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那些事儿》
第24节

作者: 沧海一粟110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7-17 11:38:27

  92.
  消息传到北京后,朝野上下一片欢喜。面对如此大的胜利,朝廷自然要论功行赏一番。但朝廷的封赏却犹如一盆冷水浇在了清军将士的头上。
  就拿直隶提督刘铭传来说,北上转战两年多,战功显赫,还差点送了性命,本以为会得到重赏,但朝廷只赏了个正三品的三等轻车都尉世爵。其他将领也都不过是个正四品的骑都尉或正五品的云骑尉。

  不成正比的付出和回报激怒了征战沙场的将士,个个都情绪激动,大发牢骚,要尥蹶子不干了。
  就说刘铭传吧,听完对自己的封赏后,立马就蹦了起来,大喊道:“歇作罢(合肥语),还干个屁呀!朝廷如此小气抠门,只给我一个三等轻车都尉,我还不如留着这条命回老家享清福呢。”
  经刘铭传这么一闹,其他将领也跟着起哄,不仅牢骚满腹,还公开骂娘,场面几乎乱得不可收拾了。
  其实,李鸿章也觉得朝廷这一次赏功不高,但事已至此,身为军人,岂能为奖赏而置大清的安危于不顾?

  于是,他拍案而起,把发牢骚的将领统统训了一遍。接着,心平气和地说:“虽然朝廷这一次的封赏偏低,但皇恩浩荡。再说,还有一大股西路捻军未平,就不算得了全功。等我们把西路捻军剿灭后,朝廷还会吝啬赏赐吗?”
  其实,等“剿灭”西捻军后,朝廷会不会重赏这些将士,还是个未知数。李鸿章之所以现在许诺这个空头支票,无非是想拢一拢散了的军心,好一致剑指西路军,完成“剿捻”的任务。
  这一招还真管用,将领们也觉得朝廷或许真是这样想的。于是,大家又把劲使到了一块儿,准备全身心地投入到“剿灭”西捻的战斗中去了。本以为事情就这么解决了,但大家心里还是憋着一口气,隐患还是没有被彻底消除。
日期:2012-07-18 15:29:58

  93.找准突破口逐个击破
  东捻军被围,在这十万火急之际,曾向在陕西与左宗棠部对战的西捻军张宗禹等发出求救信号。

  兄弟有难,岂能不帮?
  张宗禹等当即决定撤离陕西东进,为东捻军突围杀出一条血路。
  西捻军本来打算率部南出潼关,由豫入鲁,来个里应外合,把清军杀个落花流水。但是考虑到自身的优势是“以走制敌”,相对于攻坚战来说,更乐意“打游击”。
  张宗禹等考虑到清军聚集山东,河北空虚的现状,最终决定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进军直隶,威胁京畿,迫使清军回救,从而为东捻军解困。
  虽然策略是对的,但最终还是错失了时机。
  1868年2月,当西捻军冲破壶口河防,进入冀南,再经顺德、保定、易州,直逼北京附近的房山县时,东捻军已经全军覆灭。

  如果有现在方便的通讯,西捻军知道东捻军已经败亡后,肯定不会往死胡同里钻了。但现实是他们不知道已经来晚一步,还梦想着救兄弟于水火之中。
  刚刚灭了东捻军,朝廷的高兴劲儿还没过,西捻军就又冒了出来,而且几乎就出现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清廷上下一片惊骇之色,急忙调兵遣将防卫京畿重地。
  因为东捻军全军覆没,所以,清军不用两线作战,可以集结所有兵力对付西捻军了。
日期:2012-07-23 09:50:53

  94.
  朝廷连下五道诏令,让李鸿章率部速到京城保驾。当时,李鸿章正驻军济宁度岁,得知事态万分严重后,他便下令分派诸将北援,但淮军将领们谁也不肯带兵北上。李鸿章知道,这是因为朝廷赏赐不公,对他许诺的空头支票也比较怀疑的结果。
  如果一个人公然抗命的话,李鸿章还可以用军法处置,但当大家都抗命的话,他就没办法了。因为如果把大家都法办了的话,他就真成了光杆司令。
  另外,这些淮军将领还吵吵着要带兵北上,攻下京师,造清政府的反。这还了得?都说李鸿章是淮军的头,但当他不能给淮军争取到最大利益时,就没人把他当根葱了。
  结果,李鸿章因为救援不利受到处罚,被撤销刚刚加封的骑督尉世职,革去双眼花翎,还被褫去黄马褂。
  无语了。
  无奈又郁闷的李鸿章把气都撒在了左宗棠身上:

  都怪你,如果你不把西捻军放出来,就不会殃及到我了。没两把刷子,还在那里装模作样,真是恶心。
  发了一通牢骚后,李鸿章开始琢磨眼下的棘手问题。如果有人能先迈出一步,带军北上的话,只要有了这个突破口,再逐个突破其他人,这样事情就好办多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