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政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实录『盐铁论』之深析》
第22节

作者: 晋观
收藏本书TXT下载
  再说铁,大家对铁相对熟悉。在战国中晚期,铁制农具被广泛使用,当今考古中已经发现了大量在战国中后期出土的铁制农具;这些出土文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还品种繁多,最多一地出土过60余种样式的农具。铁制农具相对于石器和青铜器,它的优势就在于其硬度更大、能够被用来开垦土质坚硬和粘度高的土地;这使得原先在石器时代难以开垦的土地也能被开垦利用了,秦汉时期江淮地区的农业大开发就主要依靠铁器普及的推动。另外对个人而言,铁制农具再配上耕牛,使得个人耕作的能力大大提高。在先秦井田制时必须要百人为伍的联合开垦,在铁器和耕牛被大量运用后就失去了必要性,包产到户式的小农经营成为可能。这也是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进步催生生产制度的革命。所以铁器是农耕必不可少的生产工具,没有铁器就不可能做到“废井田,开仟佰”。

  和盐源的分布一样,铁矿的分布也是局限于某几个特定区域。并且冶铁技术更是当时的高科技,铁的冶炼难度更是大大超过了冶炼青铜的技术难度,所以掌握冶铁技术的人员肯定局限于当时社会中极小一部分人中。而这个高大的技术壁垒造成了同样高大的行业进入门槛,并因而产生巨大的技术垄断利润——高科技因此而带来高利润。另外,铁也在汉代也开始被广泛由于兵器的制造,比如西汉时被大量装备的环首刀就是当时一大常规铁器军备,所以政府为了保障正常的军备供应,也有对铁器的巨大需求。因此,铁器的巨大军民两用市场也是块大肥肉,被人惦记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日期:2012-6-6 22:57:00
  复古第六评
  本段承接上文“禁耕第五”,文学依然在想方设法的要恢复汉武帝之前、无盐铁专营的时代,所以文学才一次又一次的拿先秦的事来做文章,希望能“复古”到先秦无拘无束的时代。但御史大夫桑弘羊却不这么认为,他依据周礼提出“古者,名山大泽不以封,为下之专利也”——所以桑弘羊要复古的是西周时以周天子为代表的中央政府对国内资源的掌握。可见,尽管大家都是拿“复古”来说事,但因为各自立场的不同而对历史各取所需,典型的屁股决定脑袋。

  但问题也同时出现了:大家都在拿先秦、尤其是周礼的那套来说事,但双方的诉求又是明显南辕北辙的,这其中究竟有何矛盾呢?其实西周时,周天子名义上是全国山川湖海的所有人,但他根本没能力管得那么远。所谓“县官不如现管”,真正享有这些山川湖海实际使用权的是那些比邻的诸侯们,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也。久而久之,因为诸侯们长期把持山川湖海的使用权,大家就约定俗成的默许了诸侯对这些资源的所有权;而真正的所有人周天子到反而被喧宾夺主、鸠占鹊巢了。当周厉王想要恢复自己的所有权、而展开对国土的清查和收缴时,就马上遭到了既得利益集团的群起而攻之,结果以失败而告终。所以到了周宣王时,就不得不默认这些诸侯对这些资源的占有,并让其合法化。到了东周时,周天子更加式微、诸侯更加强大,所以大家更是明目张胆的瓜分名义上属于周天子的土地资源。其中最典型的要数管仲的“官山海”、对齐国境内的资源出产课税——这是赤裸裸的把天子公产侵占为齐国私产,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非法占有国有资产”。虽然管仲本来的历史地位很高、评价很好,但还是无法遮盖他这一违反礼制的行为;管仲的行为好比今天的“小产权房”,本身是违章建筑,但因为时间长了、盖得多了大家就默许他的合法性了,日后还很有可能来个追认合法性、使其完全合法化。所以双方看似矛盾的不同诉求,其实是有共同的历史背景,而这又反映出了典型的“名义拥有”和“实际占有”的矛盾和变化:从过往历史来看,只要时间足够长,“实际占用”早晚会取代“名义拥有”,而那些条条框框的法律条文根本无力阻止这一过程;而且一旦变为既成事实后,早晚会有人来为此追认合法性,有新的法律条文来确认其合法性。

  日期:2012-06-06 23:27:28
  卷第二
  非鞅第七
  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故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民不苦。盐、铁之利,所以佐百姓之急,足军旅之费,务蓄积以备乏绝,所给甚众,有益于国,无害于人。百姓何苦尔,而文学何忧也?”

  文学曰:“昔文帝之时,无盐、铁之利而民富;今有之而百姓困乏,未见利之所利也,而见其害也。且利不从天来,不从地出,一取之民间,谓之百倍,此计之失者也。无异于愚人反裘而负薪,爱其毛,不知其皮尽也。夫李梅实多者,来年为之衰;新谷熟而旧谷为之亏。自天地不能两盈,而况于人事乎?故利于彼者必耗于此,犹阴阳之不并曜,昼夜之有长短也。商鞅峭法长利,秦人不聊生,相与哭孝公。吴起长兵攻取,楚人搔动,相与泣悼王。其后楚日以危,秦日以弱。故利蓄而怨积,地广而祸构,恶在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人不苦也?今商鞅之册任于内,吴起之兵用于外,行者勤于路,居者匮于室,老母号泣,怨女叹息;文学虽欲无忧,其可得也?”

  大夫曰:“秦任商君,国以富强,其后卒幷六国而成帝业。及二世之时,邪臣擅断,公道不行,诸侯叛弛,宗庙隳亡。春秋曰:‘末言尔,祭仲亡也。’夫善歌者使人续其声,善作者使人绍其功。椎车之蝉攫,相土之教也。周道之成,周公之力也。虽有裨谌之草创,无子产之润色,有文、武之规矩,而无周、吕之凿枘,则功业不成。今以赵高之亡秦而非商鞅,犹以崇虎乱殷而非伊尹也。”

  文学曰:“善凿者建周而不拔,善基者致高而不蹶。伊尹以尧、舜之道为殷国基,子孙绍位,百代不绝。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刑既严峻矣,又作为相坐之法,造诽谤,增肉刑,百姓斋栗,不知所措手足也。赋敛既烦数矣,又外禁山泽之原,内设百倍之利,民无所开说容言。崇利而简义,高力而尚功,非不广壤进地也,然犹人之病水,益水而疾深,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狐刺之凿,虽公输子不能善其枘。畚土之基,虽良匠不能成其高。譬若秋蓬被霜,遭风则零落,虽有十子产,如之何?故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国也。”

  大夫曰:“言之非难,行之为难。故贤者处实而效功,亦非徒陈空文而已。昔商君明于开塞之术,假当世之权,为秦致利成业,是以战胜攻取,幷近灭远,乘燕、赵,陵齐、楚,诸侯敛衽,西面而向风。其后,蒙恬征胡,斥地千里,踰之河北,若坏朽折腐。何者?商君之遗谋,备饬素修也。故举而有利,动而有功。夫畜积筹策,国家之所以强也。故弛废而归之民,未睹巨计而涉大道也。”

  文学曰:“商鞅之开塞,非不行也;蒙恬却胡千里,非无功也;威震天下,非不强也;诸侯随风西面,非不从也;然而皆秦之所以亡也。商鞅以权数危秦国,蒙恬以得千里亡秦社稷:此二子者,知利而不知害,知进而不知退,故果身死而众败。此所谓恋朐之智,而愚人之计也,夫何大道之有?故曰:‘小人先合而后忤,初虽乘马,卒必泣血。’此之谓也。”

  大夫曰:“淑好之人,戚施之所妒也;贤知之士,阘茸之所恶也。是以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动而地割,兵休而国富。孝公大说,封之于、商之地方五百里,功如丘山,名传后世。世人不能为,是以相与嫉其能而疵其功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