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怎样被埋没掉的(职场规律总结,20万字)》
第7节作者:
e路狂飙 面对摆在面前的挑战,我们要视具体情况而决定自己态度。假使虽然超出自己现有能力范围,但通过努力,多想一些办法,还是有可能做成的,就应该接受这个挑战,这对于增加锻炼机会、丰富经历和提高能力,有着非常大帮助。如果远远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无论怎样都是以卵击石,毫无成功可能,就应该想方设法避开,不要为自己平白增加失败案例。
日期:2011-05-01 07:22:28
朋友J,多年前曾在一家行业报社工作。有一回,部门领导让他以行业协会秘书长的名义,对某重大问题发表评论,说白了就是给专家代笔。这位朋友刚到报社不久,虽然有很强的写作能力,但毕竟对行业的了解不够深入。现在要站在行业制高点上行文,不但要符合秘书长身份,还得顾及国家产业政策及行业内部各方利益,其难度和挑战性显而易见。J仔仔细细想了想,担心这件事情会办砸,就面带难色向领导推辞,并解释了心中一大堆顾虑。领导先是一声不吭,听J将话讲完,然后语重心长地对这位朋友说,此事挑战肯定是有的,但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在社会上混,好的锻炼机会都不是很多,如果连续拒绝几次,以后人家再有好的锻炼机会,可能都不会考虑你。如果一直这种心态,无论走到哪里,最后你都会非常被动地处于边缘化位置。很多机会别人想争都争不来,如果你直接放弃将来会非常遗憾。这位朋友在沉思中点了点头,紧咬了一下牙,硬着头皮,把这个任务接了下来,在一个星期内,四处搜寻资料恶补相关知识,终于交差。部门领导看了之后,就把稿子留下,没有说什么。搞得这位朋友心中没底,忐忑不安,不知道会是一个什么结果。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协会秘书长审稿之后相当满意,只改了两个字,就直接全文刊发。
J后来遇到我,将这个事例分享之后,总结到,他从中受到两个很重要的启发。一个是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平时就应该尽可能多地关注圈子内的各种情况,如果将自己职业生涯定位于某个行业,对很多情况的日常性积累非常重要,这样可以避免在一些挑战面前惊慌失措,“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少东西短期也许很难用得上,但从长期来看,肯定对你的发展有利,而且这种好处显现出来的周期很长,大致上是三到五年的时间。另一个是必须敢于接受适度超出能力范围的挑战,只要这样你才能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优化能力结构,实现快速成长,与竞争对手建立有效区隔,将陪练者不断甩在身后。许多年过去了,这位朋友也慢慢地由当年的菜鸟成长为专家,他在内心中还是非常感激那个领导的,能遇到那样的好顶头上司也确实不易。
日期:2011-05-01 08:53:03
曾经有这么一个段子,描述了很多职场中人的理想,“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这个说法虽然有些调侃,但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反应出了许多上班族的心声。别的暂且不说,在任何平台上,待遇和级别可能远离责任,身居高位、担任闲职并拿着很优厚俸禄的,并不难见。但权跟责永远都是对应的,只是对应程度稍微有些差别而已。权力越大,也意味着自由度越大,所承受的风险越大,也就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倘若职位赋予的权力很大,但由于你害怕风险,在重要问题上老是不作为,逐渐地或者失去了权重的意义,或者导致大权旁落,最后沦为一种摆设,表面上职位和待遇都非常好,但根本算不上什么“权重”。退一步来讲,即使你长期逃避风险、不作为,并没有导致权力旁落,能力也会因为缺乏相应的锻炼,而没有提高或者出现倒退,当你想认真行使权力的时候,会发现应对能力明显不足,当你没有退路必须做某些事情之时,摆在面前的已经不再是风险,而是万丈悬崖。
作为普通人,我们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能够万事如意、顺风顺水和波澜不惊度过自己的人生。也正是因为在现实当中,总会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和挑战,而且并不是每一次都能顺利过关,这样的愿望才显得弥足珍贵。如果事情真如你所愿,当一份没有风险、没有压力、没有挫折的工作呈现在眼前之时,你会接受吗?!也许有人说会,并急切地问这样的工作在哪里。实际上,这种相对“三无”的工作真的到处都是。几乎所有单位都有辅助部门和辅助岗位,辅助部门当中的辅助岗位,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工作。比如长年累月端茶倒水,大公司文印室复印材料,出版社校对文稿,监控室盯显示器屏幕。如果让你一辈子从事这样的工作,你愿意吗,我估计绝大多数人还是不太愿意的。然而,终其一生干类似工作的人非常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未能接受风险与挑战,哪怕是适度超出能力范围的,最终在职业生涯中丧失了大量的锻炼和成长机会。
——
日期:2011-05-01 13:11:47
(009)
铁律之九:很多企业的领导都比较好学,在他们的思维当中,有些方面落后,有些方面超前,而且还会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你比他们超前,会受到批评,你跟不上思路,同样会受批。这就需要下属储备很多思路,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表达。
无论是国企、民企还是外企,这些年管理层的变化都非常大,注重学习和与时俱进,已经内化成为他们的一种精神品质。但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每个人关注和擅长的方向都不相同。在领导们的思维结构中,某些方面落后,某些方面超前,某些方面的意识今天还较为落后,明天就突然超前,出现这种情况都是非常正常的,而且这种结构实际上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当在某方面的理念比领导超前,他不太认同之时,你受批评是很自然的事情;当领导的很多思路一再超前,而你又跟不上去的时候,领导当然也会对你大发脾气,认为你工作敷衍了事,不太上进,甚至可能是愚不可教。
G先生,2000年前后从北京某重点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现在某央企执掌企划部工作。这位朋友基本算是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在校期间曾任学生会主席,参加工作之后,先是在一个省级区域做销售代表,仅仅两年时间,就升任为大区经理,一年之后又开始全面负责公司新成立的企划部。也许是由于发展太顺利的缘故,个性也显得比较张扬,他在公司调度会上,对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总是跟公司领导据理力争,很多时候甚至会到了面红耳赤的地步。他们部门经常负责起草一些重要的方案,由于公司缺乏相应模板,所以G先生自行创造,选用市场营销策划领域常用的一些范式,并根据行业和公司实际情况相应做了一些改良。公司老总对他们所起草的不少方案明显不太满意,很多次在调度会上指责方案写的太死板、书呆子气、是在抄教科书。这位朋友事后也在反思,前前后后又找了一些名企的策划方案看,仔细琢磨、深刻领悟,还是觉得自己跟抄书不搭界,虽然不乏诸多细节性问题,整体上仍属于合理的规范性范围,事实上这些东西比同行业全球老大的模板更为切合实际,之所以会屡受指责,是由大领导规范化、模板化的意识不强造成的。
日期:2011-05-01 14:42:14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