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争锋:十七世纪中荷战争全纪录(1604-1662)》
第11节作者:
醉罢君山 后来荷兰人宣称“台湾土地……是属于中国皇帝。中国皇帝将土地赐予东印度公司,作为我们从澎湖撤退的条件。”把中国方面允许的“择便抛泊”理解为土地割让或赐予,显然与事实相悖,明显是荷兰人的胡说八道。但是这种胡说八道的背后,却可以看出中国在外交上的被动。日后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时,便警告荷兰人,台湾向来是中国的土地,中国不用时可以借给他们用,要用的时候就要讨回来。
澎湖之役有得有失。
这次由中国军队发动的军事威慑行动,从天启正月初二持续到七月十三日,历时约六个半月。其间只有小的军事冲突,并没有酿成大战。从战略上说,夺回澎湖岛当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里位于台湾海峡之中,扼东西 、南北水道,倘若有所闪失,将对福建沿海重要贸易基地漳州港、厦门港构成巨大安全隐患。荷兰人退出后,这条航道才是安全的。从这点上看,南居益是有功绩的,他对此显然也得意洋洋,在写给朝廷的奏疏中仍流露出自负的神情:“向非本院排众议于纷纭,独建渡澎之策,运神机于帏幄,屡尽推毂之奇,何以能蓦奏肤功,复祖宗百年疆土,弘敷远略,舒庙堂宵旦焦劳,有如今日者哉?”
可是澎湖之役并不是一次彻底的胜利。
这次战役雷声大、雨点小,并没有给荷兰殖民者予沉重打击。福建水师出海六个月,只是虚张声势,根本不敢大张旗鼓地展开军事报复。可见南居益对荷兰人的坚船利炮委实有很深的畏惧,在兵力与船只都超过对手的情况下,仍然缩手缩脚。
这位进士出身的巡抚大人在奏疏中却体现出他的文笔绝对比船炮还要锐不可挡,缩手缩脚的战术在纸上谈兵的吹嘘中演变成了完美的战略:“是役也,不折一矢,不缺一刃,徒以命将出师,声灵遐鬯,能使数年逋寇,一旦惊逃,海波不扬,边鄙无耸,视彼功成而骨为枯、虏灭而水尽赤者,不啻倍之。”倘若真的是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固然是善之善者的战法,可惜的是,事实未非如此。荷兰人撤离了澎湖,却没有离开中国,而是拉开其统治台湾三十八年的序幕。这群侵略者们非但没有遭到重创,反而因祸得福,若不是后来有大英雄郑成功横空而出,台湾岛恐不复是中国土地矣!
其实也不能怪南居益没能使结局完美,大明帝国已是风雨飘摇,非但是外患重重,国内反叛力量也此起彼伏。在过去一百年时间里,无数的叛乱被镇压,同时无数的叛乱又兴起,帝国早已是焦头烂额。尽管武器上与荷兰人有差距,但这个差距并不象1840年时的满清军队与英国军队的差距那么大,若是仗着人海战术,还是可能有胜算的。但我们不要忘了,荷兰就十几艘船、一千余人,竟然占据澎湖三年之久,令福建的防务、经济、贸易、航运等等都陷入无比尴尬的境地。
我仍然引用南居益的一句话,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即便这场不彻底的胜利,都是多么来之不易:“同思数年枕戈露宿于鲸涛鳄浪之中,不知死者几人,生者几人,才为国家复得澎湖一块疆土,为闽人除却百年隐祸。”复澎湖一块疆土是没错,除百年隐祸却未必。事实上仅仅十年后,荷兰人便又一次对中国沿海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令福建损失惨重,而澎湖实际上又被荷兰人控制了。这是后话,留到后面说。
日期:2012-03-27 17:39:55
《怒海争锋-19》
第四章 台湾岛上的“三国演义”
荷兰人把台湾岛称为“福尔摩沙”(也有译为“福摩沙”或“福摩萨”),这最早是葡萄牙人的叫法。在万历年间时,葡萄牙的船只航行东海时,途经台湾岛北部,远远望去,山岳如画,树木青葱,不禁手舞足蹈,称其为“福尔摩沙”,意为“美丽之岛”。
有一些读者总有一种错误认识,以为荷兰人是撤离澎湖岛后,才到了台湾。这是不对的,在1622年雷约兹舰队抵达澎湖时,他们同时也到了台湾西南的大员沙洲。当时大员还是一个小岛,现在已经成为与台湾岛连为一体了。南居益允许荷兰人的船只停泊在中国的非军事区,而荷兰人却大肆宣称“中国皇帝将土地赐予东印度公司,作为我们从澎湖撤退的条件。”并以此为依据,开始其在台湾岛长达三十八年的殖民统治。
荷兰人的这种说法,中国方面当然不予承认。但不得不说,大明帝国就是实行“鸵鸟政策”,把脑袋往沙里一埋,装作没看见,因为帝国的事情太多太乱了,多一事不如少事,只要荷兰人不惹事生非就万事大吉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对荷兰人退居台湾的危险都视而不见。福建人沈鈇就上书福建巡抚南居益,指出“红夷潜退大湾,蓄意叵测”,不过考虑到澎湖之役刚结束,财政上捉襟见肘,“征兵调兵,殊费公帑”,他建议“移檄暹罗,委官宣谕,约为共逐。”当时荷兰的贸易基地除中国台湾外,还有暹罗治下的大泥(北大年),故而沈鈇提议中国与暹罗同时发难,共同驱逐荷兰人。可是这个建议被南居益拒绝了。
到了崇祯八年(1635年)时,给事中何楷给朝廷上了一折靖海之策,他写道:“台湾在澎湖岛外,距漳、泉止两日夜程,地广而腴。……近则红毛筑城其中,与奸民互市,屹然一大部落。……必严通海之禁,俾红毛无从谋利,奸民无从得食,出兵四犯,我乘其虚而击之,可大得志。红毛舍此而去,然后海氛可靖也。”这道奏折提出将荷兰人赶出台湾岛的主张,比起奉行“鸵鸟政策”的官员来说,何楷的勇气是值得尊重。但是他罗列的手段毫无可操作性,此时的大明帝国已处在崩溃的边缘,倘若“严通海之禁”,岂不是雪上加霜?因而这个建议也没有得到重视。
偌大的帝国都要土崩瓦解了,还有谁去关心小小的台湾岛呢?
正是大明帝国的无所作为,使得荷兰人成为台湾岛上的土皇帝。尽管东印度公司宣称拥有统治台湾岛的权力,但实际上一直到被赶出中国前,他们也仅仅只能控制台湾岛的部分地区罢了。马尔登?宋克被东印度公司巴达维亚总部任命为台湾总督,他抵达台湾大员后,便修筑起一座城堡,并命名为“热兰遮堡”。“热兰遮”是一艘荷兰战舰的名字,宋克便是搭乘“热兰遮”号战船从巴达维亚前往中国的。热兰遮堡是一个象征,它的建立象征着荷兰殖民统治的开始,它的陷落则意味着结束。
尽管荷兰人宣称拥有统治台湾岛的权利,可实际上他们的殖民统治并非一帆风顺。除了土著部落外,台湾岛上还有三大势力,分别是汉人、日本人与西班牙人。汉人势力的核心人物是颜思齐与郑芝龙,后者成为荷兰人最头疼的对手。关于颜、郑两人的故事,留待下一章介绍,这一章先说说岛上荷兰、日本与西班牙之间的三国演义。
日本人到台湾岛的时间比荷兰人要早得多。明朝嘉靖年间,日本正处于战国时代,各路军阀混战,国内政局动荡不安。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促成了海寇的兴起,很多日本武士、浪人或商人便出海劫掠中国沿海,成为令大明帝国头疼不已的“倭寇”。倭寇袭扰的主要目标是浙江、福建两省,而台湾便成了一个中转站。当时在台湾岛上,有一个倭寇往来的据点,称为打鼓山麓,这个地方很美,白沙青松,跟日本的高砂有几分相似,倭寇便称台湾为“高砂国”或“高山国”。
日期:2012-04-03 10:47:53
《怒海争锋-20》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