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师的浮生六记》
第17节

作者: 马云行
收藏本书TXT下载
  导游是个面孔黝黑的纳西女子,她很谦虚的地让我们称她为“小和”,不过从面相上来看,我倒觉得称:“老和”或“和老”比较贴切。小和一路上絮絮叨叨地跟我们介绍了很多掌故,让我大开眼界。比如:该地的风俗对男性极为重视,男人结婚之后傻玩就行,玩耍之余看看孩子,女人则统统下地干活,所以很难保住青春。此外,此地以胖为美,以学识渊博为荣,如果你是一位戴眼镜的黑胖子,则极有可能被当地妇女抢去,当成F4一样供着。听到这里很多男同事都很振奋,一个个眼里都燃起熊熊烈火,差点把车子烧了。当然后来我们一路走来,看到了无数纳西族的姑娘之后,他们都改变了主意,纷纷狂擦防晒霜,还有一位哭着要去配隐形眼镜。另一风俗也有意思,我们见到该族的姑娘,可以统称其为:“潘金妹”或“胖金妹”。说到此处,小和还笨拙地幽默了一次,叮嘱我们千万不要情急之下喊成:“潘金莲”不然有可能被活活打死,当然,你要是个黑胖子,则有可能被活活抢走。我对此不以为然,觉得自己一不是西门庆,二不是大色狼,应该不至于见到姑娘就大叫:“潘金莲。”就算是西门庆,人家招呼潘金莲的时候,也不会这么傻地直呼其名。据我了解叫什么也要分场合,文雅的场合叫:“五娘。”不文雅的叫法我也知道一些,这里就不说啦。

  (四)悠扬的慢板
  我们住下的旅店可能在当地还算不错的,可是客观评价真是不敢恭维。从外观上看,整个旅馆是一个巨大的庭院,房间依庭院而建。房间里很冷,据说空调要晚上8点之后才能看,我们找到旅馆的人去交涉。那个表情傻傻的前台摆出一幅认杀认剐的样子,死活也不给我们开空调。我想如果她敢说出:“打死我我也不开”这样的傻话,我就打死她。她这样坚强地捍卫遥控器,倒仿佛我们打算抢夺的不是遥控器而是她的贞洁,也不知道当地政府是不是可以给她颁一个能源保护的大奖。

  安顿好行李同事们都嚷嚷着要出去逛街。四方古城和我想象的很不一样。第一感觉就不太好,整个古城看上去像一个小商品批发市场。街道的两边商铺林立,全都是眼花缭乱的旅游纪念品。等转过街角,来到著名的酒吧一条街,两边的大姐小妹开始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就餐。这样的情景我也曾见过,但从来没想到,在浪漫的丽江,情况也没什么不同。沿途我买了据说是当地很有名的小吃--一种叫粑粑的油炸饼。诚实地说,我觉得它还没我自己炸的好吃,饼是凉的,配的菜倒是热的,不过不太敢吃,盘子里密密麻麻的是大大小小的炸蜻蜓。我小的时候曾经把从田里抓到蝗虫请求我妈将其炸熟以孝敬给家父下酒,家父是个文弱书生,看到这样的菜就有点接受不了,说什么也不肯吃下去。我只好自己把它们全都吃下去,每顿平均要吃一斤炸蝗虫。但是那个年纪我基本上捡到什么吃什么,按我妈的说法简直像土匪一样活着,属于没有品味的年龄。后来长大了,看到这样的炸昆虫,头皮就一阵一阵发麻,想象它们在我的胃里翻腾,真是恐怖。听导游说,盘子里的这些东西还不是成虫,正处于翅膀将出未出之时,好像我们人类刚刚长出腿,我不知道蜻蜓是何感想,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的腿刚刚长出来,就被人扔进油锅炸,我也不会高兴。

  吃完不好吃的油饼,我们拐到了一个生产东巴纸的商店参观,这个过程还算比较有趣。东巴文字是纳西族特有的文字,据说一般老百姓都不认识,只有当地的知识分子,叫做“大东巴”的人才能识文断字,所以当地非常尊重知识分子。东巴文字我也见识了一下,感觉就是象形文字,当然有的时候也不太象形。比如我看到一个字,乃是画着一个小人,手举一把巨斧,使出一招“力劈华山”。我猜这个字该是个“杀”或是“砍”,这样才叫象形。结果出人意料,这是一个“赖”字,后来我也想通了,它的意思是,如果你耍赖,就要被人活活砍死。(这是玩笑之谈,专家的解释是,它的读音很像“赖”字,所以,它就念“赖”。)

  快吃午饭的时候我们被一群饭馆的大姐围追堵截,最后选了一个临河的小店坐下。导游介绍说这乃是当地一景,叫做小桥流水人家。但是小桥粗笨丑陋,像是用黝黑的枕木搭就,流水倒是真的,不过颜色很可疑,绿油油的。人家也倒是有,不过不住人,只卖劣质纪念品。我们刚刚坐定就拥上来很多卖水果的阿姨,逼着我们买水果。我有一个哥们是个聪明之人,想出了狠毒的绝后计,就是每样水果都买一点,然后摆在桌子上,表明他们背篓里有的,我们也都有了,这样可以不被骚扰。此计在西双版纳的时候还用过一次,那次才算成功。这一次比较失败,我们满面春风地对阿姨说我们都买了,那个阿姨看了看桌子,不动声色地从背篓里掏出了一串香蕉—这是我们唯一没买的水果。这样的喜剧效果简直可以和周星驰的无厘头相媲美。

  坦白地讲,丽江的水果还是不错的。有一种个子很大的类似芦柑的水果,汁水充沛,味道甘甜。我在丽江的两天吃了至少10斤。草莓也好,每个都小巧玲珑,色彩鲜艳。比得我们这里的草莓像是得了巨人症的怪物。这是我此番云南之行比较欣赏的3种水果中的两种,还有一种在西双版纳,稍后再说。
  (五)舒缓的柔板
  吃过午饭之后,我们有个老外同事建议到她朋友开的一个艺术画廊里参观。该外国人是个印度裔美国人,手上喜欢同时带着5、6个手镯或者5、6个戒指,也不知道她是不是会因此感到生活上的不便。我们平时常在楼道里抽烟的时候闲聊几句。她可以说很流利的中文,由于先生是东北人,所以还带点东北口音。这让我想起郭德刚相声里的布什总统,由于总统先生的中文教师是河南人,所以总统张口闭口的也是:“中中”的。同事间曾经盛传此人有些法术,可以看到别人的前生前世。我对此深感兴趣,曾经诚挚地要求她给我看一看,她严肃地盯着我看了半天,叹了口气说,由于这两天她的身体不好,所以看不出来我前世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我可以理解,深表疑惑的是,一个中国人的前世是什么,却要让一个印度人来指点。

  考虑到去展览馆参观这样的提议太过有格调,我和一个哥们还是决定不去了。后来听到被拉去的同事的反馈,感到很欣慰。据说他们那天参观的艺术又抽象又怪异,超出了一般人的审美情趣。我想我的格调本来也不甚高,还是留下来看小商品批发市场比较符合我的个人气质。
  我和那个哥们(叫老王吧)悠闲地走在街道上,那时候刚过午后,又软又暖的阳光照得人懒洋洋的,像喝了酒一样醉醺醺的。来丽江之前我曾听无数人和我说过,来到四方古城可以什么都不做,只是无目的地闲逛就可以获得心灵上的大宁静。所以我脑海里固守的一幅古城画面是,简陋的小巷,没什么人,偶尔一只猫悄无声息地走过。巷口的阳光下,坐着一个沉默的老太太,无所事事地发呆。头顶上的天很蓝,间或一朵白云飘过,把天映衬得一碧如洗。眼前的古城和我思想中的古城不太搭界,但是走到巷子深处,悠闲的街道也不讨厌。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卖什么其实不重要,我们慢慢走过一家卖刺绣的小店,店主是两位姑娘,一身盛装,端坐在一家老式的纺机前,神色庄重地织布,这样的画面也很美。

  走过一家银铺的时候,老王建议进去看看。云南的银子是不是真的好,我不知道。便宜倒真是便宜。那家店的主人是夫妻两位,聊了几句觉得挺实在的,就决定在此处打一些银器带回去送给家人。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银器的现场制作过程。银条被高温熔化,变成惨白色。浸入冷水的一刹那,一缕青烟袅袅升起。我们一边饶有兴趣地看着工艺制作,一边和店主闲聊。男主人是本地人,纳西族,面相憨厚,倒很健谈。老王忽然想起那个萦绕在他心头的问题,忍不住问店主,纳西族的男人是不是如导游所说,只玩耍,不干活。店主人彼时正高举巨锤,听了这个问题头也不抬地回答:“那就是放屁。”我们俩听了乐不可支,不知道导游听了这样中肯的评价做何感想。

  这样我们知道了导游所说习俗的变迁。解放前纳西族的男人确实不干活,因为那时候都被国军抓了壮丁,没被抓的也要随时准备上战场,女人才不得已下地干活。解放后好像就没这好事了。此时女主人正笑咪咪地听我们闲谈,一边逗孩子玩耍,看起来确实没有抢过老公手里大锤的想法。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