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低端消费品领域维持较低货币虚化水平,保证劳动力成本的低廉。通过对大米、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以及水、电、燃气等民用公用事业的大幅度补贴,实现最底层民众的生活必需品保持较低价格水平。这一领域的较低货币虚化水平,为劳动力成本长期维持在低位提供了条件,确保了出口贸易的持续繁荣。
(4)高端消费品领域形成较高货币虚化水平,打造大型流动性蓄水池。通过对税费水平的差异化管理,使不同层次商品之间价差拉开,越是高端,越是改善型,税费就越高,商品价格自然越是虚高,货币虚化越严重。与此同时,流动性蓄水池随着商品价格的上涨不断膨胀,最大的蓄水池是房地产。
(5)万税之国。税收=税基*税率。充沛的流动性供给,使名义GDP虚高,税基自然大了,越是高端的领域税费负担越重,大蓄水池匹配高税率。财政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
(6)财政收入高增长,就为“集中资源办大事”提供了条件,经济发展走向投资拉动型顺理成章。投资搞建设意味着财富再分配,还有什么比“听党的话跟党走”更重要的吗。
看清楚这个过程之后,那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现象,其本质已经清晰可见。
日期:2012-05-29 14:27:18
14.现实生活与新闻联播:CPI、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天朝CPI权重特点:货币虚化程度低的领域权重占比高,货币虚化程度高的领域权重占比低。用咱老百姓的话讲,什么东西越是涨得快,越不被算进CPI;什么东西越是不涨价,其在CPI里的权重越是高。
住房属于投资范畴,不是消费,所以住房在CPI里的占比不是多或少,而是压根就没有。CPI中的居住类消费,只是包括租房和自有住房的房屋贷款利率、物业管理费用、维修管理费用等消费。过往食品类价格涨得慢,权重占比也就最高。
天朝“CPI”权重调整方向:货币虚化趋向严重的领域调低占比,货币虚化趋于平缓的领域调高占比。通俗一点讲,就是即将大涨的调出去,已经涨不动的调进来。
2011年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月份CPI数据。此前市场普遍预期,由于春节因素,1月份CPI将冲高至5%以上。然而,当天统计局表示,已经对CPI权重进行了调整,按照最新调整的CPI权重,1月CPI同比上涨4.9%。从2011年1月起,中国CPI计算开始以2010年为对比基期,并对其权重构成进行了相应调整:在8大类权重构成中,调高居住类权重4.22%,降低食品等其他7项的权重,其中调低食品类2.21%。近年来大有“补涨”趋势的食品类,其权重就这样被下调了,由33.60%调到31.39%。
名义GDP也称货币GDP,是用当年实际市场价格,衡量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按不变价格计算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水肿的名义GDP。名义GDP的变动有两种原因:实际产量的变动、价格的变动。货币虚化如此严重的国度,因“价格变动”而产生的GDP比重很高。有人想简单地用名义GDP增速减去CPI,来计算真实的GDP增速,借此把水分挤出,由于天朝CPI具有天朝特色,得到的结果离真实GPD增速还远着呢。
1994年至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96元增长到21810元,增长到6.24倍。同期GDP由4.82万亿增长到47.16万亿,增长到9.78倍;同期人均GDP由4044元增长到34999元(统计局发布2011年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人),增长到8.65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跑不赢GDP,也跑不赢人均GDP,真是悲剧呀!
新闻联播: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多年来GDP增速始终维持在高位,谱写了经济发展的辉煌篇章。在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物价水平保持稳定,CPI涨幅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经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我国大部门居民对目前的收入水平表示满意,有群众代表感言:“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现实生活:社会财富的实际增长情况远不如数据那样华丽,名义GDP的水分太多。按需制定权重、按需调整权重的CPI,不能真实反映通胀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数值上确实有大幅度提高,能够战胜官方CPI,但是跑不赢GDP,这个情况到民众那里的真实感受是:这年头饿死人是不会了,但收入只够购买生活必需品,要想改善生活,越发困难了,向上够很辛苦。
15.和谐背景下的伟大成就: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
这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万税之国。税收=税基*税率。税基方面:通过充沛的流动性供给,使名义GDP虚高,税基自然大了;税率方面:越是高端的领域,消费者造反意愿越弱,税费负担越重,价格越发虚高,价格上涨的过程也是扩大流动性蓄水池的过程,其中最大的蓄水池是房地产,最后的结果就是“大蓄水池匹配高税率”。如此有效的政策,财政收入自然节节攀升!
1994年至2011年,财政收入从5218.1亿元增长到103740亿元,增长到19.88倍。财政收入的增速远超GDP增速,从1994年算起,只有三年增速低于15%(1998年14.20%、2003年14.90%、2009年11.70%),其每年增速的中位数在20%左右。与此对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显得越发可怜。
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其占GDP的比重也直线上升,由1994年的10.8%,到2001年达到14.9%,到2010年达到20.70%。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表示,到2012年底,这一比重的名义指标有望升为22%左右,加上其他政府财力收入,全口径的宏观税负约达32%左右。
再看看财政支出的几个重要数据吧。
2011年,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支出16116亿元,比上年增加3566亿元,增长28.4%,虽然增长不少,但仍然只占47.16万亿GDP总额的3.42%。我国早在1993年就提出要在2000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的目标,现在都2012了,还是没有实现。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为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9%左右,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也达到了4.1%。
2011年,国家财政医疗卫生支出6367亿元,比上年增加1563亿元,增长32.5%,虽然增长比例惊人,但依然仅占47.16万亿GDP总额的1.35%,低于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目前发达国家的政府卫生支出占GDP比例一般为6%—8%,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2%—6%,联合国对发展中国家的要求是3%。政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总投入严重不足。
2011年,国家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144亿元,比上年增加2013亿元,增长22%,占103740亿财政收入的10.74%,占108930亿财政支出的10.23%。西方国家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一般占到财政总支出的30%以上,北欧一些福利国家更是达到45%以上。有些砖家会讲国内外的统计口径不同,我想说不管你丫用什么口径,差距就在那摆着呢。
我们的经济在国进民退的胡同里越走越深,领导们在“和谐”的背景下,将“国家”利益最大化做到了极致。
日期:2012-05-29 14:29:16
16.两架马车一条狗:投资、出口、消费
如果说“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两架马车的话,那么“消费”顶多算是一条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