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西域人,叫作鸠摩罗什,住在今天我国的新疆省。在道安那个年代,那里由一个叫作“龟兹”(qiū cí)的王国统治。鸠摩罗什佛学水平极高。西域近印度,因此官民受佛教的影响比中国深。鸠摩罗什凭借精深的佛法在西域诸国拥有很大的威望。据说他说法的时候,各国王族都长跪在他座位的两边,恭请他登坐。
鸠摩罗什通晓汉文和梵文,更棒的是,他对译文的评价标准同道安一样,也注意尊重佛经原意。
鸠摩罗什即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佛经翻译家,他会让以天朝自居的中国僧人们见识到,他们对佛经的不同理解,早在两百年前印度佛学界就有了定论。鸠摩罗什还将带来一套逻辑完备的佛学理论,足以终结所有的疑问,把中国僧人们的观点甩出好几条街去。
可身在襄阳的道安对此还一无所知。
日期:2012-07-19 15:27:25
六 为什么有好人受苦有坏人开心?(这章讲了点零碎儿)
108
道安在襄阳的这段时间里,北方的战乱渐渐平定,硝烟散去以后,一个空前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屹立在中国北方。
这个政权的发源地和中国春秋时期秦国的领土相近,因此在建立帝国之后,使用了那个曾经威震天下的国号“秦”。历史上称为“前秦”。
前秦帝国崛起迅速,帝国的统治者苻坚自称“天王”,而非中国古人一贯使用的“皇帝”。苻坚志向远大,梦想能建立如秦汉一般强大的帝国。相比之下,征服南方的东晋帝国统一中华,仅仅是他伟大事业的一小步。
在道安66岁,慧远34岁的时候,前秦帝国的军队包围了襄阳城。进攻的军队大约有20万,而襄阳的守城部队只有2万。双方实力悬殊,秦军很快就占领了襄阳的外城。襄阳的最高军事长官朱序只能退守内城。攻守战争极为艰苦,据说连朱序的老母、婢女都登城巡视,协助防守。
这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道安打算出城,守城的朱序却不让。
万般无奈之下,道安只能把自己的一众徒弟全都打发到各地去分散传教。据《梁高僧传》记载,道安对每一批离去的徒弟都一一嘱咐。直到慧远这里他一言不发。慧远跪下来说:为什么师父到我这里,独独没有嘱咐?道安回答说:像你这样的人,我还有什么担心的呢?
从此,慧远离开了道安,踏上了自己的求佛道路。
我们不着急说慧远的去向,您大概和我一样,刚刚产生了一个疑问:
朱序不是很敬仰道安,对道安很好吗?为什么这次要关着他不放呢?
史书上并没有解释道安和朱序的动机各自是什么。我们可以稍作推想。
从道安这方面来说,既然道安在襄阳久居十几年都没想过派徒弟到外地传教,可见外出传教并不是遣散徒弟的主要原因。等秦军兵临城下了才想要出城,多半是担心刀兵误伤了徒众,或者是对苻坚政权的宗教政策没有信心。其动机和他之前在北方四处躲避是相同的。
朱序这边呢。道安来到襄阳之后深受举国权贵的敬仰,道安又是个说过“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人,自然不应该和权贵结下什么矛盾。朱序也没有理由对道安产生敌意。因此我觉得朱序的动机只能解释为,他把道安看作了晋帝国或者他自己的政治筹码。不让道安出城是怕他被秦军俘虏。朱序只禁止道安一个人出城,对其他僧人不加阻拦,也佐证了这一点。
日期:2012-07-19 15:34:04
109
不管朱序如何对待道安,他作为守将算得上极为称职,以悬殊的兵力坚持了近一年的时间。在襄阳南200多公里的地方,驻扎了7万人的东晋军队。但是军队指挥官恐惧前秦帝国的兵力,按兵不动。直到襄阳城被围了近9个月,在朝廷的压力下,才派了一支8千人的部队前去增援。这区区8千人也畏战不前,根本没上前线。
苦守了10个月后,朱序手下的一位将领叛变,襄阳城被攻破。朱序和道安都成了秦军的俘虏,被一路押送到前秦帝国的首都长安。
对于道安来说,这一路行进最大的意义不在于他从此开始了身处前秦帝国的新生活。而在于他正在命运的安排下离鸠摩罗什越来越近。
道安的徒众在围城期间都安全的离开了襄阳城。那么如果朱序没有扣押道安,道安也会安然出城。为了躲避战乱,他只能往更南方走,也就不可能被秦军所俘前往长安。那样的话,道安只会离西域越来越远,恐怕连听说鸠摩罗什的机会都没有了。
道安和朱序等人作为俘虏来到长安,见到了天王苻坚。
和石勒一样,苻坚也是少数民族首领。不同的是,苻坚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他极为热衷儒学。
热衷到什么程度呢,苻坚掌权之后,下令在官员中普及儒学。儒家的各个学科都找到了老师,只有《周礼》没有人会讲。最后发现一个大臣的母亲会讲,可按照儒教,内眷抛头露脸不合适。于是苻坚就让人在这位老太太家拉起一个纱帐,让老太太隔着纱帐给大臣们上课。确实做到了求知若渴。
我们说过,儒学是在古代最适合统治中国的学问。熟读儒学的苻坚和其他少数民族首领相比,在政治上占了不少便宜。这也是秦帝国能迅速壮大的一个原因。
苻坚尝到了儒学的甜头,就对儒学推崇得有些过分。
儒家礼教里面的“三纲五常”,第一个就是“君为臣纲”,忠诚是最大的大事。所以苻坚一见到朱序手下那个叛徒,就下令拉出去杀了。他反倒认为朱序忠贞不二,是儒家道德的楷模,重用朱序为帝国的财政部长。
对于道安,不怎么读书的石勒尚且能明白佛教国师对统治的重要,用功甚勤的苻坚自然就更加明白了。苻坚以国师之礼对待道安,待遇和之前的后赵帝国相比有过而无不及。
日期:2012-07-19 15:52:09
110
关于这点有两个小故事,未必是真事,您就这么一听。
据说苻坚打下襄阳后曾对属下说:“我用十万大军攻打襄阳,只是为了一个半人而已。”
属下自然知趣的问:“那一个半人都是谁啊?”
苻坚回答说,一个是道安,另半个是道安的一个朋友,也是很有学问的习凿。
有些佛教史对这话信以为真并津津乐道,我觉得这就有点不现实了。
对于政治家来说,战争的首要目的当然是征服领土、消灭敌人。道安固然重要,也不至于需要发动几十万人的大战。联系前秦帝国前后的行动来看,占领襄阳不过是一连串有步骤的军事行动中的一环而已。
退一步说,假若苻坚真的想要道安超过襄阳的话,那在发动战争之前一定会先通过外交手段要个试试。以当时东晋帝国那么点儿实力,也没理由不给。
因此,假如这话真说过,也多半是苻坚说便宜话来收买人心。
还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有一天苻坚带着道安同坐一辆车出游。道安不是长得很丑么。就有大臣进谏说:道安相貌丑,出身低,您贵为天子,不应该和他坐一辆车。苻坚听了很生气,说:能和道安先生同坐一辆车,是我的光荣!还命令那进谏的大臣亲自扶道安上车。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