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二十年的人生来告诉你创富秘密》
第13节

作者: 玉树临风的板车哥
收藏本书TXT下载
  K杂志全国发行,但发行总部在北京,所以在北京的发行推广力度肯定最大,发行量也最大,而其他城市都是代理发行,再加上K杂志是高端财经杂志,只在一线城市动销。所以上海、广州、深圳三座城市的发行量按北京发行量的50%计,其他一线城市按30%计。得出结论,各地发行量:6000本(京) + 1800本×15个(一线城市) + 3000本×3个(上、广、深)= 42000本。再加上订阅、客户邮寄、空港、五星级酒店、高尔夫会所、私人俱乐部等财经杂志的特殊发行渠道,满打满算也就5万本。

  好,下一步核准K杂志发行量。北京最大的私人报刊发行公司纸老虎,有好友在里面做副总,我给他挂了个电话:“嗨,哥们,问个事。《财经》是财经类杂志老大,他们发行量有多少?”
  “我们没发过《财经》,他们是自己发行,我估计不超过15万。”
  嘿,这就对了。财经类杂志老大发行15万,一本新创刊杂志不会超过其1/3,也就是在5万以下。
  同样做一件事情,有些人只做到市场调查阶段,有些人能做到核准阶段,但我认为都不够,都没做透。要是真把事情做透,也就成功了。成功真的很难吗?
  日期:2011-07-22 10:27:04

  我对自己匡算的数据还不放心,于是搞张假名片,冒充一家塑料制品公司的经理,跑到承接K杂志印刷的北京印刷二厂。见到客户部王经理,递上名片后,我开门见山:“王总,K杂志李总有个新策划,想在每本杂志外面套个贴身塑料膜,提升杂志高端形象。您看我们是否协调一下印刷流程?”
  在当时,只有《世界时装之苑》率先采用该策略,我借鉴过来在那时还是比较潮的。王经理觉得确实需要双方在流程上协调,再加上我对印刷工序清楚,大家有共同话题,很快就攀谈起来。瞅准时机,我随意问了一句:“王总,您看,刨除残次品,每次送5万张塑料膜够用吧。”
  “不用那么多,有个4万张足够,多了浪费。”靠,老子要的就是这句话!如果事情都做到这层面上,老板还有啥话讲?这是态度问题,不是能力问题。虽然我有调查K杂志核心秘密的手段和能力,但认真的工作态度才是关键,哪个老板不喜欢?何况,通过走访报摊,发现K杂志还存在很多问题。好,下次见面咱有了新话题。
  未完待续
  日期:2011-07-23 10:31:26
  光了解到K杂志准确发行量还不够,我决定再带上两颗大号手榴弹!一通电话打下来,约好两位死党,一个是盛世长城广告公司的赵总,他是户外媒介部的老大,手里握着几个大牌客户,他为人风趣,经常讲点广告圈里乐事。而盛世长城可是4A广告圈里的头牌公司,威名显赫。请头牌公司的代表现身见面会,无形中拔高了咱的身家哦。

  说到赵总,想起件事儿来。记得有一回,他去沈阳签订一块户外广告牌。对于4A公司来说,广告业务都是在全国夸区域发布,里面的媒介监督很是意思。赵总不可能经常去沈阳检查那块户外广告的发布情况,于是双方约定,每个季度,广告公司都要拍摄一张户外广告照片,以此来核查广告发布真实情况。很快一年过去了,赵总前后收到四张照片,表面看没啥问题,都是广告公司老板亲自站在那块广告牌前拍摄的,春、夏、秋、冬四季服装分明,老板笑容阳光灿烂。但老赵心细,总感觉不对头,于是他把四张电子版照片调出来仔细比较,好嘛,广告牌左上角有一棵不太明显的树枝,一年到头竟然都是郁郁葱葱!赵总马上派人飞过去实地考察,靠,别说洋酒广告了,连广告牌都不见了。后来一打听,因为区域重新规划,早就被市政工程拆了。最后,因为赵总的心细,为客户挽回了损失。

  讲这个不是为了说广告圈里的趣事,而是说这行业里尔虞我诈的事儿太多了,一定要心细如发!唉,哪个行业的水不深呢?大同小异。后来我在武汉的户外广告圈里栽了个大跟头,就是因为我一时粗心大意,上了人家的当!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另外一个是麦肯•光明广告公司的马总,他是公司客户部老大,也是咱密友之一,手里负责两个欧洲奢侈品牌的客户。带上两颗“重磅手榴弹”,不为别的,就是想证明上次看到物证,现在请看“人证”!靠,人证、物证齐全,还想看什么?嘿,要不干脆聘我,看看我的本事如何?
  好,都备齐了,心理踏实许多,就等李总电话啦。
  周末,我们三人在香格里拉酒店的大堂咖啡厅,和李总再次见面。大家对K杂志又是一番畅所欲言,气氛很是热烈。
  按照事先商量好的,赵、马二人和我们聊会儿后,找个借口便起身告辞。因为老子还要谈薪酬呢,关键问题没解决,谈啥都没用。在谈薪水前,我把蓄谋已久的话放了出来:“李总,K杂志发行量不过4万多,看来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呀。”

  “不,不!杂志发行哪只4万?实话说,有75000多本!”嘿,核心秘密果然不轻易示人。
  我也没急,把自己的匡算数、核对数和印厂调查数一一道来,听到后面,李总非但没生气,反而不住点头。其实,老板并不怕员工戳穿自己的谎言,那叫较真。相反,他们就怕员工不认真,不负责。这是我10年打工经历的总结。
  我再次趁热打铁:“李总,如果杂志想在广告上有所建树,那特定发行网点一定要抓上去!”
  “哦,特定发行网点?”
  “4A广告和客户广告部的人个个精明透顶,他们不会只听杂志社所报发行量的一面之词,他们也会走访。中午下楼吃饭时,随便问个报摊:‘嗨,师傅,这K杂志你们卖得好吗?’报摊答:‘什么?K杂志?没听说过。’李总,报摊的一句回答,就能把咱们广告部的工作全给毁掉!”
  李总抽着烟,静静听着。“我的想法是,比如朝阳商务CBD区域和重点4A广告公司办公地,附近的报摊都是特定发行网点,我们给重点报摊每月30块的杂志陈列费,把K杂志挂到最醒目位置,每期按汽车杂志那样堆上30本,货卖堆山嘛,再教会报摊学会说话。如此一来,情况就转化这样,广告客户问:‘嗨,师傅,这K杂志卖得好吗?’报摊答:‘当然好啦!您看,K杂志卖得不好能放到这位置吗?都快赶上汽车杂志了。’”我也点了根烟,边抽边侃侃而谈。

  “有道理,很有道理。”
  “全国4A广告公司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只要搞定三地特定发行网点,必然如虎添翼!比如宝马汽车广告,是上海做计划,北京负责投放,我们来个一网打尽,成功几率自然增大。”
  李总不再给我废话了,直奔主题而去:“雨总,您看薪酬这块,您考虑得如何?”
  “唉,对于薪酬,打工的都希望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呀,还是您说吧,您觉得这岗位值多少钱呢?”老子还是那套路,打死也不先说。
  日期:2011-07-23 10:32:51
  李总明白我的心思,他微微一笑,报了一个数:“税后月薪一万八,外带业绩管理奖和年底分红。你看行不?”
  “好!非常满意。”我心理暗自叫好,早就乐得屁颠屁颠了。其实,我原来心理值也就是12000,不是咱忽然谦虚了,而是有客观原因。第一,虽然我媒体出身,但毕竟离岗三年,加上A4人员流动大,早已物是人非,通讯录上估计60%以上的人断了联络。第二,杂志广告与报纸广告有区别,我又没做过杂志,存在一个摸索和实践过程。第三,我是空降部队,在原广告队伍里建立威信需要时间。所以,月薪方面,真没想到李总会开高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