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10-17 03:17:05
这是一次楼主的真实经历。时间就发生在今年8月份,从上面的文字可以得到如下的信息,
1.参展商准备的不充分。没了解到巴西人会说英语的不多,不能很好的和参观者交流,就丧失了认识这个市场的机会。
2.竟然连样品都出售了。这不是一个专业参展者的素质,能参加国外展览的,到底还是有一些经济实力的,怎么可以做的像小摊小贩一样呢,当客人想真心了解你的公司,看到墙壁上一白如洗,他会认为你是一个严肃,认真的合作伙伴吗。
3.在展位上吃饭。当然人要吃饭,但中国在老毛时代锁国,内耗斗争了太久,现在很多生活习惯,文明素质和国外格格不入,别人认为不雅的东西,国人却习以为常,既然到了别的国家,就要入乡随俗,尊重他人总是让别人高兴的,更何况你要赚人家的钱,楼上路宾逊就说了港台的做法,这也是巴西人的做法。
4.价格不切实际。现在外国的进口商人对中国是熟悉的不得了,义乌商城里很多老外把中国话说得赛过老广,那种单相思式的,认为跑得越远价格可以卖得更高的行为,已经行不通了。我公司隔壁的阿拉伯佬,天天上MADE IN CHINA网站。所以说,现在的市场,是一个透明的市场,这世界比没发明因特网前,要小多了。
日期:2011-10-17 04:17:09
很多回帖都在抱怨生意难做。楼主也抱怨,想到李承鹏的一句话,“我们的官员们日理万基,所以很多都跑到了澳大利亚度假,因为他们为人民服务得压力太大,不信你把澳大利亚反过来念一下,澳大利亚,压力大噢”。哈哈,俺也要澳大利亚了。
个人认为所有的商业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一场人和人的战争。现在内蒙土豆滞销吧,种土豆的都亏本,明年估计没几个会种了,那到后年你看,这价钱肯定会涨上去,为什么,没太多人争了呗,假设只有一个人种,那土豆都会变黄金了。苹果新款热卖吧,那是创意和技术的完美结合,推向市场,公司发大了,你想想索尼,三星他们在干嘛,估计把IPONE的硬件拆开,装上,再拆开,软件一遍遍的研究,再研究,搞个更先进的三三星,索索尼出来,到时有可能苹果的股价会跌很多噢。太阳底下没新鲜事,都在互相折腾。要成功,就要比别人更聪明,更.....,更.....,对吧?
所以说,收获和付出是成正比的,这世界,还算相对的公平,如果你要拿李刚,李双江的儿子来说事,那就免了,他们不上天涯,就算来了,也要被骂哭了,再说,这也就在中国,在别的地方,估计....嘿嘿。
日期:2011-10-17 05:17:42
告别展览会,再回到销售上。
大公司都有自己的销售代表,分布在全国的各个州。在经过展会拜会过新老客人后,这些代表们就要出动了,在各自的地盘,像苍蝇一样的嗡嗡的叮住店家。
他们还有另一种渠道,就是REPRESENTACAO.这个不知道怎么翻译合适,就让我先描绘一下它的样子。以下就简称R吧,R一般都在商业大楼里租个办公室,附有比较大的产品展览室,他们都有自己的客源。展品都来自各行各业的进口公司或工厂,很少有看到专门代理某一行的。客人到R买货,都是付支票,当然90%是期票,一般帐期是30-60-90天的。巴西的支票和中国不一样,这里私人是可以去银行申请支票本的,题外话。但收支票是有风险的,因为如果客户到时银行里没钱,或者故意去银行作废支票,那就会变成空头支票。所以,R的饭也不好吃,它要为进口公司承担销售的任务和收账的风险,万一公司接到R传真过来的订单,发了货,可到时支票兑不了现,R是要负责付全款的,当然,另一方面,一笔成功的销售进口公司要付给R7%--10%的佣金,那是它应得的。
我认识一个台湾R,老板叫RAFAEL。在市中心商业大楼租了整整2层的办公室,展览厅有1000平米,30多个职员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他在这行起码滚打了15,6年,当初我还是作为一个买家参观他公司的时候,记得只有5,6个人,100来平米。现在他代理着几百家进口商的产品,在全国有上万个客人。
日期:2011-10-17 05:30:31
%还有一个巴西人R,规模小点,不过那次去参观他的公司,老板给我看他收到的客人支票,那是一箩筐一箩筐的,吓得我够呛,兴趣刚上来,想把东西给他代理,可人家仍给老子一句话,收款风险请自负,硬是把我缩了回去,尽管佣金只有5%。
日期:2011-10-17 06:24:16
再说说小公司。
小公司一般都躲在批发市场附近的大楼里,有的就是租几个房间作为办公场所,有的就租了半层或整层楼面,一半办公,一半做仓库。
小孩子是没力气和大人抢饭吃的,参加展会,那太贵了,在全国布点雇佣销售代表,也不实际,最方便的,是依靠批发市场,请几个批货员,把货散到市场上的店家那里。中国人是最适合做批货员了,因为同胞能吃苦,晒太阳,淋雨都不在乎,跑断腿也无所谓,只要有店家要货,让他能赚个佣金。哪家公司到了新货,一般在很远都能听出来,中国人嗓门大呀,老板一个个电话打过去,“小李,昨天刚卸了货,有十几款新的手机套,中国都是刚出来的,什么时候有空来看看”,哗哗,蜜蜂找到鲜花了,那些晒黑了脸,走粗了腿的小李,小王蜂拥而至。
不过,事无常态,市场并不是一尘不变。随着做进口的人越来越多,那些藏在楼里的公司也不行了。客人越来越少,有时一天都不进来几个,打电话给小李吧,可人家看不上你的货了,每个柜子到,批货员都是拿最好走的款去,那些普普通通的,看都不看,更别提存货了。老板娘急啊,中国那里发货要付钱,这里仓库还有1000箱堆着高高的,外面还有4,50万没收回来,怎么办呢。
记得有一首歌,叫走出去,估计就是那首歌流行的时候,小老板们,从批发市场旁几十幢大楼里,哼着歌,陆陆续续的走出来了。来到了商场里,来到了路边,来到了早市旁,开起了一家家的批发店。起初,店里的东西还卖得比大楼里的贵点,毕竟店面的费用还是很高的,又是转让金,又是租金的,后来,价格战越演越烈,简直乱套了,老板们也就不分楼里楼外了,只要你付钱,我就给。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