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
第9节

作者: xajh200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6-17 21:29:51
  另外一件事,在秦献公以前,战国前期的大半个

  世纪里,秦国的政局被以庶长为首的官员所操纵,
  上任君主自身能一直保住权位就已经不容易了,他们
  所指定的继承者基本上就没有能够继任后撑过
  几年时间的。而秦献公自己不但顺利的当政20多年,
  而且他任命的继承者秦孝公也很顺利的上台并当政

  20多年,一点波折也没有。以后秦国的君位传递
  一直都比较正常和稳定,被指定的继承人都能顺利
  即位,除了秦武王死后那一次以外都没有发生过争
  夺君位的政变斗争。而那次是因为秦武王举鼎猝死,
  没有留下后代。而且斗争的延续时间和破坏性都比
  不上战国初期。
  日期:2012-06-17 21:31:04

  所以,秦献公时期是秦国内政的转折时期,在他之后
  政治的稳定性改善了很多,和以前完全是两样。他之所以能做
  到这一点,一方面是通过自身各方面的实际作为和成就提高
  君主的威望,另一方面他打击了官僚的过大势力,调整了权力
  配置和结构,使这些官僚在秦国历史上再也没能发挥重大影响。
  而这一切都是在没有采取令人印象深刻,轰轰烈烈,冷酷无情
  的流血斗争和铁碗清洗政策的情况下发生的,所以,秦献公的

  特点是默默无闻而又注重实效的推行改革。
  日期:2012-06-17 22:04:07
  在那个时代,秦国的政局稳定下来,国力随着改革节节上升,
  对外战争打败了号称最强的魏国,(在当时没有国家能够和魏国
  打成这样的战绩,孙膑10多年后才出现)而国君又被天子封为霸主。

  这些成就和以前的窘迫局面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当时的条件下,
  很难指望更好的情况了。所以秦国人民应该是非常欢欣鼓舞,
  士气高昂的。前361年,秦献公死去不久,又发生了魏国迁都
  大梁的事件。这个事件的原因,我认为是多种因素结合造成的,
  比如山西高原上资源的缺乏,还有首都地理位置的脆弱,秦献公
  的进攻只是最后一根稻草,但是当时的人不会考虑这么复杂,毕

  竟这个迁都的时间离败于秦国的几次战争时间太近 ,很容易让
  人解读为害怕秦国和秦献公,所以秦献公在东方的名气更盛,甚至
  被称为秦元王。
  日期:2012-06-26 23:21:31
  魏国迁都,和10年前魏武侯死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有关,前370-369年,魏国在魏武侯死后发生争夺君位
  的内乱,韩赵两国乘机派兵进入魏国浑水摸鱼,差点就

  把魏国给瓜分了。魏惠王上台后,认识到了几个问题,
  首先,魏国首都安邑的位置被韩赵国土紧紧夹在中间,
  缺乏纵深保护,而且秦国也容易攻击到。(石门之战
  就发生在离安邑不远的地方)一旦内部有事,容易
  被外国操纵干涉内政。还有,韩赵两国不值得信任,
  以前,魏国和赵国经常有矛盾甚至偶尔发生战争,但
  这次连韩国也参与了,魏国差点亡国。所以,魏惠王
  认为三晋同盟不可能有真正的前途。魏国是三晋同盟的

  领导者,它对三晋同盟都不再有信心,这个同盟从此就
  等于真正解体了。
  魏国的不信任,表现在互换土地的运动上。三晋
  国家,从一开始彼此的土地就犬牙交错,互相穿插,甚至
  有孤零零的飞地镶嵌在它国的领土里面而和本国的主要

  领土不接壤。这样三国都很不方便,比如老百姓出行走近路,
  还有官员赴任,国家收取赋税,调动军队等,都有可能会经过
  别国的领土。但是在三国关系良好的时期,比如魏文侯时期,
  三国之间为什么不互换土地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是因为,这种
  复杂的领土划分现状可以被作为一个把三国绑在一起的纽带,
  只有三国关系良好,彼此有足够的信任,才会让各国的行政
  运作物资调配顺畅无碍。同时,其他国家也搞不清楚这三个国
  家的领土这么复杂的划分细节,当时并没有导航卫星,也没有

  GOOGLE 地图,进攻三晋中的一个国家,说不定它就不小心打到
  其他国家的土地上了。
  日期:2012-06-26 23:26:34
  所以,魏惠王和韩赵两国互换土地,说明魏国开始为三晋
  同盟的最后破裂,为新的,立足于本国军队实力的战争做准
  备了。互换土地后,魏国的领土轮廓比以前要清晰了一些。

  大体可以比做一个扭曲的杠铃。中间的杠杆是一个被韩赵两
  国领土夹在中间的狭窄的孔道,孔道连接着两边,一边是安
  邑所在的河东地区和占领秦国的河西地区组成的一块,一边是
  黄河中游的平原地区组成的一块。当然,这两边的土地远不象
  杠铃那样圆润厚实,而是一下凸出一长条,一下又凹进一大片,
  没有规律,象扯烂的布条。相对于魏国的领土总面积,它需要

  防守的边境线还是复杂漫长的有点离谱,纵深还是太短,即使
  有魏武卒那样的快速反应部队也很难防守得严密周全,魏惠王
  仍然充满不安全感
  寻求安全,首先要让首都地区有安全感。安邑地区的地理
  位置相当不好,而且当地也缺乏资源,比起黄河中游平原,山
  西高原的农业生产条件要差的多。无论是黄河河谷还是汾河河

  谷地区,都比较狭窄,可耕地不多,远不如秦国拥有的渭河平
  原那么广阔富饶,而且黄河和汾河河谷还被韩国给分去了一大
  块,难以给首都提供足够的物质供应。所以,魏惠王决定迁都
  大梁,这里资源丰富,而且是东部地区的中心,离周边边境线
  的纵深相对要大些,敌军进攻时有更多的反应时间。当然,由

  于周围都是平原,对于敌军难以起到阻碍作用,只好把大梁的
  城墙不断加高加固,使之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坚固城池。
  日期:2012-06-26 23:28:53
  迁都大梁也说明魏国的国家重心和整个发展方向转移到了东方。
  从历史发展来看,魏惠王从此采取了东攻西守的战略。
  在西部,派龙贾于前361年,358年修建河西长城,对秦国采取

  防御姿态。 不采取先进攻西部的战略容易理解,当时的人员物资
  主要来自农业,而农业中心在东部。如果魏国把战争重点放在西部,
  那它一旦开始战争,就得在秋收后召集主力部队,从东线出发,穿过
  太行山的隘口,爬上山西高原,然后在崎岖的高原土地上走段长路,
  再穿越吕梁山,渡过黄河,最后穿过沟壑纵横的陕西黄土高原地区,
  这才能到达河西与秦国交战的前线。这段路,即使以体力好著称的
  魏武卒走起来也是很艰难的,因为他们携带的东西太多太重,当时
  又都是泥土筑的道路,地上只要是湿的就很容易陷进去。至于后续
  的大部队和后勤物资就更慢更困难了。
  所以,魏国如果把主攻目标放在西线,那就得承受大量的非战

  斗的精力,体力,物资上的消耗和浪费,秦国不用象孙膑那样施展
  围魏救赵,减灶诱敌的计策,魏军就已经筋疲力尽了。
  反观秦国,他们如果要开战,秋收后直接从渭河平原调集军队,
  物资,很快就赶到前线,时间上比对手快,精力,体力,物资上没
  有消耗和浪费,以逸待劳。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魏国还要坚持主攻西线,只能说他们的决策

  者是不负责任的。当然要主攻同是处于平原上,本国军队容易到达的
  东线其他目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