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梦——我的五代生涯》
第23节

作者: 淡淡雨后茶
收藏本书TXT下载
  然而我说过,卢携有一个超凡的本领,就是总能找到很合理、很充分、很冠冕的理由,来掩饰其相当不堪的个人欲望。他举荐高骈的真实目的,就是想借平乱之功,来打压同僚、独揽大权。因为另有一位宰相,自始至终都在明确反对由高骈出任都统一职之事。那位宰相是谁呢?贬为太子宾客的郑畋郑台文是也。
  其实,郑宰相从剿匪的根本方略上,就和卢携意见相左。他认为由走投无路的灾民组成的乱军,和党项、吐蕃、南诏蛮军这些外族军队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和那些曾经犯上作乱的藩镇也是迥然相异的。打外族军队,只要把他们赶跑,就是胜利;镇压藩镇叛乱,只要把领头反叛者绳之以法,余下者自然会作鸟兽散;但是对付由灾民组成的乱军,一味打压则很难从根子上把问题解决掉了,乱军哪怕只剩下一个人在喘气跑路,不还是在大唐的地界上转悠、祸害吗?因此他竭力主张大唐朝廷绝对不应该单纯地迷信武力,而应该镇压与安抚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对那些气焰嚣张、态度蛮横的乱军,坚决予以镇压;另一方面,对大量的盲目跟风者和蠢蠢欲动者,就应当采取怀柔政策,不妨以减租减税、开仓放粮等办法,让他们自己先动摇了造反作乱的念头,待熬过荒年,大家重新又能勉强吃上饱饭,这些人自然就会放下刀枪,继续去耕地劳作当他们的草民了。

  而照着郑宰相的这一方略,对“都统”的要求就极高,绝对不是一个等闲之辈可以胜任的了。他必须得文武双全、恩威并济,既要有所向无敌的军事才能,又要有力排众议的魄力和明察秋毫的眼力,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一副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多贯齐下,灵活运用“打一巴掌塞一枚甜枣”的手腕,不崇尚杀戮,不片面地贪求军功,只视武力镇压为众多策略中的一个辅助手段……

  按这一标准来比照,高骈实在就有太多太多的欠缺了!
  首先,高骈彻头彻尾只是一员武将,他的所有功勋,都是靠上阵拼命换来的。他也许确实具备所向无敌的军事才能,但从他平素的兴趣爱好、日常行为中,郑宰相已然看出,那也是一位功利心极强、浑身上下写满着“欲望”二字粗陋俗人。尽管表面看起来,高骈除了打仗,平时爱好也就是吟个诗、作个对(客观点讲他的诗还写得不错),或者焚个香求个仙什么的(这就很无聊了,和乡野信鬼神的老太太区别不大),与买田地置产业、娶五房六妾这等庸碌常人爱干的俗事从不沾边,似乎很文雅、很高洁、很接近“文武双全”的至高标准。但这吟诗作对和焚香求仙的背后,正表明出他高骈所追求的,是“名满天下”、“得道长生”之类虚无飘渺、极为难求、极为可怕的东西。一个人欲望越大、越虚无,其行事势必越容易偏离常规,做人也势必越不靠谱——这就和平乱所需要的那种扎扎实实、事无巨细的实干型人才完全背道而驰了。

  其次,高骈在任浙西节度使时,根本不听从王铎宰相的指挥,心安理得地站在后面看王铎的笑话,表明剿匪平乱、其他官军的死活,在他的心里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有自己的地位和名誉——想想吧,有着这种卑鄙想法的人,不也正是一个热衷于勾心斗角地混官场的无耻官僚吗?
  更有一件事不能不提。高骈在任西川节度使期间,还曾干过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坏事:话说早在唐懿宗朝的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为抵御南诏蛮军,前泸州刺史杨庆复曾以重赏厚酬、军衔晋升一级为条件,招募了数千名西川勇士,编成了一队突将;仰仗他们的拼死护卫,成都城才屡次抵挡住了南诏蛮军的侵犯,得以获全。按说这些人都是有功之人吧,可高骈赴任伊始,第一件事,就是剪除异己,将他们晋升的军衔悉数削除,打回原点,接着又借口西川屡遭战火,百废待兴,军中用度严重匮乏,停发了他们的粮饷,让突将们从此既无军职又无俸禄,任由他自生自灭;然后,高骈又把西川境内所有胥吏出身的官员,通通削职为民,换成自己从郓州带去的亲信将校;最绝的是,又下令所有西川百姓,必须要用“足陌钱”来缴纳税赋,谁的钱要是不足陌,不管是收钱的还是缴钱的,一律以行赂罪论处,抓起来就是砍头之罪。

  啥叫“足陌钱”呢?姑且解释一下:一贯钱,不多不少一千文,就是足陌钱。从道理上来说,你缴纳税赋,当然就得十足十地把钱交足,拿着九百八十文冒充一贯,这不是在占朝廷的便宜吗?一贯钱少二十文,一百贯钱就少了两贯,聚少成多,朝廷不就要损失惨重了?但话得说回来,西川这都打了好多年的仗了,百姓们普遍穷得叮当乱响,一个铜钱恨不能掰成两半来花,这稍稍占一些小便宜,也真算不得什么大事,省下个一二十文,那可都是救命钱!所以西川原来的那些官员们也都开一眼闭一眼,明知不足陌也不追究,只当拿去赈灾了。而高骈不思百姓疾苦,更为得区区数十文便砍人脑袋,显然已是用法过峻,或者说,是在滥施刑罚了。

  高骈的这通胡搞,到底让西川军民忍无可忍,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的四月间,一伙没了活路的突将乘着月黑风高的夜色,突然鼓噪着冲进了节度府,要找高骈论理了,慌得高骈躲进了茅厕里,“落雕侍御”差点变成“粪坑老鼠”,才算逃过了一劫。其手下亲信牙将张杰,领了数百名全副披挂的军卒急忙赶过来平乱,一场混战,竟反而被这伙赤手空拳的突将们打得落荒而逃,吓得逃回军营里透头不出。亏得西川的监军宦官闻讯后及时出现,好言安慰,言之凿凿地许诺定然恢复突将们的军衔俸禄,才将这伙人勉强安抚住。不要脸的是:突将们被监军安抚住各自回营后,张杰却又作势领兵追了出来,追到北城,正好有数百名工匠在那里修建球场,就一通乱刀,将那些工匠们全部杀光;然后砍下脑袋,拎至高骈跟前邀功请赏去了:“高帅,末将已尽诛犯上作乱者,瞧,人头在此……”

  唉!不要脸的张杰可是更不要脸的高骈带出来的。要说这起事端的起因,不正是他高骈滥施刑罚,责任也正在他高骈自己身上吗?但你再看高骈,却又是如何处置的?表面上,他摆出了一副宽宏大量、既往不究的姿态,第二天便亲自出面,许以重金厚赏,安抚住了这帮突将;暗底下,却杀心顿起,将那伙夜闯节度府的突将们个个摸了个一清二楚。仅仅过去两个月,这帮突将才稍稍放松了警惕,高骈便突然动手,指挥手下亲兵四面出击,向他们下了杀手,别说参与暴动了的,便是他们的妻儿老小,从耄耋老人到待哺孩童,鸡犬不留、悉数杀光。数日之内,竟杀掉了近万名川人,尸首用几十辆大车拉着,蜿蜒排成了一条长龙,投到了成都的清白江里,致使清白江水染成红色,累日不褪……其行为,真是令人发指!

  由这件事可以看出:高骈除了是个极不靠谱的官僚之外,还是一个自视极高,从不愿意承认、改正自己的错误,且睚眦必报、心狠手辣的残暴之徒。
  而此时的江淮,已是防止黄巢回到中原作乱的最后一块阵地了,大唐朝将自己整个儿掏空,把所有的人力、财力,把事关天下大局安危的宝,悉数押到这样一个容易出离常规、不靠谱、好大喜功、且擅长下黑手的人物身上,又怎么可能是一个万全之策呢?
  日期:2012-06-02 19:59:47
  郑宰相认为高骈不合适,那么谁又是合适的都统人选呢?也许他自己就是。另外,接替高骈去当西川节度使的崔安潜,或者也有这个能力。但这仅仅只是假设而已了。郑宰相自己和卢携闹得水火不容,卢大人都要飞起石砚砸他的脑瓜子了,还怎么可能让他去当都统?要知道,卢携的身后,是有绝户人田令孜撑腰的,郑宰相从来耻于与宦官为伍,当然就比不上他来得得势了。至于崔安潜,他直接就把田令孜给得罪了,当都统?开玩笑,让他跟着郑宰相去当太子宾客,都算轻饶他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