我们要想把这些东西系统掌握,并得心应手,还是应该耐得住寂寞,用时间、勤奋和智慧去换取。目前,用谷歌和百度搜索网络资源已经成了再普通不过的一件事情了,在很多人看来,无非就是输入关键词,点击一下搜索按钮,没有什么经验和技术含量可言。但这对于专业人员来说,远远没有这么简单。要最大限度找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选择什么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之间怎样组合,如何挖掘在搜索结果中没有直接显示出来的资源。这里面有一套比较系统的方法,没有几个月时间锻炼,是难以很好掌握的。

  日期:2011-05-09 12:41:44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