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回忆录:走上权力巅峰的奥秘》
第45节

作者: 非魚亦魚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7-23 08:04:37

  215年三月,我随着曹公出发了,我们先到了陈仓,准备从武都进入氐人地区。张鲁以道教统治汉中,他的教规深为汉夷各族所接受,况且曹公的进取在夷人看来也是一种利益的侵夺,因此武都的氐人进行了坚决的抵抗。
  曹公用大将张郃、朱灵打败武都氐人,随即由陈仓出大散关,进入了河池。在这里,氐王窦茂率众一万据险抵挡,坚决不肯投降,因此这一战我们打得非常艰难,直到五月份才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河池一下,西平、金城二城不战自降,二城将领在蒋石、麴演的率领下杀死韩遂,献上了他的头颅。
  韩遂起兵作乱已达三十二年,他终究蜷缩于边塞之地的西平送了命,他此年已经七十多岁。韩遂算不得有为有能之人,我至今对他的作为十分纳闷。

  此年秋七月,我们终于到达了阳平,此处就是我们此战最关键的一关了。
  张鲁本人本是没有几分斗志的,他在曹公出兵之初,其实就已准备投降,他甚至早派出了请降使者。但是他的计划被其弟张卫阻挡了,张卫不甘心将汉中拱手相让,他坚决要打。我们现在面对的就是张卫。
  张卫在阳平关设守,在山腰上修筑了一道长达十多里的城墙,他成功地阻住了我们的进攻。
  当其时我军粮草已近断绝,如此相持下去对战局十分不利,于是曹公放弃进攻,做出了退军的决定。他觉得汉中只是“妖妄之国”,绝无作为。
  由这件事看来,六十多岁的曹公已经没有当年的斗志了,他多年的内外攻伐大概已经使他身心俱疲。汉中之战的意义非常重大,他竟能在此时做出撤军的决定,难道他现在已经为他取得的战绩满足了吗?难道他其时已经打算将未竟之业交付后人了吗?
  或许曹公当初对这次汉中之战看得也过于轻易了,这也应当是他产生畏难沮丧心理的原因。曹公出兵之前,曾听到熟悉汉中情况的人说:“张鲁易攻,阳平城下南北山相远,不可守也。”那知道我军来到之后看到的完全是相反的情况。无怪乎曹公要说:“他人商度,少如人意。”

  曹公宣布的撤军计划立刻遭到了西曹掾郭湛的反对。郭湛认为张鲁派出的请降使者目前还在我们军中,很显然张卫是孤军作战。张卫偏师而出,绝无能为,只须孤军深入,足以破敌,否则我军就坐失良机。
  然而曹公并没有听从,他还是下令撤军了。当时著名的智士刘晔也在军中,他做的是行军主薄,曹公先行退却之时,便是留他做的后。
  刘晔也不同意撤退,他认为张鲁必克,行军打仗不可能事事周全,不可因粮食问题耽误大计。因此他随即派人骑马追上曹公,将他劝下,并提供了奇计。
日期:2012-07-24 09:08:22

  曹公大军一撤,张卫所部立刻全军松懈下来,他们完全没有料到曹公会去而复返,在之后不久会偷偷派出奇兵进行夜袭。
  张卫军疏于防范之际,曹公部将解慓、高祚等突然攻上,张卫军随即大乱。混战当中,高祚等擂鼓吹号召集后军,这鼓声号角声使张卫误以为大军已遭覆灭,因此他立刻趁夜突围而去。

  汉中唯一的一支强军被消灭了,阳平关拿下预示着南郑唾手可得,张鲁到此时再无犹豫,立刻准备叩头而降,但是他的功曹阎圃却又出来阻止。这个阎圃即是当初劝阻张鲁称王的人,他在此时又有一种说法。他说:“被迫投降肯定无功,不如再抵抗一番,等曹公受到阻力时再献礼称臣。如此才能得到重视。”于是张鲁改变主意,转身率军由南山窜入了巴中。
  张鲁逃走之时,他的属下本劝他将所有宝货仓储全部烧毁,但是那张鲁既然已心存降意,怎肯出此下策?他遂以“宝货仓储都为国家之物,当前行为不过是躲避锋芒”为由否决了这项愚蠢的提议。
  张鲁终因这一明智行为保全了全家性命,和后来的富贵。
  张鲁去后,我们很快就进入了南郑,曹公收取了张鲁府库中保存完好的珍宝,随后大犒三军。我军从武都出发,行军千里,一路跋山涉水,历尽艰险,我是真知道曹公何以会将南郑形容成一座天然的牢狱,将斜谷说成是五百里石窟了。犒赏之下,我眼见全军一瞬间忘记疲劳,人人雀跃的情形,对军心对赏罚都有了深刻的认识。

  张鲁是到十一月经曹公连番劝抚才出来投降的,曹公果然特别厚待,将他和五个儿子都封为了列侯。同时被封为列侯的还有那个阎圃,他主要是因为当初劝阻张鲁称王被封的。
  汉中拿下,我本以为曹公会趁势进取益州,并为此做好了准备,但是我不久后就从军队的部署上看到曹公的意思,他仍是到此为止了。此时攻取益州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因此我忍不住就向曹公提出了建议。
  这是我到军中后第一次主动建议,我说:“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然而曹公看了看我,却回答道:“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得陇不能望蜀,人不可贪得无厌,他竟是这样回答我的!
  曹公就这样轻易放弃了这个大好的机会,自那时起,我真正地懂得了人的局限,对战胜曹公充满了无限的信心。我不再那么崇拜他了。
  当时与我持相同意见的还有那个刘晔,刘晔当初是这样对曹公说的,他说:“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

  刘晔比我说的具体,但我们的意思完全一致,然而曹公都没有听。他没有听,便导致了他后面的后悔。
  曹公撤军仅仅七日之后,有蜀中降人告诉我们说,当我军攻下汉中之时,“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曹公为此急召刘晔来问:“今尚可击不?”刘晔回答:“今已小定,未可击也。”战胜之机只在数日之间。
  我疑心曹公对我的回答是有所针对的,他大概早看出了我永无餍足的进取心,或者说是野心,他后面对我的疑忌未尝没有此因。我资历尚浅,往日里除了任繁苦干并无突出表现,但那刘晔自小就有识见超人之名,何以曹公也不能见从呢?这根本原因就在刘晔的身份上。
  刘晔是汉武帝刘秀之后,他就因为此而不得曹公信任。刘晔一生每每料事如神,但每每出计几乎都不得采用,这种状况直持续到曹丕时代。

  刘晔在明帝曹睿时代还算是非常受宠的,那个时候的情势已经颇为不同。但是刘晔到了此时反而不如以前那么积极了,他采取了曲意奉承的方式来固宠。
  刘晔顾忌自己的身份,对同僚基本保持了疏远的态度,对明帝则一律巧妙奉迎,结果适得其反,终于落得个抑郁而死的下场。
  刘晔回避众人,便没有朋友,他过于奉迎,将一身智谋都用到这上面去了,便容易使某些人厌恶。当有一天有人将刘晔这一点直言不讳地告诉明帝时,明帝就暗地里对刘晔做了考察。此后明帝每每以相反的意思咨询刘晔,刘晔果然一律称是,而且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于是明帝随即将刘晔打入了冷宫。
  刘晔以如此之智却无能消除主上的疑忌,到老来心灰意冷反干脆反其意而为之,这又是刘晔的局限。厚黑关系学告诉我们,广泛的人脉是人得以成事的基础,诚信则是人际交往的关键,刘晔人为地在自己的前进道路上设置了如此多,如此大的障碍,他不能逃脱这样的结果。
  刘晔在这一点上绝对无法与我相比,你不久就将看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