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政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实录『盐铁论』之深析》
第17节作者:
晋观 今天,大家都知道“货币是经济的血液”这一道理,可见货币在整个经济体系的地位之重要。在货币的诸多功能中,其首要功能为“一切商品交换的价值尺度”,这也是货币存在的根本原因。而西汉中前期,整个货币体系的混乱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不便。那这个影响除了文学所言“买则失实,卖则失理,其疑或滋益甚。夫铸伪金钱以有法,而钱之善恶无增损于故。择钱则物稽滞,而用人尤被其苦”以外,究竟有多大呢?我们可以从御史大夫桑弘羊推出“平准均输”政策的时间和汉武帝历次货币改革时间之间的对比发现:“平准均输”的推出在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比汉武帝从郡国收回铸币权、统一铸造五铢钱的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晚了5年。笔者看来,之所以会有这个时间差,就是因为在没有稳定的货币体系下,搞“税赋货币化”和“低买高卖平抑市场”是根本不可能的。在元鼎二年以前,货币的混乱使得百姓都不敢持有货币“农人不习,物模拟之,信故疑新,不知奸贞”,在这种普遍质疑货币的气氛下,以货币政策为基石的“平准均输”政策怎么可能推行呢?所以御史大夫桑弘羊在统一货币的5年后、货币信誉建立后,再推出这些政策,也是就不难理解了。
日期:2012-04-11 21:22:58
最后,笔者在此分析一下《史记?平准书》中太史公所言“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太史公看到了这些现象后,就轻易得出了文景之治何其富庶的结论,那真相就真的如此简单吗?在谈及“均输”时,我们就可看到:之所以创立均输的目的就是因为直到汉武帝中前期的西汉政府一直以实物进贡为主,所以造成不同品质的同种供货充斥府库,以致政府都无法消耗这些过剩供给、而不得不任其自生自灭。因此,太史公看到的“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应该是实物进贡政策失当的结果,而非国家殷实的象征。而“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也是因为民间铸币泛滥、各色劣币充斥市场,政府收了这么多劣币而难以再投入市场发挥购买力,最后只能放仓库压箱底而任其腐烂。所以了解了西汉中前期整个货币发展的历史后,我们就不难发现太史公基于正确的现实而简单的得出了个错误的结论;如果历史真如太史公所描述的那么完美,那还需后来的“平准均输”“统一铸币”的政治改革干嘛呢?
日期:2012-04-11 22:42:30
禁耕第五
大夫曰:“家人有宝器,尚函匣而藏之,况人主之山海乎?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异时,盐铁未笼,布衣有朐邴,人君有吴王,皆盐铁初议也。吴王专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以成私威。私威积而逆节之心作。夫不蚤绝其源而忧其末,若决吕梁,沛然,其所伤必多矣。太公曰:‘一家害百家,百家害诸侯,诸侯害天下,王法禁之。’今放民于权利,罢盐铁以资暴强,遂其贪心,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则强御日以不制,而幷兼之徒奸形成也。”
文学曰:“民人藏于家,诸侯藏于国,天子藏于海内。故民人以垣墙为藏闭,天子以四海为匣匮。天子适诸侯,升自阼阶,诸侯纳管键,执策而听命,示莫为主也。是以王者不畜聚,下藏于民,远浮利,务民之义;义礼立,则民化上。若是,虽汤、武生存于世,无所容其虑。工商之事,欧冶之任,何奸之能成?三桓专鲁,六卿分晋,不以盐铁。故权利深者,不在山海,在朝廷;一家害百家,在萧墙,而不在朐邴也。”
大夫曰:“山海有禁,而民不倾;贵贱有平,而民不疑。县官设衡立准,人从所欲,虽使五尺童子适市,莫之能欺。今罢去之,则豪民擅其用而专其利。决市闾巷,高下在口吻,贵贱无常,端坐而民豪,是以养强抑弱而藏于跖也。强养弱抑,则齐民消;若众秽之盛而害五谷。一家害百家,不在朐邴,如何也?”
文学曰:“山海者,财用之宝路也。铁器者,农夫之死士也。死士用,则仇雠灭,仇雠灭,则田野辟,田野辟而五谷熟。宝路开,则百姓赡而民用给,民用给则国富。国富而教之以礼,则行道有让,而工商不相豫,人怀敦朴以相接,而莫相利。夫秦、楚、燕、齐,土力不同,刚柔异势,巨小之用,居句之宜,党殊俗易,各有所便。县官笼而一之,则铁器失其宜,而农民失其便。器用不便,则农夫罢于野而草莱不辟。草莱不辟,则民困乏。故盐冶之处,大傲皆依山川,近铁炭,其势咸远而作剧。郡中卒践更者,多不勘,责取庸代。县邑或以户口赋铁,而贱平其准。良家以道次发僦运盐、铁,烦费,百姓病苦之。愚窃见一官之伤千里,未睹其在朐邴也。”
日期:2012-04-13 21:05:47
原文:
大夫曰:“家人有宝器,尚函匣而藏之,况人主之山海乎?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异时,盐铁未笼,布衣有朐邴,人君有吴王,皆盐铁初议也。吴王专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以成私威。私威积而逆节之心作。夫不蚤绝其源而忧其末,若决吕梁,沛然,其所伤必多矣。太公曰:‘一家害百家,百家害诸侯,诸侯害天下,王法禁之。’今放民于权利,罢盐铁以资暴强,遂其贪心,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则强御日以不制,而并兼之徒奸形成也。
日期:2012-04-13 22:04:56
批:
大夫先还是坚持中央政府对各地资源的所有权,接着话锋一转,把问题的焦点转移到了当时国计民生最重要的两项战略物资——盐和铁。首先大夫就指出“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无论晒盐还是开铁矿都是在人际罕至、生存条件并不宜人的地方;所以要组织盐铁的开采,必须先要组织大量的人力和相应的后勤保障——而这绝不是一般百姓所能独自完成的,只有豪强巨贾有这经济实力和组织能力来找人开采。所以等这些资源开采,并流入市场交易后,所得的利润也必将流入豪强巨贾自己的钱袋里,一般民众并没能从中获取多少额外利益。大夫从实际生产的逻辑上揭穿了,所谓的“藏富于民”只不过是“藏富于豪强巨贾”,真正的人民群众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大的实惠。
然后大夫通过吴王刘濞带头造反引起“七国之乱”的案例来说明盐铁所带来的巨大财富,被用于收买人心、树立个人威望是多么的重要,“吴王专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以成私威”。应该说吴王做这笼络民心的事也并非首创,早在春秋末年齐国的卿士田氏就通过粮食“大斗借出,小斗还回”的方式来开始收买人心,最终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成功把持了齐国的军政大权,进而篡位成功,实现“田齐代姜”。所以站在中央政府立场上的大夫对这种私下收买人心日后图谋不轨的行为是深恶痛绝,“夫不蚤绝其源而忧其末,若决吕梁,沛然,其所伤必多矣”。并引用姜太公的话来说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一家害百家,百家害诸侯,诸侯害天下,王法禁之”——只要百分之一的人图谋不轨,就会最终殃及百分之百的人。所以大夫依然坚持原有立场,坚决不能放开中央对盐铁暴利的垄断,就像大夫在上面“错币四”坚持不放铸币权那样;否则,放开盐铁就等同于资助那些图谋不轨的野心家来犯上作乱!
其实大夫所提出的隐患,直到今天依然在世界各地存在;只是聚财模式有所转变,从自身发掘经济潜力,变为直接收受外国资助。远的有二战前西班牙佛朗哥受纳粹德国意大利的资助而军事政变推翻共和政府;近的有美国资助乌克兰、格鲁吉亚的反对派发动群众运动,从而推翻前政府。这些看似各有千秋的“颜色革命”,其背后都是一个共同的模式——金钱资助武装一小批野心家,通过他们的频繁活动来影响相当一部分“不明真相围观群众”,最终发动政变推翻政府。整个过程完全应验了姜太公的那段话,站在中央立场上的大夫肯定是要严禁此类事件发生的。
那么面对大夫的义正词严,代表地方的儒生们又有什么对策呢?
日期:2012-04-14 20:39:48
原文: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