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战争》
第35节

作者: 夏日光年滢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7-11 10:59:15

  正文(续上)
  第四节主角登场
  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对双方都不是好事情,双方的军粮都要通过崎岖的山路进行运输,这就意味着后勤运输的压力进一步增大。4月到7月正是农忙时节,而两国各有数十万强壮劳动力在前线打仗,当时的士兵拿起武器是战士,放下武器是农民,再加上运输所需要的人员,将是个庞大的数字,这对秦赵两国当年的土地收成不可避免的产生负面影响。从当时的几个小事情就可看出两军前线军粮吃紧,秦军在空仓岭设置空粮仓以迷惑赵军,空仓岭即因此而得名;赵军亦在大粮山有同样举动,而且赵国还有向齐国借粮之事。

  在这种情况下,秦廷计议决定对赵国实行反间计,使赵军换将,以促成双方主力决战。在老范先生的主使之下,秦国间谍不断在赵国散布谣言:“赵国能和秦军抗衡的只有马服之子赵括。”秦国的这个反间计其实在赵国是很有市场的,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上啊,一是前面说的后勤开始慢慢跟不上了,赵国国内的粮食压力大增,百姓疲敝;二是廉颇连连吃败仗,丧军失地有辱国体,现在在赵人眼里又是畏秦如虎、不敢出战。对赵人来说这样拖下去何时才是尽头,肩上的负担越来越重,心中的不满也就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很自然赵人就希望出现一个英雄,而这个英雄就是九年前在阏与打败秦军的赵奢。当年赵奢在阏与轻松漂亮击败秦军,其故事早已成为赵人的美谈,而你廉颇却是屡吃败仗,一看就是个软蛋,这种对比在赵人的心里会越来越强烈。现在英雄赵奢虽然已经故世,但儿子赵括还在,老子英雄儿好汉,况且赵括向来有知兵之名,所以赵括为将的呼声越来越高是毫不稀奇的。于是,赵孝成王决定以赵括代替廉颇,前往长平。

  这里顺便说下,史学界对长平之战的时间向来有三年和六个月的争议,我认为六个月毫无疑义,秦军就是在4月抢占了空仓岭后才和赵军接触交战的。按三年的说法,两军要相持两年多,才发生前哨战赵茄被斩杀,实在是太过匪夷所思了。
  话题转回来,正因为现实的战况,国家财政的压力和强大的民意,赵廷决定换将是顺理成章的,秦的反间计只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廉颇屡战屡败,换了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换将。史书那么写强调反间计的作用,一是司马迁喜欢廉颇为廉颇找理由,二是史记中战国部分史料本就不完整,很多史料都是战国时纵横家们写的东西,里面一味给纵横活动家脸上贴金,吹嘘其游说能力之强足以改变当时形势,虚假成分太多太多。比如司马迁所采用的乐毅传里很多文字就是纵横家的捏造之文。

  正因为赵括战败,前面的败军之将廉颇反而成了老成持重的英雄,很多脏水就开始往赵括身上泼。这些脏水里有很多是滑稽可笑之言。比如,司马迁说“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后世就纷纷攻击说赵括瞎搞。哪里瞎搞了?新将军赴任后自然带来他的一套规矩,而且赵括年轻,军中不服者必多,不换军吏如何指挥部队?下面的校尉们不听指挥,光有个将军这样的军队是没战斗力的。实际上司马迁的这句话反而说明了赵括是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确实是个有才之人,短时间内能抓住军队指挥大权,换掉不听令的骄兵悍将,一定程度表现出了赵括的果敢和雷厉风行的作风。

  但赵括和马谡一样,有才是有才,极度缺乏实际战阵的历练,贸然指挥一场这么大规模的战争不是赵括能胜任的,当个参谋才是明智之举。象后世陈庆之这样的天才直接拜将的也没一上来就指挥几十万大军的。兵者,死地耳。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去打这样超级规模的仗简直就是把战争当儿戏了,如果赵括象后来的霍去病一样从基础干起,先积累经验后为大将,也许能真正成为将才。
  赵国换将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必须的,而换上赵括就太过轻率,也许还有赵孝成王年轻想要选用新人、扶植起忠于自己、自己也放心的势力的心理在作祟吧。
  现在第二主角赵括登场了,秦国自然也不会闲着。和赵国的轻率相比,秦国才叫老成持重,秦廷上下清楚的认识到长平一战关系到秦国的国运,虽然王龁在前线干的不错,但为更保险起见还是让头号战神王牌白起出场,这才是对战争认真的态度。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待续精品推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