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怎样被埋没掉的(职场规律总结,20万字)》
第2节

作者: e路狂飙
收藏本书TXT下载
  非常遗憾的是,职场中占相当比例的人,理想和目标一大堆,如果被问及具体的方法和措施,就很难说出个甲乙丙丁,基本上采取摸着石头过河和顺势而为的态度,即使有人能够说出一点,在可行性和系统性方面都强差人意。如果将事情分成各种类型去关注,我们很容易发现其中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而这些规律又可以用一系列方式和方法来加以保证。即令貌似神妙的创新,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在某方面掌握了较为系统的方法,不但做事情可以事半功倍,而且职业发展之路也会更加顺畅。

  日期:2011-04-25 20:04:55
  虽然近一百多年来,儒家在我国经历了非常曲折的风雨历程,绝大多数人对其一些经典著作已经非常陌生,但整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思维模式依旧深深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比如我们的婚丧嫁娶、社交礼仪、学习方法、做事模式等等。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之时,正值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尽管开口三代,闭口圣王,实际更大程度上是要恢复西周初年特别是周公所确定的一些规范。作为周公封地的鲁国,远在东方,受到政治动荡的冲击较小,周初典籍制度保存的最为完善,当时诸侯各国要想学习正宗的周朝礼仪,必须向鲁国取经。这也给儒家学说在鲁国产生及其一些基本框架的形成,提供了逻辑基础。在这种条件下,儒家学说虽然具有大批泽被万代的精华,但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崇古、模仿和注重知识而非方法论传授的倾向。自汉武帝将儒学尊为主流意识形态之后,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强化,儒家的一些理念和做事方式已经内化到我们民族的灵魂深处。时至今日,我们很多人仍按其中的一些逻辑做事,却未必能意识到这竟跟儒家有关。

  日期:2011-04-25 20:30:30
  不少人认为,我国现在教育体制最大的问题是应试教育而非素质教育,但本人认为最大的弊端是方法论教育的缺失。从幼儿园一直到博士教育,大家注重的是知识和理论体系的传授,方法论特别是可行性较强的创新方法,相对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忽视。在汉语体系中,形容一个人的学识,更多采用“学富五车”、“强闻博记”、“博学多才”、“知识渊博”、“宏儒硕学”之类的词语。也许我们早就习以为常,不会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倘若认真细看,就不难发现这些词语基本都指向知识和记忆力,而非方法论与创新。

  日期:2011-04-25 21:24:38
  毋庸置疑,我们是非常注重教育的一个民族,并常常将好学和上进联系在一起。不过国人似乎更擅长学习已有的知识,而不太注重方法论的学习,并利用这些方法去创新。学来学去,往往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形似而神非。可能太多的抄袭和山寨版现象跟这个有很大关系。然而真正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成名成家,靠的是实践与创新。只要是实践,就很容易发现知识根本就不够用,或者发现以前的知识压根就用不上。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自己已有思维模式,构建出一整套针对性很强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显得异常重要。换而言之,方法论的学习和创新,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我们的未知领域永远大于已经领域,“生也有涯,而知也有涯”,只有创新无边无际,而方法论则是连接已知和未知的桥梁与纽带。

  日期:2011-04-25 22:00:38
  无论学习某类专长,还是运作具体项目,抑或实现人生抱负,在目标确定之后,就应该将方法论放在首位,将这些目标细化成一个接一个可行的步骤,形成一个又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最终编制成拥有一定弹性的日程安排。至此,也许有的朋友会感觉,你说的不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系统而且可行性很强的方案吗?!其实,在很大程度上的确可以这样理解。譬如,你要从海淀到香河去买家具,你最起码需要想明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开车、租车、还是乘公交,选择什么样的线路去,如果乘公交,应该如何去换乘。如果你想搞定某个客户,起码应该了解他的联系方式、工作权限、价值倾向、个人爱好和隐蔽性需求,需要考虑靠什么样的方式及关系才能跟对方搭上话,怎样去做才能最大限度提高跟人家综合需求的匹配程度。假如你想当一名大公司的市场总监,你就应当明确需要哪些方面的历练、须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如何得到业界精英们的认同,这些都需要通过怎样途径去积累。如果能够在逻辑上顺利解决这些问题,你的行动就会富有成效,目标达成的概率也会随之大大提高。

  日期:2011-04-25 22:31:32
  方法论在创新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在此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想在学说上有所创新,能够对后世造成巨大影响,大致上有两条路可走。其一是选择材料比较丰富的领域去钻研,比如研究四书五经,或者是明清宫廷政治;其二是走差异化路线,选择别人很少涉及的领域去努力,比如针对当年晋商在海内外数十家分支机构的管理运作、与现代欧美跨国公司运营的比较、及其对当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启发展开专项研究。前者倾毕生之力,未必能有多大突破,后者则相对容易取得成果,而且极具现实和历史意义,还是一件利国利民、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代的好事。与此同时,从其难度和所需付出的时间与辛苦来看,前者往往会数倍于后者。其实,创新并不是深不可测的事情,如果选对了方向,只要坚持下去,成就还是很容易出来的。这就涉及到了努力方向的细分和差异化定位,如果创新策划和管理工作做得很好,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日期:2011-04-25 23:24:33
  (003)
  铁律之三:在社会认同模式当中,你做过什么,效果如何,远比你能做什么重要。在非常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最大限度积累和完善自己的成功案例体系,并做到扬长避短,是每一个力求上进的职场中人,都必须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
  我们经常能够见到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学历、经验、成功案例都只是一种形式,拥有这些东西并不能代表能力,只有真才实学才是最为重要和核心的东西,其他的并不重要。持这种观点的人,还一再抱怨社会浮躁,只认形式不认实质,人才评价体系被严重异化,价值观念本末倒置。
  日期:2011-04-26 08:46:24

  这种说法确实存在一定的道理,学历、经验、职称、成功案例从本质上来讲,并不能够替代才能本身,人才的评价应该建立在更为科学的基础上,现在社会上“带汁诸葛亮”都多的不得了,不少人虽然拥有大批华丽的标签,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一个人是否具有真才实学,在实践中自然能见分晓,是骡是马,一遛便知。而且人才通过一系列测评手段,是可以鉴别出来的。

  日期:2011-04-26 09:25:47
  但您别忘了,能相千里马的,必须是伯乐,绝大多数人还不具备这么高的水平,现实当中遛马的成本也非常高,有多少企业能够承受得了?!几次短短的见面,并不足以鉴定一个人才,必须借助于相应的一些硬性的辅助条件。更何况,在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以成功论英雄的“结果导向型”评价体系,仍具有十分强大的影响力。正是因为如此,注重你的工作经验和成功案例的评估体系,必将长期存在。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人才拿来主义,而不愿花大力气去培养人才的用人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种倾向。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一个人年龄越大,进入社会时间越长,经验和成功案例在别人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也就越大。

  日期:2011-04-26 09:39:57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