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国演义》
第42节

作者: 金鸿95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但更大的问题发生在印度和中国。在印度,农民们已经钻了约2000万口灌溉井,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水井开始干涸。世界银行报告说,1.75亿印度人现在靠超采地下水生产的粮食养活。在中国,超采集中在北部平原,该地区生产中国一半的小麦和1/3的玉米。大约1.3亿中国人目前靠超采地下水来养活。当地下水枯竭的时候,这些国家将如何弥补短缺呢?
  在水井干涸的同时,我们还对土壤管理不善,并造成新的沙漠。过度的耕种和土地管理不善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正在破坏世界上1/3农田的生产率。两个新的巨大的干旱尘暴区正在形成:一个跨越中国北部和西部以及蒙古的西部;另一个跨越非洲中部。人类文明能够经受住失去石油储备的考验,但却无法经受住失去土壤储备的考验。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大约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习惯于认为农业上的进步是理所当然的。几十年来,不断发展的科技构成了土壤生产率稳步提高的基础,1950年以来,每英亩的世界粮食产量翻了两番。但是现在,在农业比较发达的一些国家这一时代即将结束,因为农民们已经利用了所有现有的技术来提高产量。在增产一个世纪之后,在最近的16年中,日本每英亩水稻的产量一直没有丝毫的提高。在中国,产量的增长可能会迅速停止。仅仅这两个国家就占了世界水稻产量的1/3。与此同时,在西欧最大的三个小麦生产国――英国、法国和德国,小麦单产的增加也趋于停止。

  粮食进口国竞争性行动
  在这个世界粮食供应紧缩的时代,生产粮食的能力正在迅速成为一种新形式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各国竞相在牺牲共同利益的情况下谋取自己的狭隘利益。
  麻烦的初步迹象出现在2007年。当时,在不断满足全球粮食需求的增长方面,农民们开始遇到困难。谷物和大豆价格开始攀升,到2008年年中翻了两番。作为回应,许多出口国试图通过限制出口来控制国内食品价格的上涨。其中有两个主要的小麦出口国俄罗斯和阿根廷。第二大大米出口国越南从2008年年初开始完全禁止出口达好几个月。另外几个较小的粮食出口国也是如此。
  由于2007年和2008年出口国限制出口,所以进口国感到恐慌。由于不再能够依靠市场提供所需的粮食,一些国家采取了新颖的一步,就是试图通过谈判与出口国签订长期的粮食供应协议。例如,菲律宾通过谈判与越南签订了关于每年提供150万吨大米的为期3年的协议。也门的一个代表团抱着类似的目的访问澳大利亚,但却毫无运气。在一个卖方市场上,出口商不愿做出长期承诺。
  由于担心无法从市场上购买所需的粮食,以沙特阿拉伯、韩国和中国为代表的一些比较富裕的国家,于2008年采取了异乎寻常的举措,即在别国购买或者租赁土地,为本国种粮食。这些土地收购大多在非洲,因为一些非洲国家的政府以每年每英亩不到1美元的价格出租农田。
  到2009年底,已经通过谈判达成了几百项土地收购交易。其中一些超过了100万英亩。世界银行2010年一份分析认为,这总共牵扯到将近1.4亿英亩土地,这个面积超过了美国用于种植玉米和小麦的农田面积的总和。这种收购通常还涉及到水权,这可能会影响到收购土地范围之外的土地。例如,如果从尼罗河流域上游获取水源来灌溉埃塞俄比亚或者苏丹的农作物,水就流不到埃及,从而使埃及必须与新的国家进行谈判。

  2011年1月,粮食进口国之间确保食品供应争夺战的一个新阶段开始了,因为韩国――它的70%的粮食靠进口――宣布建立一个负责收购部分粮食的新的公共和私营部门实体。这项计划最初在芝加哥设立办事处,要直接从美国农场主手中购买粮食,从而绕过大型国际贸易公司。由于韩国人获得他们自己的粮仓,他们很可能会与农场主们签订多年的供货合同,商定以固定价格收购指定数量的小麦、玉米或大豆。

  对于韩国试图在美国谷物收成上市之前就订购其中的一部分,其他粮食进口国可能不会袖手旁观。可能很快就会有中国、日本和沙特阿拉伯等主要进口国加入富于进取精神的韩国人做法的行列。此外,虽然韩国最初的重点是美国,但它以后可能会考虑与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主要出口国达成协议。
  世界粮食安全新格局
  没有人知道这种对食品供应日益加剧的竞争将会走向何方,但世界似乎即将放弃在二战结束后的几十年里形成的国际合作,而是采取一种各国自扫门前雪的哲学。虽然粮食民族主义可能会帮助个别富裕的国家获得食品供应方面的保障,但它并没有在增进世界的粮食安全方面做出什么贡献。
  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获得供应的机会已经成为压倒一切的问题,因为世界从食品过剩的时代,过渡到围绕着食品短缺展开政治斗争的新局面。法国总统萨科齐――20国集团会议今年的主席――建议通过遏制初级产品市场上的投机活动来解决粮食价格不断上涨的问题。虽然这可能是有益的,但它所解决的是粮食供应越来越得不到保障问题的外部表现,而不是其原因,譬如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等。世界现在需要把重点不仅放在农业政策上,而且放在使之与能源、人口和供水方面的政策相结合的一个结构之上。这些政策全都直接影响着粮食供应安全。

  这些情况并没有发生。相反,随着土地和水资源日益稀缺、地球上的气温升高和世界粮食安全状况的恶化,围绕着粮食稀缺,正在展开一场危险的地缘政治斗争。
  由于粮食储备的数量很低和气候的不稳定性加重,总体风险也在增加。我们现已十分接近危险的边缘,粮食供应体系是否会可能发生崩溃?例如,考虑一下2010年发生的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热浪灾害如果以芝加哥为中心发生,会出现什么情况。当时,俄罗斯本来希望收获大约1亿吨的收成,结果减少40%,使世界损失了4000万吨粮食。但如果比这多得多的美国4亿吨的粮食收成减少40%,就会损失1.6亿吨粮食。如果是这样,世界粮食的结转库存量就会减少到仅仅52天的消费量,这一水平将会是有史以来最低的。

  这样会如何?世界粮食市场会发生混乱。粮食价格会急剧上涨。试图压低本国粮价的一些粮食出口国,就会限制甚至禁止出口,就像它们在2007年和2008年所做的那样。低收入的粮食进口国会成为输家。如果世界粮食市场上的信心崩溃,全球经济就可能会瓦解。
  我们可能不会总是那么幸运。现在的问题是,世界能否超越把重点放在粮食形势不断恶化的外部表征上面,而是解决潜在的原因。该是行动的时候了――要赶在粮食危机成为新的普遍现象之前。
  (作者系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畅销书《谁来养活中国》作者。本文选摘自第一财经研究院中国战略思想库《战略参考》第06期,尹宏毅翻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