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解读:唐诗演义》
第38节

作者: 李晓润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7-22 08:52:19

  张继和皇甫冉都是因为一首诗青史留名,但他们生前并不得意。和皇甫冉同为大历十才子的韩翃比他们幸运,他虽然也只有一首诗堪称绝唱,却因此做了翰林。自从李白供奉翰林之后,这个通常兼任知制诰的职务就成了最让人羡慕的皇帝侍从官。到了明清两朝,如果宰相没有做过翰林学士,就会被认为资历不够滥竽充数。
  韩翃的家乡也在河南南阳,和张继可能是同乡。他似乎也不讨南阳人喜欢。南阳人心里只有诸葛孔明。诸葛亮除了帮助刘备建国,真实的理政带兵能力远没有《三国演义》渲染的那么神,多次北伐一事无成。一个国家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是他的文学艺术家而不是政客。中国最值得骄傲的应该是陶渊明、李白和苏东坡,就象英国最值得骄傲的是莎士比亚而不是丘吉尔,德国最值得骄傲的是歌德而不是希特勒。

  韩翃在天宝十三载考中进士,比张继晚一年,次年即发生安史之乱。韩翃从珠穆朗玛掉进马里亚纳。十年寒窗得到这么一个结果,命运似乎在和他开玩笑。
  有个李姓豪门子弟非常欣赏韩翃,把家中歌姬柳氏相送。柳氏也仰慕韩翃才名。两人深情缱绻,不羡鸳鸯只羡仙。安史叛军进入长安之后,韩翃带柳氏逃难,叛军被打退后又回到长安。这时淄青节度使侯希逸慕名征召韩翃为幕僚。韩翃不想给侯希逸耽于女色的印象,就把柳氏留在京城。当时长安依然兵荒马乱,柳氏为安全起见,一度遁入空门。
日期:2012-07-22 08:52:51

  两人分别数年,期间韩翃给柳氏寄了一首词,委婉地询问她是不是已经跟了别人。
  章台柳,章台柳,颜色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柳氏写了一首词回寄,告诉他流光容易把人抛,只怕见面时红颜已老。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增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韩翃不擅交际,在侯希逸帐下并不受重视,所以也不敢请假回京迎接柳氏。柳氏无依无靠,被偶然看见她姿色的番将沙咤利劫走。当时朝廷为了平定来自东北的安史叛军,向西北回纥等少数民族借兵。据说唐肃宗曾经和回纥首领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回纥兵因此横行无忌。
日期:2012-07-22 08:53:21

  正好这时韩翃奉侯希逸之命进京执行公务,在路上和沙咤利、柳氏擦肩而过。沙咤利倒也豪爽,听柳氏说韩翃是她故人,允许柳氏和韩翃见面。韩翃和柳氏知道现在是沙咤利这些武夫的天下,他生未卜此生休,客套完后随即分手。
  当天韩翃到达临淄,临淄驻军的校尉宴请韩翃。韩翃闷闷不乐精神恍惚,在座将校追问原因,韩翃如实相告。席上有位青年军官许俊向来爱打抱不平,立刻上马追踪,趁沙咤利不注意把柳氏抢走,带回来交给韩翃。侯希逸本是安禄山部将,性格豪放,知道这件事后不但不责怪许俊,反而说:“以前我也干过这种事情。”

  这个故事出现在许尧佐的传奇《柳氏传》里,按照唐传奇作者喜欢写真人真事绝不造谣的传统,应该有一定根据,不是空穴来风。许尧佐出身书香门第,兄弟多人皆中进士,他还考取过博学鸿辞,官至谏议大夫。
日期:2012-07-22 08:54:05

  韩翃和柳氏的故事还影响到另一位中唐诗人赵嘏。赵嘏是淮南山阳县人,唐武宗会昌二年的进士。因为写过《长安秋望》“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得名“赵倚楼”。赵嘏年轻时客居江苏润州,当他进京赶考的时候,他的姬妾桂娘也被当地驻军将领夺走。赵嘏闻讯写了一首《有赠》派人送给这位将军。
  寂寞堂前日又曛,阳台去作不归云。
  当时闻说沙咤利,今日青娥属使君。
  那位将军听幕僚解释了这首诗的意思之后,生怕赵嘏在京城起诉,只好把桂娘放走。桂娘比柳氏坚贞,她认为破镜不能重圆,和赵嘏见了最后一面后随即自尽。
  侯希逸的窝里反给了安史叛军致命一击,他也成为凌烟阁留下画像的功臣之一,受封淮阳郡王。此后侯希逸逐渐得意忘形,不理军政。他喜欢做两件自相矛盾的事情,一是崇信佛教兴建寺庙,一是耽于游猎大量杀生。军民对他怀恨在心。永泰元年侯希逸打猎归来,竟被部下将士拒之门外。侯希逸无奈只好前往长安。韩翃也跟他回京。不久侯希逸病死,韩翃失去靠山,在长安闲居十年。这期间韩翃一度加入汴宋节度使田神功兄弟的幕府,可是田氏兄弟也很快永垂不朽。

日期:2012-07-22 08:54:54

  河南少尹李勉镇守开封的时候,韩翃再次做了幕僚。因为郁郁不得志,他很少和同僚交往。这天他在家里睡得正香,有人大声敲门。开门之后来人立刻向他讨赏。
  “员外已经官拜驾部郎中知制诰。”
  韩翃愕然:“不可能,你肯定弄错了。”
  来人说:“错不了,我刚才看了邸报。”
  原来朝中知制诰缺人,宰相两次推荐的候选人唐德宗都没首肯,只好当面请示。唐德宗点名要韩翃。

  无巧不成书,当时有个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宰相只好把他们的简历同时递上去。
  唐德宗批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青烟散入五侯家。与此韩翃。
  这首寒食诗和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样,写的是一派承平景象。德宗是唐朝最喜欢诗歌的皇帝之一,韩翃之所以得到他激赏,大概是因为这首诗让他想起盛唐。
  《寒食》之外,韩翃还写过几首好诗,比如《宿石邑山中》。
  浮云不共此山齐, 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 秋河隔在数峰西。
  那些和我一样生长在山村的人对这首诗肯定特别喜欢,因为“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是我们常见的故乡风景。
日期:2012-07-22 08:55:19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是韩翃的另一首代表作,这首诗也入选《唐诗三百首》。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已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同题仙游观 》同样入选《唐诗三百首》,不过我认为有点勉强。这首诗工整有余,韵味不足。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生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毕竟是爱情故事的男主角,韩翃还善于写女儿情态。比如这首《想得》。
  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
  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
  《中兴间气集》的编者高仲武高度评介韩翃的“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他说韩翃“意放经史,兴致繁富,一篇一韵,朝野珍之”。
  韩翃晚年做了一段时间悠闲的宫廷诗人,经常和李端、钱起等人出席王公贵族的酒宴,再也没有写出象样的诗文,只有“塞草连天暮,边风动地秋”被人记住,当时他和皇甫冉等人一起送宰相王缙赴幽州巡边。
日期:2012-07-22 08:56:59

  对诗人来说,自己的诗歌能够上达天听,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唐宪宗在位的时候,北方少数民族武装经常南侵。朝堂之上有大臣主张和亲。唐宪宗问:“最近有个很会写诗但是姓名比较罕见的士子,你们知道是谁吗?”
  宰相回答:“可能是包子虚或冷朝阳。”
  唐宪宗摇头。他当场吟诵了一首诗。
  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

  世路尽嫌良马瘦,惟君不弃卧龙贫。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
  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大臣们这才反应过来皇帝说的是戎昱。这首诗是戎昱的《上湖南崔中丞》。
  唐宪宗又问:“你们还记得戎昱的《咏史》吗?”他又随口背诵出戎昱这首诗。
  汉家青史内,计拙是和亲。
  社稷因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大臣们知道了皇帝的态度,不敢再提和亲。
  经过这件事之后,戎昱诗名大振。京兆尹李銮想把女儿嫁给他,条件是让他改姓,姓戎不太好听。戎昱坚决不答应。
日期:2012-07-22 08:57:20

  戎昱在我的家乡江西赣州以及湖南永州做过刺史。在永州做刺史期间,当地出了个特别会唱歌的湘妹子,山南东道节度使于頔听说后希望戎昱把他献给上司。戎昱无奈只好答应,临行前他写了一首歌,吩咐这位妹子见到于頔后一有机会就唱出来。

  那湘妹子到了节度使府,果然找机会高唱此歌。
  宝钿香蛾翡翠裙,妆成掩泣欲行云。
  殷勤好取襄王意,莫向阳台梦使君。
  于頔听出戎昱很喜欢这个小阿妹,只好把她送回。
  有的史家认为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唐以后开始走下坡。这样的说法比较空泛,不过从皇帝本身的文艺修养来看,倒是确实有这么一种趋势。唐宣宗李忱凭吊白居易的“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堪称名篇,南唐李后主也是著名词人。到了北宋,宋徽宗虽然做了金人俘虏,但谁也不能否认他的书法绘画功力。元明清以后,帝王中再也没有出现一个文艺大师。乾隆皇帝一生写了上万首诗,可惜才过了几百年就已经无人提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