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争锋:十七世纪中荷战争全纪录(1604-1662)》
第8节作者:
醉罢君山 4月17日,雷约兹派两艘战船在马尼拉附近水域截击中国商船,掳获三艘,抓获船上水手八百人;5月11日,在澎湖海域再拦截一艘中国商船,抓获二百名中国人。这两次抢劫四艘商船上的货物共计八万七千五百荷兰盾(一种金币)。这些被抓走的中国人,命运极为悲惨,后来南京湖广道御史游凤翔在奏章中称:“擒我洋船六百余人,日给米,督令搬石,砌筑礼拜寺于城中。”其实游凤翔对荷兰人抓获中国人的数量估计还是略有不足。据《东印度事务报告》的资料,被抓往澎湖服苦役的中国人共有一千一百五十人。其中有一半人在劳役过程被折磨致死,剩下五百七十一人送到巴达维亚贩卖。这些失去自由的中国人在肮脏恶臭的海船上生活环境极为恶劣,有四百七十三人死于途中,抵达巴达维亚时只剩下九十八人。而剩下的九十八人又继续被摧残,荷兰人提供不洁净的水,致使其中又有六十五人中毒丧命,最后活下来的仅有三十三人,仅占被俘人数的百分之三。这种死亡率,比二战时期日本在东南亚制造的臭名昭著的“死亡行军”还高。著名历史学家连横在《台湾通史》中也说“役死者千三百人”,这大抵是准确的。
荷兰人的强盗行径让商周祚颜面全无,他懊恼地写道:“红夷久据彭湖,臣行南路副总兵张嘉策节次禁谕,所约拆城徙舟及不许动内地一草一木者,今皆背之。犬羊之性,不可以常理测。”他想在代理福建巡抚的最后日子里,发动对荷兰人的进攻,以挽回面子。可是更尴尬的事情是,想出兵却没钱,“但师行粮从,无饷则无兵。”原因是新造兵船、大铳以及募兵,把钱都花光了。这是典型的临时抱佛脚,要打仗了才想起来要造船制炮募兵。
日期:2012-02-27 17:19:03
《怒海争锋-13》
第三章 明荷战争(下)
八月,南居益终于到任,而前任巡抚商周祚黯然离去。
换了巡抚,自然有人站出来理直气壮地批评上一届领导班子的软弱无能。最激烈的言论来自南京湖广道御史游凤翔,他并没有在福建任官,本不应该越权弹劾福建官员,可是作为一名福建人,他严厉批评前任巡抚商周祚被荷兰人所愚弄,致使荷兰人“非惟船不回、城不拆,且来者日多”,“进足以攻、退足以守,俨然一敌国矣”。
游凤翔将攻击主要矛头对准福建南路副总兵张嘉策,他显然收集了不少对方的罪证,指控张嘉策的三大罪状:第一,在厦门遭到荷兰人攻击时,他闭门自守,不肯应援;第二,欺骗福建巡抚商周祚,伪称荷兰人恭顺;第三,竭力为荷兰人争取互市,有通夷的嫌疑。
与此同时,新任福建巡抚南居益也弹劾张嘉策临阵畏敌,应当革去南路副将之职。在游凤翔与南居益两颗重磅丨炸丨弹的打击下,张嘉策注定倒霉,被朝廷革职查办。不仅仅是张嘉策一人,包括驻守澎湖、中左、浯屿、铜山等地的将领皆被深究战败的责任,显然朝廷已经表明立场与态度,对狼子野心的荷兰人,绝不能姑息。
南居益一到福建,就发现情况非常严重了。他后来回忆到:“其时红夷作乱,占据彭湖,筑城营垒,伪立不拔之基。乘汛出没,虏掠商艘,焚毁民庐,杀人如麻,与国为敌。沿海震惊,官兵观望,但恃抚谕一道,以图徼幸。而海上奸民,且利夷金钱,交通接济。法纪既已荡然,封疆几为沦没。当时南北台省交章论闽事者,无不谓东南半壁,岌岌乎有荐食之卢矣。”(荐食,意为‘不断吞食’,卢,疑为“虞”之误)
原南路副总兵张嘉策被撤职,改由俞咨皋接任。南居益认为“闽海利害,惟闽人能谙”,俞咨皋不仅是福建人,而且大有来头,他的父亲便是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大名鼎鼎的俞大猷。显然新的福建巡抚对这位将门之后抱着极大的希望,希望他能扛起抗击荷兰人的重任。
雷约兹很快感觉到了中国人不友好的气氛,他带着四艘船前往厦门,打算会晤俞咨皋,试探一下这位新将领的心理底限。当他抵达厦门港时,看到这样的场面:“整个海岸聚集着黑压压的人群,而且延伸到陆地方向很远,多数人手持标枪长矛和其他武器,看上去中国人是想寻机报复。”
新任南路副将俞咨皋厉声警告荷兰人,必须首先撤出澎湖与大员,率全部船只返回巴达维亚,然后才可以商谈贸易事宜。这位名将之子威胁道:“你们国家弱小,而我们国家强大,你们人少而我们人多,我们是你们的长辈,你们是我们的后生,因此最好不要来骚扰我们,你们凭千余人与强大无比的中国作对是何等自不量力。”
荷兰人提醒俞咨皋,他们曾与福建巡抚商周祚签订有协议,这份协议写有荷方在接到巴达维亚总部的撤退命令之前,可以先暂驻澎湖岛,并允许在非汛守之地的大员停泊。显然,中国方面缺乏签约的经验,荷兰人在细节的地方做了手脚,要是根据这样的约定,只要巴达维亚总部迟迟不下达撤退令,荷兰人就可以一直占据澎湖岛了。
可是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观念,俞咨皋傲慢地对荷兰人说,从前的事情不必提起,因为前任巡抚商周祚、副总兵张嘉策及其他官员均已卸职,新官上任,以前的协议均作废。这位新总兵的观点很明确,荷兰人必须与福建新任官员重新谈判。同时他再次重申,只要荷兰人撤出澎湖与大员,福建当局将派商船前往巴达维亚城贸易,而且会派出很多商船。
然而荷兰人的胃口之大,远远不止是打开与中国贸易的大门,而是要垄断东南亚的贸易,切断中国通往马尼拉的贸易线,打击西班牙与葡萄牙的势力,把中国商品的出口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因此他们绝不会放弃在中国土地上建立一个殖民据点,只有这样,才能左右中国商品的贸易,进而垄断中国商品。对此,巴达维亚当局的目标是:“把马尼拉与中国的贸易引至我处,以保证对大部分贸易的永久垄断权。”
荷兰人气焰嚣张地说:“只要中国人禁止我们在澎湖、大员或周围其他合适的地方贸易,他们在我们面前表现出的和气与友好均将失去根据而且令人无法接受。”这段话很明白地说明一个事实,中国人是希望和气而友好与做生意,可是残酷的现实却证明了一个道理,倘若不持剑经商,那么将一败涂地。遇到象荷兰或西班牙这种蛮不讲理的强盗,和气与友好如何?换来的只不过是自取其辱罢了。
日期:2012-02-29 09:36:34
《怒海争锋-14》
雷约兹显然无法从谈判中捞取更多的好处,这位好勇斗狠的荷兰人决定再度对福建当局施加武力。1623年9月,占据澎湖已有一年之久的荷兰人迫不急待地想打开局面,决定“集中全部兵力对付中国”,“再次以武力对中国发起攻击”。
舰队司令官雷约兹下令出动五艘战船航至漳州、厦门海域,目的是控制中国商船不能开往吕宋与其它西班牙、葡萄牙人的控制区,同时武力压迫中国方面通商,“我们要先用和平友谊的办法去争取,如果中国人不答应,那就要以武力从海上和陆上进攻他们。”这就是荷兰人所谓的“和平方式”。
初来乍到的巡抚南居益很快就明白,福建这个地方非常复杂。他对荷兰人的强硬政策引起众多福建商人的强烈不满。自从荷兰人发动战争以来,福建商船损失惨重,被焚毁、抢夺许多,而无能的官府又无法保护商人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商人们强烈要求政府与荷兰人谈判,制止战争,否则沿海的商家将面临全部破产的厄运。大约有三百名商人联合起来上书巡抚,要求政府考虑与荷兰人通商。不仅是商人们的反对,南居益本人也感到了福建的经济正在恶化,由于海道被荷兰人所控制,运输中断,又造成物价飞涨,同时走私贸易又有猖獗的迹象,海盗活动开始增多等等。这一连串的反应令南居益忧心忡忡,是战还是和呢,如果选择战,又要怎么战呢?
转眼已是10月末,四艘荷兰船只在弗朗森的率领下抵达漳州湾。他的任务是先谋求与福建官方谈判,倘若谈判不成,则诉诸武力。这四艘荷兰船只停泊在浯屿,在岛上挂起白旗,表明谈判立场。厦门当局派出几批次的人,包括商人、民间人士及官员,往返于官府衙门与荷兰舰船之间。我们不太清楚中国一方谁是主要的谈判者,或许是俞咨皋,或许是别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厦门官员的立场,肯定是得到巡抚南居益的同意。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