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争锋:十七世纪中荷战争全纪录(1604-1662)》
第22节作者:
醉罢君山 钟斌的倒戈是李魁奇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此人并非泛泛之辈,他以前与郑芝龙也是一伙的,据史料载,在天启七年(1627年)时,“郑芝龙、钟斌破海澄,入中左所。”当时两人是并肩作战的海盗。崇祯元年(1628年),李魁奇受抚后复叛,钟斌便与之合伙,共同对付郑芝龙。然而钟斌始终对李魁奇深怀戒心,尽管他接受李魁奇的领导,却紧握自己的兵权不放,他的船队从来不受李魁奇的直接指挥。
随着李魁奇势力的坐大,钟斌与他的矛盾更加白热化与公开化。福建官府便开始打起钟斌的主意,策划让他临阵倒戈。曹履泰在《靖海纪略》中记道:“李、钟两贼自相疑忌,其机可乘也。但钟黠而李蠢,使李图之,不如钟图之。使钟独图之,不如芝龙合图之。盖独则势单,胜负尚半。合则势盛,有胜而无败。李贼一鼓可擒也。”
根据荷兰人的记载,李魁奇与钟斌关系恶化的原因是兵饷的问题。李魁奇通知钟斌要推迟发放兵饷,然而钟斌认为自己部下已经处境艰难,要求李魁奇立即将船上的丝绸卖掉以换银两。李魁奇对钟斌的要胁大为愤怒,警告他不得再提此事,并勒令他返回自己的座船。李魁奇有自己的打算,他准备以船上的丝绸购买荷兰人的货物,以换取荷兰人的军事援助。然而钟斌返回自己的部队后,立即扬帆而去,脱离李魁奇。
这一时间的海盗总是反反复复地变化着身份,令人看得眼花瞭乱。本来与李魁奇联合攻打郑芝龙的钟斌,忽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与郑芝龙联手剿杀了李魁奇。在福建官府眼中,钟斌是海盗中最为狡黠多智的人物,剿灭李魁奇后,他并不愿意为官府所用,便假称追击李魁奇的余党,率自己的船队南下。他以“防夷”“防盗”为名,在厦门岛与铜山岛之间水域出没,打劫过往商船。
很显然,钟斌并没有投降官府的打算。在暗中积蓄实力后,他终于又打出海盗的招牌,扬帆北上,直入浙江,“诱明兵败之,总哨皆阵没”,“归而纵兵抢掠矣”。在劫掠浙江后,钟斌又回到福建,他甚至攻打省城福州,但被福建巡抚熊文灿挫败。到了崇祯三年底,在福建官兵的围剿之下,钟斌接二连三遭到重创。该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郑芝龙追击钟斌至平海,钟斌大败,弃巨舰器械,换乘小船潜往广东。次年(崇祯四年,1631年)正月二十二日,郑芝龙在南澳附近再次大破钟斌,沉其船九艘,生擒十一艘。这次胜利在荷兰人的《热兰遮日记》中也有记载,在郑芝龙对钟斌的战争中,荷兰人仍然对其提供了军事援助。
钟斌在屡遭郑芝龙重创后,遂逃往外洋。五月,郑芝龙打探到钟斌残余力量的行踪,秘密派遣舟师两面夹击海盗于甘桔洋,走投无路的钟斌蹈海自杀。
李魁奇与钟斌先后败亡,闽海暂时恢复平静。
战争总是有人倒霉,有人受益。李魁奇与钟斌是倒霉的人,而郑芝龙则凭借他卓著的战功由守备晋升为游击,他的弟弟郑芝虎受守备之衔。在这场战争中,荷兰人帮助郑芝龙剿海盗,郑芝龙也确实给予回报。荷兰人由此获得了某些特权,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荷兰的商船可以前往厦门岛停靠。
厦门岛实际上已经成了郑芝龙的地盘,他允许荷兰商船可以短时间停靠。按照当时大明帝国的法律,绝对不允许外国船只随随便便地停靠在中国沿海,郑芝龙又怎么敢顶风作案呢?以郑芝龙的官职来说,并不算大,可是财可通神,他的官职与他的权势是不成正比的。他是个非常精明的商人,不惜巨款打通诸多环节,从福建政要到朝廷要人,能花收买的,他从来是不惜血本。
譬如福建巡抚熊文灿,《明史》中对他的记载是:“官闽广久,积赀无算,厚以珍宝结中外权要。”这位富得流油的巡抚显然接受了郑芝龙许多进贡,对郑芝龙的所作所为,他自然是睁一眼闭一眼了。
日期:2012-05-22 17:04:05
《怒海争锋-40》
荷兰人的船只不仅停泊在厦门,而且还时常出入安海。安海又称安平,此处距离郑芝龙的老家石井约十余里。郑芝龙发迹后,在此置豪宅,占地面积有一百三十八亩。据《台湾外纪》记:“开通海道直至其内,可通洋船。亭榭楼台,工巧雕琢,以至石洞花木,甲于泉郡。” 郑芝龙甚至开通了一条水道,商船可以直接由此水道进入其豪宅。在郑芝龙的经营下,安海迅速崛起,并且很快取代了漳州海澄成为商业重镇。
明帝国开放海禁之初,以漳州海澄为惟一的对外贸易港。可是海澄只是一个内河港,从航运角度来看,无法成为一个优良港口。随着时日的推移,厦门与安海先后崛起,并最终后来居上,据史料所记,当时的安海已经是“市镇繁华,贸易丛集,不亚于省城”了。由于中国政府与荷兰并无自由贸易,荷兰的船只是不允许停泊在中国的港口,可是为了感谢荷兰人在剿灭李魁奇、钟斌的战争中提供援助,郑芝龙网开一面,让他们的船可以停泊于厦门与安海。
到了崇祯五年(1632年),福建的政局有了大变化。该年二月,熊文灿由于招抚郑芝龙、剿灭海寇有功,迁升为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福建巡抚一职改由邹维琏出任。随后郑芝龙被调往福建、江西、广东交界地带,镇压流寇钟凌秀。这对荷兰人来说,绝非好消息,后来他们写道:“我们的盟友一官凭其智慧和勇气消灭海盗之后,中国皇帝下旨令其由海岸迁入内陆,以武力去惩罚那些造反之徒(指钟凌秀)。……从而使我们失去一位可信赖的朋友,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或是巧合,或是有人预谋,以削弱我们的力量而对我们施加压力,最后使我们全面瓦解。”
荷兰人怀疑郑芝龙突然被调往内地镇压钟凌秀的叛乱,乃是官方有意找借口将他从厦门、安海调走,以此来禁止荷兰船只进出中国海岸。这个怀疑是有依据的。荷兰与中国之间发生的贸易,从来都不是正常化的贸易,没有合约文本,也没有具体条款,只有福建官员的口头承诺。郑芝龙能为荷兰人打开方便之门,自然是出于熊文灿的默许,如今熊文灿离开福建,换了个巡抚大人,一切规则又要重新制订了。
在邹维琏接任福建巡抚后,郑芝龙苦心经营的关系网由于人事变动而变得不那么牢固了。新巡抚上任后,先烧了三把火,他对郑芝龙纵容荷兰人的行为大加鞭挞,后来邹维琏在《奉剿红夷报捷疏》中有这么一段文字:“迨郑芝龙之剿钟斌、李魁奇也,夷颇有力焉!芝龙德之,情缘难割。于是,岁岁泊中左,前抚诸臣以夷未易当,姑以不治治之。而夷益大胆无忌,奸民居停,恬不为怪,甚至酋长乘大舆,常游安海城中。”
从这段文字中可见,邹维琏与熊文灿不同,甚至可以说他对郑芝龙抱着某种敌视的态度,显然并不信任这位海盗出身的游击将军。
郑芝龙不得不越发小心谨慎,为了避免给自己惹上麻烦,他一再警告荷兰人“不要再派戎克船去石井,也不要搭快艇来金门沿岸停泊,要在大担或浯屿交易,不过最好回去大员,在那里等候商人运货去交易,这样对公司比较好。”
这种表态无疑令荷兰人十分不满,可是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荷兰的竞争对手西班牙又卷进来了。当时福建商船到台湾大员贸易时,荷兰人会挑货品购买,本来作为商业行为这也算正常,但对福建商人来说,势必有一部分商品是卖不掉的。这时西班牙人开出更为优厚的条件,只要是船上的商品,统统购买,而且开出更好的价钱。商人的本质是逐利,包括郑芝龙在内的福建商家当然乐得与西班牙人做生意了。开往台湾大员的中国商船越来越少,荷兰人气得吹胡子瞪眼睛,可愣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日期:2012-05-24 08:44:00
《怒海争锋-41》
闽海的平静只是暂时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