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为证——孙氏的崛起与东吴的建国:这是一段青春激昂的三国史!》
第21节

作者: 含笑看吴钩2015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然,即便孙家军骁勇无比,但光凭勇猛这一点,还不足以成为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军队,比如说李逵勇则勇矣,但千万个李逵组成的军队,充其量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因为他们没有完整的组织结构,没有严明的军事纪律作为保证,很难体现出个体原本强悍的战斗力,这也正是有着庞大数量和狂热信仰的黄巾军,往往无法战胜组织严密,军纪肃然的官军的原因之一。
  有鉴于此,部队的纪律也就成了孙策自渡江以来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
  要知道,他本系江东人氏,此次东征应当属于主场作战,然而奇怪的是,所部每到一处地方,沿途鲜有欢迎的场面,老百姓听说孙策来后的反应,就如同得知瘟神降世,人人皆失魂魄,无论官吏还是庶民,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弃城离家,窜伏于山林之中,唯恐避之不及。

  日期:2015-04-20 18:44:35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孙策认为多半是百姓受了刘繇单方面不真实的宣传所致,如污蔑自己是个混世魔王,到来后必定烧光,杀光,抢光,而要想破除这类蛊惑性的谣言,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让百姓眼见为实地去感受。
  所以孙策格外重视军纪,每到一处地方都会严令将士,不得掳掠民众财物,不许擅动百姓一针一线,表现得简直就是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三国版本。如此坚持下来,才开始让百姓放下了警戒的心理,并渐渐明白了——原来,这是一支仁义之师啊!纷纷从深山荒野里又跑了出来,还争相给孙家军献上酒菜。
  战时强调军纪,本无可厚非,但在三国中却并不多见。
  毕竟当时正值乱世之秋,群雄多以兼并征伐为第一要务,为了获得足够的军粮,不少人都有过对普通百姓劫掠的恶行(这事董卓和袁术就最爱干),即便是在民间口碑尚佳的刘备,取西川时也曾有过“野谷是资”的不光彩记录,而孙策却能够在自身实力不甚强大,羽翼尚未丰满的草创之初,约束部下对百姓做到秋毫无犯,这一点绝对是难能可贵的,而收到的效果也立竿见影,它不仅使队伍的军容整齐,步调一致,士气更为高昂,同时还收拢了民心,得到了江东百姓的广泛赞誉。

  这样的军队,才真正称得上是一支有气势,有冲劲,打不垮,压不烂的强兵劲卒!
  日期:2015-04-20 22:06:21

  今天多写了些,但修改用的时间多了点,请大家见谅,现在就传上来。
  -----------
  第七章 东莱太史慈
  【猛人出场】
  只剩下曲阿啦!

  仗打到这个份上,胜负似乎失去了悬念,这时已没有人怀疑(包括对手),孙策将会顺利地拿下曲阿,活捉刘繇。然而通过辨证法我们知道,付出与回报未必都是成正比的,而往往很多情况下出现的,是呈反比的状态,偏偏孙策的此番江东攻略正好相反,他所付出的与得到的相较甚远,至少就遇到的对手而言,仍未曾出现一名可以与之匹敌的武将。
  偌大一个江东,难道就无一员可战之将,只能任由小霸王肆意横行?
  呔!一派胡言!孙策要想纵横江左,且先问过我手中双戟!
  一位猛人如是说。
  此为何人,又有何能耐,敢出此豪言?
  嘿嘿!您别说,此人还真有不小的本事。
  他,就是号称江东第一神射手的太史慈。
  【子义往事】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郡黄县人。
  黄县,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龙口市,它作为秦代所设立的第一批郡县,名称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在海外的名声比龙口还要响亮。
  太史慈生于东汉延熹九年(即公元166年),美须髯,身长七尺七寸,这个高度用今天的计量单位换算,大概是1.80米,可见他是一个典型的山东汉子。
  至于“美须髯”一词,大家都知道通常指的是关羽,用以形容二哥那把帅得令人称奇的大胡子。不过在当时,“美须髯”之名可并不独属于关羽,曹操阵营里的程昱,以及太史慈,也同样被冠以了此项美称。
  看来注重均势的三国真是意思,连漂亮的大胡子也分布得很合理,魏蜀吴三家各有一人,来了个“三髯鼎立”。
  太史慈早年的故事很多,且颇具传奇色彩。
  中平三年,刚过弱冠之龄的他便因好学不倦,得到当地官府的青睐,被任用为奏曹史。这其实是一个负责为当地官府递交文书,上奏事务的职务,相当于现在的通信员,毕竟古代没有电话、电报、或者EMAIL之类的通讯工具,而政府部门的正规公文又不能通过普通的邮局(驿站)进行传递,因此就必须要有一些专门的人负责跑腿,这种工作性质的人员直到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的政府部门里仍然设有。

  供职期间,东莱太守与州刺史之间发生矛盾,为此两人都写了奏章上报朝廷,弹劾对方。当时州里已经派人携奏章进京,郡太守唯恐自己落在后面,便选中太史慈负责递交郡里的奏章,并要求一定要先于州府上奏。因为按照当时的官场旧例,凡地方出现这类官员间的争执,朝廷通常是本着先入为主的原则进行处理,也就是不论谁对谁错,只要是谁先提起诉讼,谁就有理,以后不管谁再上诉或事实如何,都将维持原判(比较荒唐的一种制度)。

  日期:2015-04-21 13:22:55
  太史慈一接受命令,马上昼夜兼程赶往洛阳,可到了递交奏章的公车门时,他才发现州里的吏员已先他一步,在门口排队候着了。
  太史慈当机立断走上前去,操京城口音对其发问道:“你可是要上递奏章吗?”
  州吏答道:“正是。”
  “奏章在哪里?”
  “在车上。”
  太史慈听后灵机一动,对州吏说:“奏章的题署名称是否有错?取来给我看看。”州吏从一开始就以为太史慈是京官,根本不晓得他的真实身份,连忙将奏章双手奉上。
  太史慈接过后,转身从怀里掏出一把利刃,三下五除二将奏章挑了个稀巴烂。
  如果有人疑问:用手撕掉不是更加直截了当吗?
  对此,我可以负责任地回答:不行!
  要知道,东汉虽然由蔡伦发明了纸张(也就是所谓的蔡侯纸),但普及率还很低,而且不易保存,所以人们一般情况下仍习惯于使用绢帛书写,而绢帛的韧度,可就不是靠手就能轻易撕碎的了。

  日期:2015-04-21 14:45:47
  州吏见到奏章被毁,吓得大跳起来:
  “你到底是谁!?竟胆敢毁我奏章!”
  太史慈不再答话,而是一把将他拉到车上,恢复本地口音骂道:
  “干恩吗?干恩吗?哪大彪眼波愣着个甚!牛逼轰轰地。想叶揍啊?哪以为哪就莫错了,哪要不把奏章给俺,俺还能把它毁了?哪这是渎职!”

  此时州吏才算清醒过来,原来这位是对头东莱郡的人。
  太史慈又说:“不如我们俩一起逃亡算了,免得回去受罚”
  州吏不解道:“你为了郡里毁我奏章,目的已经达到,还逃什么?”
  太史慈答道:“当初我受太守派遣,只是为了来看看你们的奏章递上去没有,但刚才一时意气用事把它毁了,现在回去恐怕会被责罚,倒不如和你一同逃走算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