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宅——晚唐遗事》
第26节

作者: 玉搔头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7-16 21:09:17

  其实,“四方”、“四夷”会因阉人领兵轻笑中国?放眼西望,阉人典兵屡见史书。在东罗马帝国,阉人将领在塔吉纳战役和拉克塔里山战役中两败东哥特人,才使这个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呼风唤雨的蛮族很快消亡,化为盘绕哥特式建筑和花纹间的神秘主义幽魅。几年后,名气更加响亮的阉人纳尔西斯又在卡西利努姆战役中,用正面的漫天箭雨,外加包抄大三角阵后的铁骑,打跨了更加凶悍的法兰克人。有人夸张地说,三万法兰克步兵仅仅逃出来五个人。这位足智多谋的阉人凭借显赫战功,比肩当时东罗马的另一位天才贝利萨留。他们都是“古罗马的最后名将”。就算贝利萨留,也同意把指挥权托付给同样战绩辉煌的阉人所罗门。除了纳尔西斯、所罗门外,阉人尤斯塔修斯、西米尼努斯和尼西塔斯曾率千百战船,横行沧海,有过一番大事业。所以,史学家阿米尼努斯曾说:“东罗马是宦官的天堂”。

  士大夫不知道东罗马宦官,情有可原。可他们对盛唐的杨思勖征南同样选择性失明。
  就在盛唐,梅玄成自封“黑帝”,攻陷了安南三十二州。唐玄宗派宦官杨思勖南征。大军取伏波故道,隐蔽行踪,悄然南下。号称四十万的叛军兵败如山倒。杨思勖杀十多万人,用尸体堆成一座高高的京观,来炫耀盛唐的赫赫武功。往事不远,难道白居易也不知道?
  可是,反对吐突承璀出征的奏章还是如雪片般飞来。在延英殿上,激烈反对的还有度支使李元素、盐铁史李鄘、京兆尹许孟容、御史中丞李夷简、给事穆质和右补阙独孤郁。为了敷衍这些唾沫横飞的大臣,李纯将吐突承璀的头衔改动了一下,其他什么都没变。出征之日,他还亲临通化门楼送行。
  这一切,都说明李纯更信赖吐突承璀。
  我们注意到,除了李元素外,延英殿上那帮反对者多与元稹关系密切。李夷简当时正是元稹的上司,对他非常支持,元稹送他的诗中曾提到“唯应夜识深山道,忽遇君侯一报恩”。独孤郁与元稹同一年科举高中,是官场上关系最密的“同年”。他们俩,再加上白居易合撰过三卷《元和制策》。他的弟弟独孤及也是元稹好友。穆质、许孟容与李鄘是好友。他们同另一大臣杨凭在当时被合称“杨、穆、许、李”。元稹是李鄘的密友。由此推想,这几个人与元稹关系应该也走得很近。

  白居易就不用说了,他是元稹一生的挚友。元、白的心有灵犀达到什么程度呢?元稹离京赴梁州公干。有一日,白居易闲来无事,和弟弟去游曲江,还有以牡丹闻名的慈恩寺,吟了一首诗:“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十几天后,梁州信使送来了元稹的新作:“梦君兄弟曲江游,也入慈恩院里游……”,落款时间恰好是白居易题诗的那一天。(1)
  还有吐突承璀的死敌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也同元、白交情匪浅。在他们的背后,是宰相裴垍。他久居长安,执掌吏部多年。在用人方面,其他宰相都不能不尊重裴垍的意见。元稹这帮人,大多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吐突承璀心里也明白,这些大臣绝对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对自己百般掣肘。双方都在寻找机会,打击对方。
  这就是敷水驿事件的政治背景。
  仇士良选择元稹下手,自有他的考虑。元稹是政坛的新锐,急于表现。几年前,他被贬河南尉,就是因为批评朝政,得罪了宰相杜佑。这回守丧期满,元稹回朝任职,先是查处东川的贪赃案,接着到权贵云集的东都洛阳。短短一年多时间,元稹先后查处几十件违法案件,牵涉到河南尹杜兼诬杀无辜书生、魏博节度使盗娶士族家的女儿、宣武节度使吞没病死商人的遗产、义成节度使巧取豪夺百姓钱财,河南的高官几乎被他得罪光了。杜兼病死后,房式接替他出任河南尹,横行不法,比前任更为过分。元稹依照惯例,先是暂停了他的职务,罚没一个月俸禄,然后整理资料,飞报长安。

  处理此事的,是宰相杜佑。几年前,就是他把元稹贬出长安的,而元稹先前弹劾的杜兼正是他的心腹。新仇旧恨,一齐涌上心头,杜佑立刻借口元稹擅自做主,罚他俸禄。要知道,违法的房式也不过被罚一个月俸禄,元稹竟然被罚掉三个月,还被召回京城,听候进一步的处理。
  仇士良就是看准了这点,算定拿元稹开刀,不会招致太多抗议的声音,反而可以得到杜佑等对元稹怀恨在心的官员支持。甚至,仇士良选择在一个驿站动手,都是别有用心的。
  按照唐朝的法律,官员要求驿站提供粮草马匹,必须是出于公事,而且要持有正券。武宁军的监军宦官孟昇进病故后,棺木要运回长安。节度使派人要沿途的驿站提供人夫和驴马,数量比公事所需还要多得多,却拿不出正券。更过分的是,护灵的差役非要将棺木抬入驿馆。这也违反了律法。迫于武宁军节度衙门的淫威,沿途的驿站大都不敢吭声。只有都亭驿的人提出异议,结果竟然被狗仗人势的差役殴打了一顿。事情传到了正在洛阳查案的元稹耳中,当即出面弹劾。这下,宫里的阉人们跳起来了,觉得他是故意刁难一个死去的宦官,将元稹恨到骨子里去了。你不是不让阉人的棺木停放在驿馆么?我就不让你平平安安地住在驿馆里。

  于是,仇士良和刘士元在那个深夜出现在敷水驿……
  驿站被殴后,等待元稹的是谪贬的命运。没等他回京,仇士良和刘士元的诉状已经摆在了天子的御案上,抢先一步,控诉元稹欺侮宦官,就是藐视宫廷。最后,李纯下旨,将他贬到江陵。同时,被元稹弹劾的房式没有受到任何处分,还被夸奖“声绩有闻”,换了个地方继续当官。白居易、崔群和李绛纷纷抗议,崔群两次上书,白居易甚至上书三次,都没有能改变这道旨意。最后,元稹只好匆匆安顿好年仅六岁的女儿,黯然离开长安。

  大臣从长安被贬南方,走的都是武关道,元稹也不例外。经过商州东边的阳城驿时,他百感交集。
  阳城是一个驿站的名称,也是一个正直大臣的名字。在韩愈的散文《阳城》、白居易的诗歌《道州民》中,都提到过这个人。
  阳城家贫好学,为了照顾弱弟、寡妹和痴甥,终生没有娶妻。唐德宗听信奸臣的谗言,要害忠良。许多人上书劝阻,可天子不听,还大发雷霆。就在众人气馁的时候,阳城挺身而出,掷地有声地说出“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的话来,并宣布如果让那个奸臣当宰相,他就要撕掉白麻诏书,在大殿上痛哭。到了贞元十四年,阳城到道州(今湖南道县)任刺史,走的就是元稹现在走的路。道州一带不知怎么地,侏儒很多。历任刺使时常将他们当成优伶,进贡到大明宫。只有阳城,不忍心看可怜侏儒抛家眷,弃父母,去宫廷供天子耍弄取乐。他到任后,道州再没有进贡过一个侏儒。唐德宗曾多次追讨矮奴,阳城却推说整个道州的百姓都很矮,自己也不知道该送那个进宫。逼急了,他干脆顶了回去:道州只有矮民,并无矮奴。

  站在桐花满地的阳城驿,元稹想的,是这位与驿站同名的道州刺史。联想自己的身世,他感慨万千,写下了八百字《阳城驿》,来缅怀这位前辈:“商有阳城驿,名同阳道州。阳公没已久,感我泪交流……”他希望,人们出于敬重阳城,不要直呼其名,这驿站最好改个名字。十几年后,这个驿站终于改名富水驿。
  元稹走了,他的朋友与吐突承璀、仇士良的争斗却还没有结束。只不过,焦点转向了一个叫卢从史的人。
  (1) 引自《三梦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